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是铁观音爱好者念念难忘的一年,那年的铁观音尽占天时地利人和,佳品多多,真正是“香高韵长,蜜底兰香”,无论是“香、甘、活、清”那个方面,都作的非常到位。价格适中,品质优良。但从2004年至今,无论是春观音,还是秋观音,均在望穿秋水的期待中上市,在不尽人意的遗憾中感叹。不曾料到的是,今年的秋观音更加令人失望,以致于在众多的茶品中久久难觅佳品。
今年气侯不宜,造成了鲜叶质量普遍不佳。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随着喜欢品饮铁观音的茶人逐渐增多,大量茶商直接涌入安溪收茶,令茶价直线上扬。同时,造成茶农的心态普遍浮躁。为了迎合市场(尤其是北方人的口感),铁观音的制作已渐渐偏离传统制法,由浓香型向清香型转变。为了获得更多利润,茶农在最重要的摇青工序偷工减料,摇青时间与次数不足,造成成品茶质量大幅下降,品饮中的会发现:初次冲泡香气夺人,但细闻之下,香气飘浮,持续时间很短。出水须快,否则苦涩难当。茶汤中观音韵几近于无,六七泡后茶趣全无,饮后舌尖发麻,舌面发涩。叶底薄脆,无缎面感。与“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之美妙品饮感觉相差甚远……
在一次次的期待中对比,在一次次的失望中放弃。今秋的观音让茶人饱尝了挫败感,经历了几十种类型之后,终于喝到这泡观音:用盖碗冲泡(因盖碗评茶最为公正),前两水冲泡表现较为平淡,香气不高,茶汤清灵平淡,然细闻闻香杯,其香气幽远,若空谷幽兰,细腻绵长,此香型需在制作的各个环节正作方可获得。三水之后,茶汤底蕴渐现,顺滑绵长,观音韵与回甘较强,耐冲泡,十几泡后韵味方减。叶底肥厚,饮后口腔及身体感觉舒爽怡人,喉韵明显。品饮的整体感觉雅致清幽。
再用玻璃杯冲泡,香气全无(此茶需用闻香杯才可品其香气),但茶汤中观音韵较好,饮后口腔感觉绵长粘糯,神清气爽。不足之处是因茶、水不分离造成冲泡次数降低。
反复品饮中,感觉此茶若一隐士或君子,初识并无惊人之处,既无夺人声势,又无灼灼其华。然细品之下,底蕴深厚,温文尔雅。相交之久,更觉愉人悦已,清爽舒畅。追问至茶商,制茶人果然为一老茶农(制茶人之经历与心态会对茶品造成较大影响)。
感叹当今社会,无论各行各业均求快求新,求利求名,而真正实在作事,踏实做人的渐少。茶亦如此,这泡茶虽不够完美,但在今秋茶市中已算难得之作,欣然选之,并期待品饮快乐.
铁观音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我想总有一天会回归传统的
我想总有一天会回归传统的
呵呵呵
偶帮忙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