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楼主 小玩子 | 只看他(她)
2007-04-05 08:04:00 引用

中国哲学崇尚中和之美,在2500年前左右,孔子去鲁桓公宗庙观礼时,从一个无水时甭斜、装上适量水时就正过来、装多了水却反而倾倒的瓦罐悟出了“中庸之道”,并认为中和之美是美的最高境界:过于文则丽,过于质则鄙,文质彬彬则赏心悦目。无独有偶,《左传》中讲:“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
五味、五色或五声相混合,但又不过度,就有了“和”。天有五星,地有五方,年有五时,物有五行,声有五音,颜有五色,谷有五粮,食有五味,人具五脏所具有的“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思想,也是和谐理想的体现。

物有五行
“五行”二字在尚书中已有记载,而金木水火土之名,始见于周书《洪范篇》,并且具体说明了五行的性质。次序是:一曰水润物而向下;二曰火燃烧而向上;三曰木可曲可直;四曰金可熔可铸;五曰土可耕种收获。后来又发展了这种认识,推演出五行相生相克维持世间相对平衡生克制化的学说。
“气以冲和”讲的就是五行。冲和之气是金黄色的,古人认为它是最吉祥的气;冲和之气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性质不同的精微物质按生、克、制、化所构成的和谐与统一的气场。“行”有运行、循环之意,该五种精微物质的运动变化称“五行”


谷有五粮
“五粮”又称“五谷”,一词最早见于《论语》。根据《论语》的记载:二千四百多年以前,孔子带着学生出门远行,子路掉队在后面,遇见一位用杖挑着竹筐的老农,问他:“你看见夫子吗?”老农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夫子?所谓五谷,就是指稻、黍、稷、麦、菽(即大豆)。但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五粮的概念在不断演变着,现在所谓五粮,实际只是粮食作物的总名称,或者泛指粮食作物罢了。
杯底五谷杯上液,天下皆美之为美。作为中国浓香型白酒的五粮液恰是中庸之酒,“和”字是蕴涵在骨子里的。单从名字上看,“五粮”即大米、糯米、小麦、玉米、高粱,经由传统工艺汇精华于一“液”,这本身就是一种“和”而为一的过程。
“杯底五谷杯上液”,在盛满酒的酒杯里还得放入粮食,将粮食沉于杯底。
五粮液的出现,使得粮食和酒溶合为一,五粮液作为粮食酿酒的总合,寄托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希望,深刻的顺应了人和的需要,在明朝时被明成祖封为贡酒,上了酒谱,到了清朝,因其香气馥郁纯净,口味甘润清冽,回味悠长,取五谷之精华,蕴积成液,调和诸味,精心勾对而成,被作为“通神之物”的“圣液”,应用于皇家祭祀等隆重的场面。
中国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孔子的思想和柏拉图所谈的“人是长着两条腿的没有羽毛的动物”有所不同,孔子思想的一个内容是“仁者爱人”,这是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思想,在传统文化认知上这一思想也得到了贯彻。“和合”文化自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被普遍认同。而“天人合一”的观念则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声有五音
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乐记》还提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暗示着一种“乐”与“物”的感应关系,将音乐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联系起来,功成之盛世作乐,而盛世之乐又能移风易俗,起教化作用。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文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悲凉。同西方有别,古中乐的“五音”在唐代时用“合、四、乙、尺、工”;更古则用“宫、商、角、徵、羽”了。所以,如果我们稍加留意,正宗中国古乐曲,是只有五个音阶的。比如,现在还时有听到的江南小调《茉莉花》即是古曲之一,名古曲岳飞词的《满江红》亦然。

颜有五色
五色所指的颜色分为金、木、水、火、土等五种不同的属性,金气色白,木气色青,水气色玄,火气色赤,土气色黄,它们是构成宇宙万有最基本的物质构造单元。
五色构成组合的表象美,还更重视其内因和对人们生活的潜在影响,五个福娃的颜色就与五色不谋而合代表了中国的方方面面,包含了太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色彩。
五色与五行相辅相成,五行之说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在当今非常需要,以后也非常的需要。中国的古人一向提倡自然之美,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这种精神,我们也应将其传承下去。
五个福娃身着五色,体现着和谐相处的精神。五色代表了中国最广大的五个民族,红、黄、蓝、白、黑组成,分别象征中国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是“天地人合一”思想的完美体现。

1/1
m.368tea.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