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深山里,有一种特别的蛤蟆,它和同类相比,不仅外表更丑,而且还多长了几条腿。人们抓到它后,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蛤蟆一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外表,不禁吓出一身油。这种油,也是民间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晚年回首往事,黑泽明自喻是只站在镜前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油——这油的结晶就是这部《蛤蟆的油》。
这是黑泽明最近热销的《蛤蟆的油》一书的卷首语。
讨厌日本,但是还是有零星的几点喜爱之处,黑泽明就是这不多的几点喜欢之一。
记得当年第一次邂逅《罗生门》还是读的剧本,立马感到出乎意料的一份震惊,并深深喜欢上了,而当看完电影之后,不知不觉间发现自己已是黑泽明的一个崇拜者。
多年前的一个夏日,一个少年,一知半解的痴痴惊愕在那里。
但我不喜欢《姿三四郎》,也不喜欢《七武士》,我喜欢《乱》,喜欢《丑闻》。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罗生门》。
黑泽明电影语言中的武士道精神既被推崇也被诟病,而这种无法抹去的痕迹是和他的出身密不可分的,他内心深处太看重那些为人所渐渐淡漠的“献身”和“道义”了。
战后的多数日本人是自尊至狭隘的,无法忍受别人对自己缺陷的指点,那么,诚实的展示者自然是罪过的。
其实何止日本人,每一个人不也如此么?“人是很难如实地谈他自己的,总是本能的美化!”
人性最深处本就是丑陋与自私,绝大多数人凝视的只是自己的最个人化的利益,于是为了这个终极目的,人所做的一切也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一部《罗生门》,让我们明白,很多时候人的本能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
“如果从我身上减去电影,我的人生大概就成了零”。我们明白了这句话,也许就明白了黑泽明电影丰富深刻的因由,明白了那样强烈的光影,那样震撼的音乐,那样投入的讲述是到底从何而来。
《蛤蟆的油》最吸引人之处在于他的客观,平实的语言娓娓述来的是最真实的一个过去,关于一个大师的并不平坦的过去。大师没有理性的回避,更没有刻意的修饰,当然也只有淡然回首的大师才有如此的心境。
可惜的是不是每个人站在镜子前都会发现自己的不堪。
想多说一句:自传内容始于1911年,止于1950年,自传写成后20年,黑泽明去世。也就是说这本传记之后二十年大师新的“油的结晶”我们并没有机会感受。
有人说这样的自传需要的是勇气,其实勇气只是表象,它需要的是另外一种东西。
黑泽明就《罗生门》的风格说过如下的话:“我喜欢默片,我一直都喜欢它。它们经常要比有声片更美得多。"
这话说的深刻,其实人生中,语言往往是最不值得看重的一种表达。
人是很难如实地谈他自己的,总是本能的美化!
人性的可悲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