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是东汉末年,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4岁的时候吃梨的事。
有一次,孔家里来了客人,父亲端出了一盘犁,让孔融分给大家。孔融把梨端到客人面前:“您是客人,要拿最大的。”客人谢了一声,拿了个最大的。孔融又端到了父母面前:“你们是长辈,应该拿大的。”父母很得意的拿了次大的。然后孔融把梨端到了弟弟妹妹面前:“我比你们大,给你们吃大的。”弟弟妹妹也拿了。这个故事经过孔融爸爸的修饰而使孔融出名,再随着孔融的出名,而广为流传。
凭良心说现在的孩子还是比较自私的,什么事想到的首先是他自己。但是奇怪是吃东西的时候,总是捡最小的。
“为什么捡最小的?”
“小的吃起来方便,吃完了可以很快的可以再取,大的拿着也吃力,吃起来也慢。”
于是乎,我得出结论:4岁的孔融让梨,完全出于本能,而非出于美德。即或他说出那样的美谈,也是这孩子早早便学会了伪善,或者孔父利用其子的伪善欺世盗名。
让梨的伪善,使孔融很快成名,也使其养成恃才傲物、不任世事的性格。这个小时候那么懂事的神童,长大后却又那么不懂事,反为其不懂事丢了性命。
历史是真实的。
孔融因其性格缺陷为官时总是为其上司所不容。董卓不喜他,曹操也不喜他。更为令人惊宅的是,这个以至孝至善美德闻名于世的嫡系儒家传人,却常常做出离经叛道的事。比如其言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谁能相信这竟然出之于以忠孝礼仪著称的孔圣人之后之口?乃至后来被曹操以“欲规不轨”、“跌荡放言”而诛杀。
了解了这个故事的本来面目,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就得注意了,不管孩子出于自私或者大方目的,最要紧的是要教他学会诚实做人。否则,谁能保证小小的年纪学着那样的让梨 长大会不会不重蹈孔融复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