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楼主 flxbsr | 只看他(她)
2007-01-02 17:01:00 引用
读摘自廖文伟先生的《寻找思维定势》后对机遇与成功的看法
科学工作者最大的敌人是同步自封。形成同步自封状态的原因之一是经验的积累.有人问对方,有一个人从五楼往地下跳却没有摔死摔伤。那是怎么回事?被问者一时语塞,好半天没有回答上来.对于他来说,经验之一是有个熟人的孩子从三楼不慎跌落不治而亡,经验之二是单位上有个油漆工在四搂油漆窗户不慎失手坠地气绝,五搂捧下去不死不伤,哪怎么可能?聪明人却不这样想,为什么一定要向外跳呢。难道不可以站在阳台上往屋里跳?因为你说的是"往地下跳,并没有强调一定要往"楼下的一楼前空坪上跳"嘛!有人问对方,有人晚上举着一支蜡烛进屋,却看不见墙上的挂钟,那是怎么回事?被问的人想了想回答:那人是个盲人!因为经验告诉他,看不见眼前之物者都是双眼失明的人。他根本就不去想"那支蜡烛没有点燃"的另一面。看来。经验和习惯都很容易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造成一种定势,产生出妨碍思维活跃的隋性。
对于发明人来说,很难的还是寻找到每一个特定的思维定势,然后超脱它,再突兀而起,悟出一个"道理",改造乃至创造出一样新东西。
我国植物快繁专家,李长潇研究员从事生物工程开发研究工作多年,长期以"试管内植物细胞快繁"为范本,不敢越这个近百年前由外国专家"敷设"的"雷池"。实践中,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几千只代用试管的洗刷和消毒以及繁杂的工序跟不上发展需要,李长潇几乎是陡然间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能搞试管外繁殖呢?这个念头,事实上是突破几十年形成并巩固了的思维定势的开端,于是李长潇成了试管外植物微型组织快繁技术的创始人。李长潇有一个寻求突破的过程,可以说,也就是寻觅思维定势"定"在哪里的过程。如果李长潇将视点投向消毒与不消毒、工序的减少与否、试管放大的可能性以及操作的高科技化,无疑也有可能取得某些成就,却不是解决繁琐、慢速和不易推广等问题的根本办法,当然便是步入误区。关键之处在哪里?李长潇站在他的几十个木架上摆放着的几千只"试管"面前沉思时,猛然冒出一个念头:能不能不要它们?!于是李长潇开始了他的探索,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个思维定势,事实上是"定"在非试管不能谈植物微型组织快繁之上,让快繁技术走出试管便是突破。
生活之中繁杂的、深奥的、平凡的事物并存,人们对它们都有一种代代相传的习惯性的、因袭性的认识和理解。
#2 朗月 | 只看他(她)
2007-01-04 13:01:00 引用
有道理!
1/1
m.368tea.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