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红茶产地
中国江西修水。修水县位于江西省西 北部,修水上游,邻接湖北、湖南两省。这里山林苍翠,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每 年春夏之间,云凝深谷,雾绕奇峰,蔚为奇景,雨过乍晴,阳光疏落,这种气候环 境非常有利于茶树的生长,为宁红茶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宁红茶成因
修水古称定州,所产红茶取名"宁红茶",亦称宁州工夫红茶。江西盛产红茶的修水、武宁、铜鼓三县,昔属义宁州,这里出产的红茶称宁州红茶,简称"宁红"。 历史:远在唐代时,修水县就已盛产茶叶,生产红茶则始于清朝道光年间,到十九世纪中 叶,宁州工夫红茶已成为当时著名红茶之一。
宁红茶特点
据《茶叶全书》记载:"宁红外形美丽紧结,色黑,水色鲜红引人,在拼和茶中极有 价值。""宁红"素以条索紧结秀丽,金毫显露,锋苗挺拔,色泽乌润,香味持久, 叶底红亮,滋味浓醇的特色而驰名中外。
宁红茶的制作方法及特点
红茶是紧接乌龙茶之后产生的又一新茶类。红茶的制作是在绿茶的晒青做色和黑茶及白茶(芽茶)的基础上发展的。先是小种红茶(亦称福建正山小种)流传到闽东各县,然后简化制法做成工夫红茶,此时大约是1650年前后。工夫红茶(宁红属于工夫红茶)是从白茶晒制的实践,而认识到制红茶的日光萎凋;由绿茶揉捻后,未来得干燥变红的实践;由黑茶渥堆变褐黑的实践,而认识到制红渥红的技术措施,开始发明小种红茶,继而发展到工夫红茶。
工夫红茶与小种红茶不同。小种红茶是鲜叶加工复杂,毛茶加工简单;工夫红茶则相反,鲜叶加工简单,毛茶加工复杂,在毛茶上下大工夫,故叫工夫红茶。
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旧社会,茶叶的制作全靠手工操作,用工量大。以武宁为例,最大的茶庄黄厚生有茶工321人,一般茶庄也都有200余人,最小的也有百余人(不含临时雇用的拣茶家属工)。因此,每年制茶季节,都要到邻县修水雇请千余名临时茶工。
当时的茶叶加工,按包装分为两大类:即箱子茶和篓子茶。箱子茶在国外销售;篓子茶则在国内销售。
宁红茶的制作方法要经过鲜茶的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制成红毛茶,再加工精制为成品红茶。这系列的过程可分为初制和精制两个阶段。初制是茶农自制,然后出售给各茶庄。茶庄收购这些干毛茶后,进行精制。从粗制到精制,要经过二十道工序(9)。
初制过程是:
1.晾干(即萎凋)。将采摘的鲜叶,及时铺开通风晾干。
2.揉捻。用脚或用手揉,把叶子揉卷成细茶。
3.发酵。将揉团松散,用湿布遮住,置日光下曝晒,有的在室内发酵,成堆闷成铜红色。4.烘焙。多用炭火焙之。
精制分为箱子茶和篓子茶两种。
箱子茶的精制过程是:
1.烘焙。
2.过筛。用抖筛(又叫顿筛)分粗细,用园筛分长短。其工艺流程是:
抖筛(顿筛)
↓
一筛→二筛→三筛→四筛→珠子筛→梗子筛→片子筛
↓ ↓ ↓ ↓
铁栅筛 同左 同左 同左
↓ ↓ ↓ ↓
搭筛 同左 同左 同左
一筛的铁栅筛和搭筛下,为一级米子茶,铁栅筛搭筛上的制作片子茶。其余进入二筛。米子茶分为四级,其中以一筛下的米子茶最佳,米粒状,泡开后是一片整叶,清香味美。通过珠子筛后为珠子茶,分为小、中、大三种;珠子筛上进入梗子筛,筛下称梗子茶,筛上的进入片子筛,筛下的称片子茶,又称花香茶。筛上可制成茶末或茶砖,这要视市场需要而定。
3.手拣。须把梗子及颜色不协调的叶子拈去。
4.复火(再焙干)。
5.堆集。按其品类分别成堆,亦称“打官堆”。茶庄对打“官堆”是非常重视的。须先择定吉日进行。完成此工序后,有的还在厂房周围披红挂彩,中贴红纸,上写“官堆大发”四个大字,并放鞭炮以示兴旺发财。这一日如同盛大喜庆日,老板还要焚香崇拜“官堆”,祈祷神灵保佑。大开宴席,职工全部参加,叫做吃“官堆酒”。
6.装箱。每箱装茶叶50斤。箱内有三层:第一层是牛皮纸,第二层是马口铁皮,第三层是横江纸。箱外贴一层油纸,上面署有“中国武宁宁红茶”,标名或曰“云雾”、或曰“贡尖”、或曰“贡芽”、或曰“乌云”等十多种。
篓子茶制作简单。
1.烘焙。
2.过筛。
顿筛→米子筛→梗子筛→片子筛。
米子筛下的茶为米子茶;筛上进梗子筛,筛下的茶为梗子茶;筛上的进片子筛,筛下的为片子茶;筛上的有时制茶末,也称花香茶,有进制茶砖,主要视市场需要而定。
3.堆集。
4.装篓。竹篓内用布袋,每袋100斤。
宁红茶以条索秀丽的外形,清新持久的甜香,醇和隽厚的滋味而驰名(10)。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第13章第114、132页中也说:“宁红外形美丽,紧、结、色黑、水色鲜红引人,在拼和茶中极有价值。”又说:“修水县所产红茶,外形灰色,而有芽尖,条索紧密,汤色佳良。”
宁红茶区主要茶树害虫的冬季防治
宁红茶区危害茶树的害虫在100种以上,其中发生普遍而又为害严重的有茶毛虫、茶蚕、茶刺蛾、茶天牛、茶小绿叶蝉等,发生面积占虫害发生面积的75%左右。长期以来,对这些害虫的防治,都是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既杀伤了天敌,又引发了害虫的抗药性,污染了环境,破坏了茶园的生态平衡。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茶叶消费的选择不只是产品质量和口感风味,而是更加关心茶叶有无污染及卫生安全状况,特别是近期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和宁红茶区的修水县已确定为全国首批20个创建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县。因此,生产优质、无农药污染的茶叶已成为茶叶生产发展的方向,而冬季抓好茶树害虫的防治,是生产“无公害”茶的有效措施之一。在进行冬季防治前,必须了解各主要害虫的越冬情况,才能对症下药。
根据各种害虫的越冬方式,结合茶叶生产特点,可采取如下防治方法:
一、培土壅蔸:茶蚕以蛹越冬,幼虫老熟后常在茶丛基部枝干分叉处、落叶下或浅土中聚集结茧化蛹;茶刺蛾以老熟幼虫在茶丛根际的落叶和表土中结茧越冬。培土后,虫蛹或幼虫被压于土下,冬季受雨雪侵袭而腐烂死亡;或是在次年羽化后有土压住,飞不出来而窒死。
培土的方法和时期,条植茶园一般可采用屋脊状的培土法,零星或丛播茶园则采用龟背状培土法,茶蔸四面都要培上土,培土高度2~3寸,培土时期以11~12月为宜,培土时应注意一定要将茶蔸分丫处培到,并稍压紧,不然四面培了土而中间未培,反而有利于害虫越冬。
二、剪除枯枝:茶蛾在宁红茶区均有发生,尤以修水地区发生严重,4~5月春茶期间受害率最高达30.5%(指被害新稍),以幼虫在被害枝内越冬。剪除枯枝可分二次进行,初冬一次,将枯枝全部剪除,集中烧毁,早春再进行一次,结合修剪,整理树冠,将遗留枯枝和有虫枝叶剪除。
三、人工捕捉:茶毛虫卵块多分布在茶树近蔸部较为阴蔽的叶背面,茶蚕幼虫群集性强,多集中于枝干上,目标明显,茶蓑蛾冬季悬挂于茶树技条上或叶背面,卷叶虫藏于卷叶包内,利用这些特点,都可进行人工捕捉。
四、清除杂草:小绿叶蝉以成虫在茶丛中越冬,也有部分在杂草或间作物上越冬,及时消除茶园中的杂草,适时分批采茶,在虫害发生严重的茶园,可采用狠采的办法,摘除卵粒,并恶化繁殖场所。据调查,每采1公斤鲜叶,可消灭1.5万多粒虫卵。
五、保护天敌:上述几种害虫,都分别有其不同的天敌,如茶毛虫卵块上有茶毛虫黑卵蜂、茶蚕蛹上有野茧、黑瘤、姬蜂,茶刺蛾有寄生蝇、姬蜂,茶小卷叶蛾有大腿蜂、小茧蜂等,这些天敌若适当进行人工保护和饲养,便能有效地抑制害虫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