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击拂,此时的茶面汤花已渐焕发出色泽,如珠玑相间;第三汤的注法和第二汤时一样,但击拂须渐渐轻而匀,茶面的汤花要细腻如粟粒,似蟹眼涌起,这时茶色大致显现;第四汤,注水要尽量少,茶筅的转动幅度要大而慢,其时茶面之汤花如云雾样升起;第五汤点水稍多,茶筅的击拂须均匀又无所不至,茶面上未泛起汤花处要特别加以点击,而过于泛起而高于它处者,则要用茶筅轻轻拂平。这时茶面已凝如冰雪,茶色尽显;第六汤,只点水于汤花过于凝聚之处,在于使整个茶面汤花均匀,运筅也宜缓而轻;第七汤是看整个茶盏中注入的水是否够茶盏容量的十分之六,看茶汤浓度如何、可点可不点,这时茶筅的击拂停止。由于茶筅在盏中一直旋转用力,故茶汤在盏中旋转并形成一种向上的离心力,使汤花面如“乳雾汹涌”高出盏面,而四周的汤花却不因茶汤旋转而旋转,同时紧贴盏沿四周,即所谓“咬盏”,咬盏的作用是汤花能持久,不易散退,也就不出现水痕,而达到斗茶之最 佳效果。此被称为点出了“茶中三味”,能点出此种最佳效果的高明点茶者,亦称为“三味手”。如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