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大动荡以后,团茶生产元气大伤,而时人的意趣也渐趋简约、自然,饮用散茶的风气于是逐步流行。唐代已出现散茶。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已有所描述:“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如傍芳丛摘鹰嘴。”这是说,山僧为待客,自己采摘像鹰嘴一样的嫩茶芽。“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从摘至炒至煎,只有一会儿工夫,可知此茶决非是要经蒸、捣、拍、焙等工序所制成的茶饼。不过,“骤雨狂风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证明这种用炒法——我国茶史上记载最早的“炒青法”——加工成的散茶,饮用时仍要碾末煎饮。元人常把
茶叶叫做“芽”,如蔡廷秀《茶灶石》诗:“仙人应爱武夷茶,旋汲新泉煮嫩芽。”李谦亨《土锉茶烟》:“汲水煮春芽,清烟半如灭。”杨维祯《煮茶梦记》说得更详细:“命小芸童汲白莲泉,燃槁湘竹,授以凌霄芽为饮供。”这些都是元人饮用散条的见证。但是,饮用前与唐人一样要把茶碾末。元代冯道真墓壁画《童子侍茶图》中,放在方桌上的诸多条具里面,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