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律图谱》(转载)
【平仄符】:○代表平声 ●代表仄声 ⊙代表可平可仄 。
【又一体】:表示联句组合的另一种平仄正格。
【长联】:表示超过一句,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对联。
【古仄声】:原指古汉语四声之“入声”后归划为古音“仄声”。
【联谱图示】:由于长联组合千变万化,只略举每边一至八句较常见之例图。
【应为平】:在不影响总体联意情况下,牺牲个别字的格律,应为平却用了仄。
【应为仄】:在不影响总体联意情况下,牺牲个别字的格律,应为仄却用了平。
【句中平仄】: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示例大部分是上联正格[下联与之相反],句中平仄作长联时为配合句脚平仄皆可相反)
一言句:●
二言句:●●
三言句:○○●,○●●
四言句:○○●●
五言句:●●○○●,○○○●●
六言句:●●○○●●
七言句:○○●●○○●,●●○○○●●
一至七言,最为常用,八言以上,视节奏而定。
【句脚平仄】:指对联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与之相反即可。)
一句:●
二句:○,●
三句:○,○,●
四句:●,○,○,●
五句:●,●,○,○,●
六句:○,●,●,○,○,●
七句:○,○,●,●,○,○,●
八句:●,○,○,●,●,○,○,●
八句以上句脚平仄以此类推
一、每边一句者
[句脚为●,下联句脚相反,以下皆如是]
六例:
【四言】
风梳碧柳
○○●●
雪印红梅
●●○○
【五言】
月斜诗梦瘦
⊙○○●●
风散墨花香
⊙●●○○
【又一体】
雾雨沉云梦
●●○○●
烟波渺洞庭
○○●●○
【六言】
风展红旗似画
⊙●○○●●
春来绿水如蓝
○○●●○○
【七言】
画上荷花和尚画
●●○○○●●
书临汉帖翰林书
○○●●●○○
【又一体】
满堂花醉三千客
⊙○⊙●○○●
一剑霜寒十四州
⊙●○○●●○
二、每边二句者
[句脚为○,●]
十二例:
【四/七言】
大道无私,玄机妙语传灯录
●●○○ ○○●●○○●
仙缘有份,胜地同登选佛场
○○●● ●●○○●●○
【又一体】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 ⊙●○○○●●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便思卿
⊙○●● ⊙○●●●○○
(注:上联“合、识”字为古仄声)
【七/四言】
上:●●○○●●○,○○●●。
下:○○●●○○●,●●○○。
【又一体】
上:○○●●●○○,○○●●。
下:●●○○○●●,●●○○。
【五/六言】
上:●●●○○,●●○○●●。
下:○○●●●,○○●●○○。
【又一体】
上:○○●●○,●●○○●●。
下:●●○○●,○○●●○○。
【五/七言】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齐丧胆。
●●●○○ ●●○○○●●
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
○○●●● ○○⊙●●○○
(注:“会”字应为平声)
【又一体】
上:○○●●○,○○●●○○●。
下:●●○○●,●●○○●●○。
【七/五言】
上:●●○○●●○,●●○○●。
下:○○●●○○●,○○●●○。
【又一体】
上:○○●●●○○,●●○○●。
下:●●○○○●●,○○●●○。
【六/七言】
文开白话先河,自有勋劳垂学史。
○○●●○○ ●●○○○●●
政似青苗一派,终怜凭借误英雄。
●●○○●● ○○⊙●●○○
(注:上联“白”字为古仄声)
【又一体】
上:○○●●○○,○○●●○○●。
下:●●○○●●,●●○○●●○。
三、每边三句者
[句脚为○,○,●]
五例:
【五/五/六言】
一饭尚铭恩,况负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 ⊙●●○○ ●●○○●●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应泣血三年。
○○○●● ⊙○○●● ⊙○●●○○
(注:下联“德”字为古仄声)
【五/四/七言】
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
⊙●●○○ ●●○○ ⊙●○○○●●
经师偏晚达,篇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
○○○●● ○○●● ○○●●●○○
(注:上联“食”与下联“达”皆为古仄声)
【六/六/七言】
上:○○●●○○,○○●●○○,●●○○○●●。
下:●●○○●●,●●○○●●,○○●●●○○。
【五/六/七言】
上:●●●○○,○○●●○○,●●○○○●●。
下:○○○●●,●●○○●●,○○●●●○○。
【七/四/七言】
上:○○●●●○○,●●○○,●●○○○●●。
下:○○●●●○○,○○●●,○○●●●○○。
四、每边四句者
(句脚为●,○,○,●)
四例:
【三/三/四/七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 ●●○ ●●○○ ●●○○○●●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 ○○○● ○○●●●○○
(注:上联“有、竟”二字应为平,下联“尝”字应为仄)
【四/四/六/七言】
上:○○●●,●●○○,○○●●○○,●●○○○●●。
下:●●○○,○○●●,●●○○●●,○○●●●○○。
【五/四/五/七言】
上:○○○●●,●●○○,●●●○○,○○●●○○● 。
下:●●●○○,●●○○,○○○●●,●●○○●●○。
【四/七/五/四言】
上:○○●●,○○●●●○○,●●●○○,○○●●。
下:●●○○,●●○○○●●,○○○●●,●●○○。
五、每边五句者
(句脚为●,●,○,○,●)
二例:
【五/四/六/六/七言】
数湘中将相,威由武达,我公独以文章。
⊙○○●● ○○●● ⊙○●●○○
清标卓立朝端,宜享修龄如潞国。
○○●●○○ ⊙●○○○●●
综天下胶痒,所有导师,一老为之领袖。
⊙○●○○ ●●○○ ⊙●○○●●
贱子来从海上,居然别坐识荆州。
●●○○●● ○○●●●○○
(注:上联“达、独”二字古仄声,下联“天”字应为仄,“别、识”二字古仄声)
【七/六/六/五/七言】
上:●●○○○●●,●●○○●●,○○●●○○,○○●●○,○○●●○○●
下:○○●●●○○,○○●●○○,●●○○●●,●●○○●,●●○○●●○
六、每边六句者
(句脚为○,●,●,○,○,●)
二例:
【四/六/五/四/七/四言】
江水滔滔,洗尽千秋人物。
⊙●○○ ●●○○○●
看闲云野鹤,万念皆空,说什么晋代衣冠,吴宫花草。
⊙○○●● ●●○○ ⊙○⊙●●○○ ○○●●
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氛。
○○●● ○○●●○○
倚片石危栏,一关独闭,更何须故人禄米,邻舍园蔬。
●●●○○ ⊙○●● ⊙○⊙●○●● ⊙●○○
(注:上联“人”字应为仄,下联“石、独”为古仄声,“何”字应为仄,“故”字应为平)
【四/四/四/四/五/七言】
上:●●○○,○○●●,○○●●,●●○○,●●●○○,●●○○○●●。
下:○○●●,●●○○,●●○○,○○●●,○○○●●,○○●●●○○。
七、每边七句者
[句脚为○,○,●,●,○,○,●]
二例:
【七/五/六/七/四/七/七言】
有何妙算各争先,问虎踞龙蟠,滚滚英雄安在?
⊙○●●●○○ ●●●○○ ●●○○○●
休论他挥戈除暴,窃鼎称尊,到头来一局终场,好梦都成千载恨。
⊙●○○○○● ●●○○ ⊙○○●●○○ ●●○○○●●
至此愁关真打破,叹梁空燕逝,茫茫世事如斯。
●●○○○●● ⊙○○●● ○○●●○○
且任俺引水流觞,催诗击钵,放眼去全图入画,青山犹是六朝春。
⊙●●●●○○ ○○●● ⊙●●○○●● ⊙○⊙●●○○
(注:上联“安、除”二字应为仄,“一、局”字为古仄声,下联“击”字为古仄声)
【四/三/四/五/五/五/七言】
上联:
●●○○,●○○,○○●●。○○○●●,●●●○○。
●●●○○,○○●●○○●。
下联:
●●○○,○●●,●●○○。●●●○○,○○○●●。
○○○●●,●●○○●●○。
八、每边八句者
(句脚●,○,○,●,●,○,○,●)
二例:
【五/五/四/七/六/五/五/七言】
鹿苑早传灯,信般若真如,华严妙谛,大千界恒河浊世,相期普渡菩提。
●●●○○ ●○●○○ ○○●● ⊙○●○○●● ○○●●○○
村化七家余,数桐叶为秋,几历罡风消浩劫。
⊙●●○○ ●○●○○ ●●○○○●●
龙池今会雨,溯南湘佛地,元代禅宗,五百年沧海桑田,何幸一新莲社。
○○○●● ⊙○○●● ⊙●○○ ●●○○●○○ ⊙●⊙○○●
堂开三代后,看绿荫无恙,好凭香火结良缘。
○○○●● ○●○○● ⊙○⊙●●○○
(注:上联“般、桐”二字应为仄,“浊、七、劫”三字为古仄声,下联“绿”
字应为平,“结”字为古仄声,“沧、莲、无”三字应为仄。另“大千界...、
五百年....”二句为七言句变格,此每边八句,句脚亦为变格)
【七/四/六/四/六/四/五/七言】
上联:
●●○○○●●,●●○○,○○●●○○,○○●●,
●●○○●●,●●○○,●●●○○,●●○○○●●。
下联:
○○●●●○○,○○●●,●●○○●●,●●○○,
○○●●○○,○○●●,○○○●●,○○●●●○○。
叔叔请喝茶:
【衬托】为了突出某事物的特点,把有关事物拿来同它作参照。
1.正衬:功在睢阳,昔尚咬牙思啖贼/荫垂蠡水,今犹挽手欲回澜
正衬即把具有相同特点的事物作参照,此联为江西吉安文天祥祠。功在睢阳,谓功可同张睢阳相比。张睢阳即张巡,唐开元进士,安史之乱中,由河南雍丘移守睢阳,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仍坚持数月不屈。城破被俘,咬碎牙齿骂贼而死,这里将文天祥与张睢阳并提,就起到突出文天祥的作用。
2.反衬: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斯真霸越,西施尚羞范家船
反衬即用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来作参照,此联题于浙江上虞虞姬庙。高后:即汉高祖刘邦之妻吕后。虞姬:项羽姬妾。上联谓吕后地位远在虞姬之上,但虞姬至今尚有庙祀而吕后却无,吕后何及虞姬!这就是将吕后与虞姬相提并论,达到反衬作用。
【夸张】通过张皇铺饰扩大事物的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
1.直接夸张:玉帝行兵,雷鼓云旗,雨箭风刀天作阵/龙王夜宴,星灯月烛,山肴海酒地为盘
直接夸张即扩大事物的本身特征,即直接从本身的程度上去说。此联上为清乾隆皇所题,下联为冯成修所对。讲龙王夜宴,以星作灯,以月为烛,菜肴像山一样堆着,酒像海水一样多,装东西用大地作盘子,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又不给人以不可能的感觉,这就是夸张,夸张而不失真,反而使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鲜明。
2.间接夸张:修祖庙以大门闾,恢复南楚名家,西江名族/登宗亭而小天下,遥企洞庭非阔,衡岳非高。
间接夸张也可称衬托夸张,即用他事物进行衬托,通过将其他事物相对缩小来加大其程度,此联题于湖南某地一祠堂上。说站在它的宗亭上,天下就变小了,八百里洞庭不显得宽,南岳衡山也不显高,反过来说这个祠堂之高,也就可想而知。
【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就是利用乙事物与甲事物间的类似点,从而用乙事物来比喻甲事物。
1.明喻:江城如画宜初霁/风月无边似旧时
明喻常用“乙像甲”这一形式来表示,对联中多以“如、似”代替“像”,此联题于武昌黄鹤楼,上联中的“如画”,就是明喻。
2.暗喻:水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
暗喻是将“像”这类词语直接用成“是”之类的词语,此联题于广西阳朔山,上下联中的“作”和“为”意思相当于“是”,也是两个暗喻。
3.借喻:水从碧玉环中去/人在苍龙背上行
借喻是直接用乙事物取代甲事物,表达两事物之间的关系,此联题于河北赵县赵州桥,上联完整的说法当为“水从碧玉环似的桥洞中去”,下联完整的说法当为“人从苍龙背般的桥面上行”。但这样很罗嗦,直接用“碧玉环”取代“碧玉环似的桥洞”,用“苍龙背”取代“苍龙背般的桥面”,比喻犹在,语言却大为简炼。
【借代】不直接说某事物,而借相关的事物去代替它。
1.代物:无丝竹之乱耳/乐琴书以消忧
丝竹,本指琴弦和箫管,此代乐器,是部分代替全体。
2.代人:八千子弟随流水/百二山河委大风
此联题于某地项王庙,公元前195年,刘邦讨伐英布叛乱后回师长安,途经故乡时置酒沛宫,与父老子弟同饮,击筑而歌,后此歌入乐府,史称《大风歌》,此代刘邦,是以歌代人。
【比拟】以一物拟另一物,或者以物拟人,以人拟物。
1.以人拟物:鱼所肉所麻将所/猪公狗公乌龟公
此联相传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郭亮所作,联中将欺压百姓的一些地主豪绅作畜牲看待,就是以人拟物。
2.以物拟物:金殿凤凰鸣晓日/玉阶鹦鹉醉春风
联题于云南昆明市东的金殿,金殿在鸣凤山上,鸣凤山亦称鹦鹉山。“凤凰”和“鹦鹉”本为山名,这里说它“鸣、醉”,就把它们由无生命之物拟作有生命之物。
3.以物拟人:江声犹带蜀/山色欲吞吴
此联题于镇江焦山关帝庙。带蜀,显出对蜀国的情感。“犹带蜀”与“欲吞吴”,也使“江声”和“山色”具有人一样的感情。
【假称】故意把要讲的意思让有关对象用自己的口吻叙述出来。
例:入吾门千差万错/要我诊九死一生
对联为嘲一庸医所作。作者以庸医愧悔的口吻,叫病人不要再登门找他冶病,讽刺辛辣异常。
【用典】《文心雕龙.丽辞》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事对就是用典。
例:鹿野沉舟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
某地项王庙之联。“鹿野沉舟”讲的是项羽于巨鹿(今河北平乡县)破釜沉舟大破秦军事,鸿门斗碎指鸿门宴事。巨鹿之战,显出项羽成王业的兆头;而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最后终为刘所灭,这里就用了两个这样的历史故事(典)。
【隐切】不将要讲的事言明,而只用相关的话去暗指。
例:有客如擒虎/无钱请退之
宋时京口名妓韩香所题,擒虎,乃隋朝大将韩擒虎。退之,乃唐代文学家韩愈。两人都姓韩,作者想切的也是“韩”,但“韩”字都没有在联中出现,这就是隐切。
【对反】把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放在一起使产生一种矛盾统一的手法
例:大小姐提圆扁篓掰青白菜/高矮子拿长短棍赶黑黄牛
古时一县官微服出访时见一姑娘在园里取菜情景而题。因姑娘个子高而年纪轻,故称“大小姐”,篓子口圆体扁,故云“圆扁篓”;所取的品种为白菜,但颜色是绿色的,故云“青白菜”。下联为一牧童所对,所说就是自身。他在矮子里头要算高的,故云“高矮子”,亦说其姓为高;手里拿的赶牛棍时长时短,没有一定,故云“长短棍”;所赶的黄牛毛色是黑的,故云“黑黄牛”。联中的“大小姐、圆扁篓、青白菜、高矮子、长短棍、黑黄牛”都是对反。它们乍看起来都是矛盾的,实际上却非常和谐统一。
〖连珠〗用上一个语言单位来作下一个语言单位的开头,使相邻的两个语言单位上递下接,前后蝉联,亦称联珠。
1.句句连珠:油醮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
清代思想家魏源与一抄袭他人文章之举人针锋相对之联。
2.词词连珠: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
词与词连珠比较特殊,是在一句话内进行的,《文镜秘府论.论对》谓之“连绵”。此联题于长沙白沙井附近的龙王庙,上联只能读作“常德--德山--山有德”。下联只能读作“长沙--沙水--水无沙”。
3.复合连珠:水上冻冰冰积雪,雪上加霜/空中腾雾雾成云,云中见日。
两联中的“冰冰”与“雾雾”是词词连珠,“雪,雪”与“云,云”又是句句连珠。
〖越递〗分别跨过数量相同的字,并一环一环的传递下去。
例:铜山县,山阳县,阳湖县,湖南从九/铁宝臣,宝瑞臣,瑞鼎臣,鼎足而三
上联“山”是“铜山”一词的末一字,跨过“县”去作“山阳”一词的开头,以下类推。
〖虚字〗一联中巧妙使用虚字(非衬字)成联的情形。
例:君恩似海矣/臣节如山乎?
洪承畴在作明朝重臣时,曾题一联“君恩似海;臣节如山。”洪氏后来投靠了清朝,引起世人侧目,有人在他题的对联末尾,各加一个虚字。矣,表已然语气,用于此谓事实如此。乎,表疑问语气。这么一用,洪氏所谓“臣节如山”便成笑柄,从而遭到蔑视性的否定。
〖拆词〗同一联中,将一个词作词用之后又作词组用。
例:无锡锡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
上联中的“无锡”,前一个表地名,是个名词;后一个意为“没有锡”,是个动宾词组。下联“平湖”也是如此,前一个表地名,是个名词;后一个意为“与湖平”,也是动宾词组,这就是拆词。
〖回文〗利用词序的往复,以表达事物间的有机联系的一种艺术手法。
例: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此上下联就是全句逐字反读而成的,而且是从不同角度讲同一事物。
〖列品〗连续列举三个以上的事物,中间不用别的词语隔开。
1.具体列品: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上列十二地支,下列十二属相,此较为具体的列品。
2.抽象列品: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传/超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外
上联列举的“格致(格物致知)、诚正(诚意正心)、修齐(修身齐家)、治平(治国平天下)”乃曾子在《大学》一书中提出的思想。下联列举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皆孔子所授科目,这些事物给人的感觉就比较抽象。
3.逻辑列品: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貌/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此联题于曲阜孔庙大成殿。下联“尧舜禹汤文武”,就是按历史先后排列的,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提前或者推后。
〖互文〗两句话只有互相参合才能正确理解。
例:生为国家,死为人民,耿耿忠心昭日月/功同山岳,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
此联是挽周恩来同志的,上联“生为国家,死为人民”,不是说生就为国家,死才为人民,而是说生死都为国家为人民。下联“功同山岳,德同湖海”,也不是说只有功才同山岳一样高,只有德才同湖海一样大,而是说功德都同山岳一样高,同湖海一样大。这就是互文。这同古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只能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的情形一样。
〖绘态〗用某些词语将某种情态活画出来。
例:高叫一声,惊动两班文武/横行几步,笑回万乘君王
冯梦龙《古今谭概.戏吴主事》云:明孝宗年间,吴江任刑部主事,差还复命,主掌朝庭礼仪的鸿胪寺官员告诉他说“现在是挑选一省行政长官之晨,朝见皇帝声音要洪大,起身不能背对着皇上走。”次日上朝,吴江果然尽力提高噪门,且无抑扬顿挫,又横着从御街西边走下去,皇帝看了忍不住发笑。同僚杨茂云于是戏作此联,以侃其景。
〖歧义〗利用文句不打标点而全凭人们自行意会这一特点,故意使一句话产生截然不同的意思。
例:此屋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
对联传为明人祝枝山所题,由于停顿的地方不同,就有两种理解:
1.此屋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 这是一种理解,这种理解意思是不好的。
2.此屋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 这又是一种理解,这种理解意思完全是好的。
〖巧辞〗运用不寻常的思维方式,使联意达到一种妙不可言境界的方法。
例:月圆/风扁 凤鸣/牛舞
福建莆田戴大宾,幼年即以才年著名。13岁有位客人找他父亲,想试他才气如何,于是出了上联。客问戴大宾下联,何以风是扁的?答云:风以缝就钻,不扁怎行?客认为有理。于是又出曰:凤鸣,戴对曰:牛舞。客问牛何能舞,答云:《尚书》言“百兽率舞”,牛亦兽,自在其中,客人大加赞赏。运用巧辞的联说是亦是,说非亦非,于似是而非之间令其似非而是,若滥用则易陷入对仗不工时的自我诡辩。
【出处〗引用余德泉著《对联通》,湖南大学出版社。
心香......
林兄辛苦了
学习!
举手之劳而已,能为诸位朋友搜集有关的资料,
也是一件乐事。
愿诸位朋友能够从中受益。
谢谢林老师分享!
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