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也疯狂——“中国茶叶概念股”背后的资本游戏
发布时间 2009-05-19 浏览 30391 次
洱并未普及,收购成本非常低,而且由于是大量扫货,最初两年每公斤的收购价甚至不超过10块,而收茶人的费用则按每片茶饼1元的价钱给付。"

每个大**所雇佣的收茶人差不多都在数百名左右,根据收茶数量计算每人每月的计件工资在2000元至万元不等。三年左右,便将云南大部分的陈年老茶收购殆尽。"到2006年普洱大热期,真正具有收藏价值的原产地普洱陈茶大部分已经进入各大**的仓库,每个**都至少拥有数百吨存货。"

扫货同时,港台商人还开始陆续介入了云南茶厂的并购重组,达到控制上游产业链的目的。云南省四大老品牌普洱茶生产企业之一的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便在2004年秋天改制时,被香港一家以房地产、旅游、酒店等为主业的长泰集团以2100万元人民币收购。长泰集团董事长郑炳基此后成为云南本地投资普洱茶实业的"外来第一人"。与此相仿的,众多改制后的大茶厂,其股东结构中或多或少都有港台资本的影子。

"相较于扫货这种原始的机械性重复劳动来说,**们的主要精力和真正意义上的巨额成本投入出现在随后的概念包装期,茶叶本身属于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