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发帖 | 我要发帖 | 我要回复 | 转到电脑版
看 15396 次 | 回 33
#1 楼主 清莲玄心 | 只看他(她)
2007-04-19 14:04:00 引用

书名: 快乐是一种习惯
别名: 106岁的快乐法则
作者: 桑叶
ISBN: 7538616470
装帧: 平装
语言: 中文
开本: 24开
编/译:
出版时间: 2004年6月
出版社: 吉林美术出版社


许哲——被誉为新加坡“国宝”、“106岁的年轻人”。 本书通过对许哲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的描述与剖析,展示了一种活法,一种人生,揭示了她一生快乐的根源所在,让我们感受到她发自内心的持久的快乐习惯,从而领悟快乐生活的奥秘。...


许哲1900年生人,现年101岁,女性,新加坡人,是个修女。她讲英语,华语说的有些生硬,但能表达意思。
这个百岁老人,体力充沛,精神饱满,看上去60岁左右,齐耳的银发不算疏稀,中等身材,偏瘦,上身穿一件白汗衫,下穿一条刚刚没膝的黑色短裤,赤双脚。老人生活非常俭朴,每天早晨喝一杯牛奶,中午吃个苹果或红署外加一点生青菜,她说青菜炒熟破坏营养还浪费时间,晚上喝一杯酸奶,她 穿的衣服全是在垃圾桶里捡来清洗修改的。她花在自己身上的钱很少很少,她说不需要。


她每天早晨四点起床打坐,练瑜珈功,然后去室外锻炼走路,生活非常规律。一生从没生过病,因为她一生从未讨厌过任何人,从未讨厌过一件事,终生没有发过脾气,她说发脾气伤害自已,伤害别人,合不来的。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迂事而安,迂事而乐。


老人一生的成就:创建了十几所老人院,从筹集资金,到照顾护理,瘫痪在床的老人她给擦屎尿,老人病啦她送医送药,从早忙到晚。为了更好的招顾老人许哲50岁又学了护士。


当社会上有人给她捐助的时候,她又全部捐助老人院或救助更穷的人。她不但在本国为老人为穷人服务,有时钱多还给印度,马来西亚,泥泊尔等国的老人寄钱,寄物。许哲的愿望是再一所家庭式的老人院,让无家可归的老人享受家人的照顾及温暖。当别人劝她年纪大啦该歇歇啦,她连声说“我不老,我年青,我要做的事还很多,我不能休息”。


这是什么精神,什么胸怀,我没有更恰当的语言来形容及描述。许哲的一生是为老人为病人服务的一生,他对待一个穷人象对待总统一样;她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101岁啦还要创业,她一生只见人善,不见人过,没有欲望,从不贪利,处处为别人着想。这样的老人,世间少有,是最平凡的伟人,再多的赞美用在她的身上,都显得苍白味乏。


在当今这个社会,谈这样的人与事,真是天方夜潭,可我还是呼吁社会,人人都 学学老人,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会是美好的人间。



#2 楼主 清莲玄心 | 只看他(她)
2007-04-19 14:04:00 引用

代序:习惯的力量

习惯的力量

一种活法,一种人生。被誉为“106岁的年轻人”的新加坡人许哲,为我们演绎了一个快乐人生的生动个案。
习惯决定一个人的生活状态,许哲的快乐人生皆由习惯引发。在时下欲望无边、人心浮躁的时代,自己该怎样活着已成为许多人心中潜在的话题。许哲个案的张扬或许会成为拂动这种浮躁与茫然氛围的一缕清风。

习惯是我们自己养成的。不要说周边的烦心事太多,以至于无法养成快乐的习惯。想一想许多人从无洗手的习惯,当SARS肆虐,洗手的习惯即刻养成。为什么?用心!每个人都渴望快乐,那么就用心吧,用心去养成快乐的习惯。

快乐是一种行为习惯,而究其本质,快乐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习惯。人们常说心态决定命运,不错,快乐的心态决定快乐的命运。养成快乐的心理习惯,我们就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因为快乐的习惯将使我们不受外在条件的支配。

桑叶是一个感觉细腻的女作家,她一向认为平凡即伟大,善良即美丽,善于在平凡的人物和生活中发现生命的价值。桑叶在书中说得好:“当快乐成为一种习惯时,我们就不需要给快乐找理由了。因为快乐,所以快乐。这就是习惯的非凡力量。”

让我们同许哲一道,去习惯快乐吧!

新加坡文艺协会会长 骆明



#3 楼主 清莲玄心 | 只看他(她)
2007-04-19 14:04:00 引用


你快乐吗?

焦灼的空气

我们身边的空气都弥漫着焦虑的气息……
——一心理咨询专家


你快乐吗?

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我曾就这个问题询问过许多朋友,大家的反应出奇的相似,先是一愣,然后便是神色茫然。

“快乐?偶尔有,但很短暂。”一位朋友沉思良久后回答。“平时有那么多的事情让你烦心,周围的人有的买了房,有的升了职,有的出了国……这世界变化太快啦,你能不急吗?你得拼命地往前赶呐,哪儿有时间快乐呢?快乐?将来吧!”

看看吧,我们身边的许多人是不是每天都在不停地奔忙着?是不是许多人都把“忙着呢”、“烦着呢”、“真让人着急”等等的语言挂在嘴边?

“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所有的人都迫不及待,甚至我们身边的空气都弥漫着焦虑的气息……”一位心理咨询专家的话道出了问题的实质。



#4 楼主 清莲玄心 | 只看他(她)
2007-04-19 14:04:00 引用

你快乐吗?

金钱与快乐

有钱人普遍因拥有庞大的财富而出现难以调适的心理机能障碍,因此,人们对这些富豪们,实应比照对贫苦大众的同情心给予关怀。

#5 楼主 清莲玄心 | 只看他(她)
2007-04-19 14:04:00 引用
C-->
#6 楼主 清莲玄心 | 只看他(她)
2007-04-19 14:04:00 引用

因此,他只好年复一年地期望,日复一日地忧思,没有轻松,没有快乐。

马来西亚《星岛日报》曾报道一位一夜暴富的美国富翁的经历:

来自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惠特克,曾被公认为是全球最幸运的人,他于2002年赢得美国历来最庞大的强力球博彩累积奖金3亿1500万美元。在中奖后,他决定一次领取整笔奖金,经扣除税项后,他在2002年12月获派发1亿1390万美元。自此,惠特克决定尽情放纵,频繁出入赌场,疯狂购物,到娱乐场所鬼混。随后,惠特克引来连连厄运:他的私家车两次被窃,损失了车内18万5千美元现金及其他贵重物品;连续卷入诉讼案件:被控恫吓杀死一名酒吧店主、酒后驾驶和性骚扰;在娱乐场所消遣时被人用药迷昏,醒后发现车内装有54万5千美元的皮箱被盗……惠特克感慨地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商人,曾经尝尽成功与失败的滋味。在我中奖后,庞巨财富冲昏了我的头脑,我必定要为自己的狂妄行为负责。”

根据英国天空电视台新闻报道,心理咨询师洁西·欧尼尔女士在美国威斯康辛州兴办“财富综合症候群计划”,为肥马轻裘的富家豪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协助有钱人化解因富裕而生的一切苦恼。因客户众多,洁西·欧尼尔女士的日薪高达一万至一万五千英镑。她指出,有钱人普遍因拥有庞大的财富而出现难以调适的心理机能障碍,因此,人们对这些富豪们,实应比照对贫苦大众的同情心给予关怀。



#7 楼主 清莲玄心 | 只看他(她)
2007-04-19 14:04:00 引用

你快乐吗?

快乐是容易的

如果我今天能够醒来,就高高兴兴地做人。
——许哲

快乐真的很难,是吗?

在我认识许哲以前,我几乎也是这样认为的。可是,当我结识了这位在新加坡被称为“106岁的年轻人”的世纪老人,感受她发自内心的持久的快乐,品味她言行举止间自在圆融的快乐习惯,我意识到,快乐是容易的。

是的,快乐很容易!因为,快乐只是一种习惯。

习惯非天成
扫帚与笔

在旅居新加坡的数年间,我多次听到新加坡的朋友谈起一个快乐的人,一个没有烦恼、生活充实并习惯于快乐的人。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平凡生活中的传奇人物。我内心生出访问她的渴望。
这个人就是许哲。

2003年11月30日,我刚刚告别了北风凛冽、下了两场初雪的 北京,又来到了永远是盛夏的热带岛国——新加坡。

我选择了12月5日,星期三的一个晴朗的早晨,从新加坡的西南部达曼裕廊,几乎横跨了整个新加坡到东北部,来到后港一道130号老人院隔壁的许哲女士家。

那是一座门口环绕着热带花木和椰子树的小院落。像很多新加坡人一样,院子的栅栏门是敞开的。走进院子按了居室的门铃,有一位风度翩翩的大胡子长者来开门。

“Ah! Good Morning! Madame Sang Ye. I’m assistant of Teresa Xu, Liu Zhongyi.”大胡子长者微笑道。

翻译温蕾小姐翻译给我:“早上好!桑叶女士。我是许哲的助手刘仲义。”

走进许哲的客厅,环顾四周,只见陈设极为简单,两壁书架满是书。这时从客厅的套间走出一位满头银丝、身板硬朗、笑容可掬的小个子老人家。她双手合十,微笑着向我点头致意,那种不卑不亢、平和宁静的神态,安祥优雅的举止,让人眼睛为之一亮。

显然,许哲不属于那种热情奔放的人,但她却像山间一潭深幽平静的水,在高亢的群山中,衬托出深邃、平实和与众不同。

不知是因为耳朵有些背,还是因为她一生漂泊多个国家,常年以英文与人沟通使得国语有些生疏,她希望我用华文文字和她交流。我便在纸上写出和她交谈的话题。这时,我发现她的眼睛明亮,隐隐约约还闪动着一种令人难以捉摸的火花。这种动感的眼神,绝不像一位暮色中的百岁老人,而是充满了年轻的朝气。

经过一番长谈,我认识了一个真实的许哲,领悟了许哲一生快乐的源泉。



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她还为一同做工的工友争取公平。她捐钱建立贫穷人协会之友,帮助无家可归者、穷人、残疾人与被遗弃者。从此走上一条终生致力于服务社会的道路。



#8 楼主 清莲玄心 | 只看他(她)
2007-04-19 14:04:00 引用

习惯非天成
命运的转折

如果人是同一造物主创造的,这个男人就是我的弟兄。我在那儿做什么呢?我在富丽堂皇中大吃大喝而我的弟兄却在挨饿!
——许哲

1937年,许哲来到重庆,成为一家德国新闻社的秘书。

当时,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因为德国老板的关系,许哲还曾经为蒋介石和宋美龄发英文新闻稿给《每日电讯报》、《曼彻斯特卫报》、《新闻纪事报》等英、美媒体。那一段日子,许哲过着富足优裕的生活。当时,一般人平均月薪是二十元,许哲却已经领取一百五十元的高薪。

抗日战争爆发后,一个英国的救伤队来到重庆。这是一个反战的和平组织,成员里大都是一些十七八岁、正在服兵役的男孩。这些初次离家的大孩子置身在一个语言不通、人地生疏的异国山区,生活很不适应。因为许哲能说英语,他们便希望许哲能到救伤队帮忙。

许哲了解到,这是一个反战的救难组织。于是,她毫不犹豫地辞去原有的高薪工作,加入志愿者行列。在救伤队里,许哲扮演起“母亲”的角色,为那些离乡背井的大孩子们充当翻译,并且为他们打扫、煮饭、洗衣,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也是在那时,她爱上了一名同为志愿者的丹麦人,她几乎要放弃永不嫁人的誓言。

1945年的冬天,许哲正在上海。她那时衣着光鲜,刚从一群英国朋友款待她午餐的时髦酒店里走出来。这时她看到一个乞丐。“面黄瘠瘦的一个男人,几乎支撑不住了,靠在墙上。”许哲回忆说。这个乞丐向她要几分钱买面包果腹。许哲想:“如果人是同一造物主创造的,这个男人就是我的弟兄。我在那儿做什么呢?我在富丽堂皇中大吃大喝而我的弟兄却在挨饿!”所以一回到住处,她就把口红、胭脂、指甲油通通扔掉。那是许哲人生的一个新起点,从此她就无忧无虑了。”

1945年是许哲人生的转折点。她目睹了许许多多伤残人和穷人的痛苦,激发起她为他人服务的决心。当时,英国伦敦护士学会在重庆招收学生,但要求年龄在17岁-25岁。许哲已超龄。她就找到该学会的负责人,表达了她学习护理专业的渴望:“我报读护士课程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照顾那些病人和穷苦人。”她的真诚心终于感动了对方。她于战争结束后赴英国参加培训。

到了伦敦后,许哲的男友与她约定在伦敦见面,但途中飞机失事,男友不幸遇难。许哲付之一笑:“我想这是上天的安排,否则也许就半途而废了。”

习惯非天成
一生的事业

我视每一个人为我的兄弟姐妹。人类就像一个大家庭。我只是尽自己的力量去照顾需要我照顾的人。
当然,我没有权力要求他人也那么做,我只能身体力行。这种事,须发自内心才行。

——许哲

在伦敦,她花费八年的时间学习和培养自己的护理技能,并同时加入国际和平志愿服务组织(IVSP),周游欧洲帮助病人和穷人。毕业后,她就在英国一所医院工作,月薪17英磅,扣除房租和简单的生活费,每个月都会存下10英磅。这笔钱也全用来帮助穷人。

1953年,她应一家德国犹太难民组织之邀,到南美洲的巴拉圭的一所慈善医院当义工。当时,她没有要求任何薪酬,只要他们答应她一个条件——免费为穷人看病。医院只有三位医生,许哲是医院里唯一的一个护士,工作格外繁重。他们为两千多名难民服务,同时还接生过数千名巴拉圭儿童,并经常骑马访问病患。她所得到的报酬,只是食物与住宿。虽然忙和累,但她内心始终是愉快的。能将自己所学奉献在穷人身上,为他们减轻病苦,她感到很欣慰。

1961年,已离开母亲三十多年的许哲,突然收到母亲的来信。八十四岁的母亲在信中说到:“世界各地,到处都有穷人,妈妈只有一个。我老了,你回来吧!”

听到母亲的召唤,许哲从遥远的巴拉圭拉回到马来西亚槟城的家,照顾年迈的母亲。同时,她还出任马来西亚阿桑达(Assunta)基金会的负责人。

1963年,许哲携母亲来到新加坡和姐姐厄素拉同住。许哲从姐姐口中得知有一个穷人医院,从1910年创办至当年,没有一个护士。当时里面三百八十个病人,因为医疗人员不足,无法得到适当的照料。她便自荐到医院来照顾病人。许哲的想法是,如果一家医院有钱,可以很轻易地花钱请到护士来照顾病人,可是这家穷人医院,因为没有钱,没有人要去,所以她去。

在医院服务了两年七个月零十九天,许哲决定自己办老人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忍老人们受饥饿煎熬。

在那所医院的老人,一日只进食两餐。早晨七点一杯咖啡,十二点吃午餐,下午一点两块饼干,下午四点吃晚餐,晚上八点再给一杯咖啡。从下午四点到隔日中午十二点,整整二十个钟头,对那些身体虚弱、行动不便的老人们来说,漫漫长夜里,躺在床上没有别的事,就是想着肚子饿。

许哲看到这些,心里非常难过。她为老人们向院方争取多一餐饭,得到的答复却是:“他们在这里,已经比他们在自己家里好多了。”

经过多次沟通,得不到院方的善意回应,许哲感到很失望。当时她得到姐姐财务上的支援,每天买面包给三百八十位病人吃,亲手派送,楼上楼下的跑。姐姐深受感动,决定支持许哲办老人院。

许哲的姐姐厄素拉是新加坡一所学校的校长,有一些积蓄。厄素拉为许哲对病人与穷人的责任心和献身精神所感动,于1965年以15万元在新加坡的惹兰大巴窑买下一栋占地1.5英亩的别墅。这栋别墅后来成为一个贫病老人之家。

“我小时候在汕头的家乡,透过家里的窗户,看到外面许多的乞丐。一些人残废了不能走路,另一些人坐在街上哭喊着求助。我的心在哭泣。我说人不该这样活着,我告诉自己长大后有钱了我要给这些穷人。” 谈到创办老人院的原因时,许哲说。“我所要做的就是帮助穷苦无助的人。我们也曾无助。我说不要有人再过我们以前过的无助生活。人不该生活在物质极其匮乏的情况下,最起码要有食物、住处和医疗的基本物质需求的满足。”

后来,姐姐去世,她把所有遗产都给了许哲。许哲拿这些钱,在新加坡买了5个公寓,在马来西亚买了2个公寓,用于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我们目前领养的老人,都是曾经于世间有恩的人。”许哲说,“他们当年从中国来这里做建筑工人,一个月才挣两块钱,一年才于年初一休息一天,却还把钱寄回去给中国比他们更穷的人。现在他们老了,没有家庭,无依无靠,单独住在一个小房间里。一个75岁的姐妹,有五个儿子,两个去吸白粉,两个不知去向,剩下一个在身边,却是又聋又哑的,而她本身行动又不便。因为又儿子,政府拒绝帮助,有人告诉我这件事,我叫人赶快去,先帮她交房租,在安顿生活所需。其实,除了微薄的物质,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一只温暖的手,一声问候,几句安慰,一个拥抱。”

“有一天,我梦见姐姐在天上,我对她说我马上来,姐姐说:‘你不能,时间还没到。你要做很多事情,你的工作没有做完。’我知道,她一定很高兴,因为我把她的钱都花光光了。”许哲笑着说。

在一群志愿者的协助下,许哲成立了“心连心”服务组织,给生病的老人分发食物和钱,成了昵称为“新加坡的特丽莎妈妈” 的知名人物(注:特丽莎,1910年出生在马其顿。她于195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创立仁爱会,并于1979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她于1997年病逝,享年87岁。她的善行赢得了印度教徒、回教徒和世人的敬仰)。她的信念很简单:“我的愿望就是帮助最贫困无助的人。我们也曾贫困无助。每个人都应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那就是食物、住处和医疗服务。”

83岁时,许哲卸下老人院的工作后,就私下负担起照顾27名老人的责任,把白米、食油、牛奶、咖啡和罐装食品,送去给这些老人。而这些老人,年纪都不比她大。

此外,她还把朋友和善心人士送给她的现款,亲自送去给这些老人。单单为这14个家庭的27个老人支付房租和水电费,每个月就需要约600新元。她说,这些老人给她最大的礼物,就是他们开心的笑容,他们的笑容使她年轻。“我是最开心的人,他们每个人只有一份开心,我有20份开心。”。

许哲认为,助人不应分种族、国家和宗教,大家应视人如己、视天下如一家。“我视每一个人为我的兄弟姐妹。人类就像一个大家庭。我只是尽自己的力量去照顾需要我照顾的人。” 许哲说,“当然,我没有权力要求他人也那么做,我只能身体力行。这种事,须发自内心才行。”

所以许哲不但照顾身边的贫病老人,还时常收集旧衣服,分送给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及印度的穷人,并亲手编织毛衣和缝制被单,送给越南难民。去年,许哲已105岁高龄,还千里迢迢到柬埔寨山区救济贫苦人,照顾孤儿,把粮食和日用品分发给那里的村民。

有人曾问过许哲,是否后悔没有结婚。许哲回答:“假如我结婚,我顶多照顾丈夫和两个小孩。现在我可以照顾十个家庭,一百个老人,我的工作和时间更有价值。”

目前,许哲住在新加坡后港1道的贫病老人之家,这所老人之家是从惹兰大巴窑搬过来的。许哲每日勤练瑜珈和阅读哲学书籍。她说:“我读书,是希望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学习成为各兄弟姐妹的好姐姐。我正计划多开办一些贫病老人之家,继续照顾无依靠的人。”



#9 楼主 清莲玄心 | 只看他(她)
2007-04-19 14:04:00 引用
一杯水

我所做的只是很平凡的事,就好像当有人渴了,我就自然地倒一杯水给他喝。这是一种本能,我从不把它看成是一种成就。
——许哲

许哲今年106岁,一生照料他人,持之以恒。她把这种工作看作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日日循环往复的去做,越做越欢喜,使自己的生活充满了快乐。

许哲得到全世界多个机构的奖励与表彰,被邀请在数个研讨会上发言,并接受许多的采访。

1988年获颁吉尼斯顽强努力奖。

1994年因其所作的慈善工作而获得人寿保险协会奖。

2000年3月,由于她默默地为人们奉献的可贵精神,获得了新加坡时报期刊属下杂志《她的世界》颁发的第九届“杰出女性特别奖”,作为对她的一种肯定。

2003年4月,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授予她荣誉博士学位,以表彰她对社会所做的巨大贡献。

经公众投票评选,许哲成为“2003年新加坡最活跃乐龄人士奖”得主。

面对这些荣誉,许哲平和地说:“我所做的只是很平凡的事,就好像当有人渴了,我就自然地倒一杯水给他喝。这是一种本能,我从不把它看成是一种成就。”



#10 楼主 清莲玄心 | 只看他(她)
2007-04-19 14:04:00 引用

习惯非天成
习惯的力量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 2 3 4
1/4 下一页
m.368tea.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