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的国际话语权困局
发布时间 2009-05-17 浏览 28918 次
中国对茶叶的内需极快提升,在东南沿海以福建为代表的几个省份中,出现一些企业看好内销市场的未来,他们开始以个体‘短、平、快’的形式进军茶业,国有茶企的市场份额被逐步蚕食,最后形成了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新流通格局。”

  “虽然市场做活了,但生产力却下降了。企业的规模、效率、品牌都比原来的国营企业差,也同国外经营大面积种植园的企业模式无法抗衡,至今为止没有一个茶企真正走出国门。”陈楚平如此评价。

  在原来以计划为指导的出口体系改变后,中国茶的出口呈现产品多样化,但在国际市场上却是以价格较低的形象出现。陈楚平分析说,在国外主流市场上,茶叶的价格并不高,而由于认知度低,中国的好茶又无法进入高端市场。与此同时,茶叶的人力成本、种植成本、流通成本等都在提高,这种情况下出口外贸几乎没有利润。再加上中国国内对茶叶的需求量在猛增,因此企业就都选择了将好茶留在国内销售,而将国内低档茶叶拿到国际上去打拼低端市场。

  “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企业不想出口,而是局限于几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