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野茶馆的“野史”
发布时间 2009-06-30 浏览 23104 次
,寻茶是寻茶性,茶出身山野,返归山野自然最能发挥其性情。文人、画家都需要意境,松涛竹影,明月清风,文人的茶馆当在潇竹间、林泉边或在天人合一的江渚溪流之上;茶与人相契合,意与景相感应。

清康熙初年一位三十来岁的汉子就在自家门口的老树下摆了一个凉茶摊,这个茶摊除了一小缸粗茶、四五个大碗外,茶摊上还放有笔墨纸砚,他就是蒲松龄。蒲松龄设茶摊供行人歇脚聊天,只为能记录更多的民间故事。后来干脆立了一个“规矩”,若有人能说出一个故事,茶钱分文不收;因而吸引了很多路人前来讲故事,对此蒲松龄一一兑现,茶钱一个不收,几年里也不知道耗去了多少茶钱。蒲松龄将听来的故事几经修补增添,终于完成了这部不朽的《聊斋志异》。 

 

  如今的野茶馆,已经很少有从前那样天然浑成了。然而,无论如何,在这样春光明媚的好时节里,在那儿品一口绿茶,想点儿过去的事,不管是苦的还是甜的,都像茶一样有一种沉淀。而这种沉淀,其实人人都需要。

 文:黄娜

1  2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