是下雨天采摘,日光萎凋的时间长短,或是
茶叶品种等,甚至是不是隔季茶等,都能闻得出来。陈焕堂表示,这在轻焙火茶还容易掌握,对焙火较重、香气较沈的
茶叶时,要作如此细微的分辨,就不容易了。类似这样,不只评「
茶叶外型,还评制茶过程、节令气息」等评到「骨子」里的高超技巧,倒有点像古代品茶人对
茶叶的精微赏识了。台中「无为草堂」茶馆协理赖孟焄指出,台湾产乌龙茶最多,因此「品」茶的层次,也以乌龙茶发展得最为细致。以无为草堂来说,「因为有幸处在乌龙茶产区的山脚下(台湾著名的乌龙茶区如鹿谷的冻顶乌龙茶、杉林溪、梨山、福寿山等高山乌龙产区都在中部交通网范围内)」她说,因此茶馆所卖的茶「清一色是乌龙」。不管是轻焙火的杉林溪高山乌龙,中焙火的阿里山乌龙茶,炭焙冻顶乌龙、或是「上等茶菁贮放五年以上,以传统古法炭火烘焙」的
岩茶,幽香、艳香、甘香,滋味各不相同,在同一个茶馆,光是卖一种「乌龙茶」就有这么多层次,台湾乌龙茶的制造工艺可见一般。 怎样泡茶最合宜? 从台茶发展的历程看来,七○到八○年代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