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或泥片镶接,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陶瓷历史上也是一个创举,为人类文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明万历十七年修的《宜兴县志》就有“缸、翁、瓶”的记载。明代也提到“水缸、花缸、七石、牛腿”陶器的诸名款式。无论是均陶大缸、乌坛花缸、龙缸,还是各式花盆、荷缸、陶钵,采用泥条盘筑成型或者泥片镶接成型,以及与之相关连的干燥技法、施釉方式等都有了完整的制作体系和工艺流程,从而使坯体致密、避免渗漏、质量稳定、形制美观。这不仅有利于均陶生产,而且对于整个宜兴窑场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使日用陶瓷一度成为宜兴陶瓷产业的主流。就是到了机械化成型的今天,传统的成型技法依旧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卓绝的堆花技能,炫示宜兴均陶的文化成就。堆花作为均陶所独有的装饰手段,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自成一格,独步千秋。堆花原称帖花,是运用有异于坯体的其它色泽的泥料,粘帖在陶器表面,其装饰图案都是普遍喜欢的民间题材,诸如游龙舞凤、福寿绵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早在西晋(265年—316年)就出现了原始堆花的器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