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凄冷,如何打发这漫长的夜晚?于是诗人效蜀人亲自汲水煎茶。锵然之声在深深的古井里迥响,水甘冽,沁人心脾,周身毛孔为之通达,病似乎又减了几分。归来时心情更为舒畅,月满长廊,疏疏的梅影印在地上,如诗如画,真不忍践踏这如画的梅影。这首诗写诗人在汲水煎茗时心灵的感受。苏东坡也写有《汲江水煎茶》,一个汲的井水,一个汲的江水,水不同,茶趣却异曲同工。诗云: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茶三碗,卧听山城长短更。这首诗写出了从汲水到饮茶的全过程,是一人表演的
茶道,相当于“独脚戏”。对于烹茶苏东坡比陆游更内行,南宋的胡仔在《曹溪渔隐丛话》中评论道:“此诗奇甚!茶非活水,则不能发其鲜馥,东坡深知此理矣!”下钓之处水不湍急,亦非深潭,水质鲜活且较洁净。“活水还须活火烹”,仅此一句,足以说明苏子是
茶道高手。“大瓢贮月”、“小杓分江”,汲水之乐溢于言表。后四句写煎写饮,写形写声,无不中规中矩。
总之,在茶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