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有名。据西晋佚名的《荆州土地志》中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当时武陵郡治设沅陵,桃源属武陵郡。唐朝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所云“斯须炒成满室香”系草青茶,是我国这类茶的最早记载。北宋时,桃源
绿茶颇负盛名。陈承的《本草别说》中载:“鼎州一种芽茶,性味略健茶,今京师及河北、京西等处磨为:亦昌腊茶者是也”。可见当时桃源生产的
茶叶与北宋最著名的建洲贡茶类似,已畅销河北、山东等地。元朝时代,桃源人便摘取老
茶叶,制成
黑茶,其质颇为粗老,商人运往湖北沙市,转售蒙、藏、回族。到明朝,桃源茶名气更盛。崇祯三年,张镜心《桃源洞六绝诗》云:“八月桃花不可花,沿溪何处觅渔槎,山容淡荡无秋水,流到人间作野茶”。自此桃源制茶艺才得以广泛流传。茶庵铺之所以冠以“茶”字,就因有“九里茶庄”、“百尼茶庵”、“多处茶铺”而盛名。从明朝开始,即该地成为湘黔古道重要驿站的时候,赣粤茶商纷至沓来。那时,南来北往,打从这里过的人们总爱在此歇歇脚、品品茶、凑凑热闹。在茶庵铺上街谢家庄的小桥头,尚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