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宴
美酒千碗难成知已,清茶一杯也能醉人。这醉人的清香也飘逸在以茶代酒款待宾客的茶宴上。茶宴又称茶会、茶社、汤社等,是以茶代酒作宴,宴请款待宾客之举。
“茶宴”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山谦之的《吴兴记》一书,其中指到“每岁吴兴、毗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到了唐代,茶宴已经正式化。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在《与赵莒茶宴》中写道“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反映了唐代茶宴与会者代酒欢宴的感慨之情。到了唐朝,饮茶之风盛行,茶宴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
大型茶宴以在顾渚山举办的最为著名。顾渚山位于浙江湖州和江苏常州交界处,这里所产的紫笋茶和阳羡茶在当时被列为贡品。每到早春时节,两州太守都要到顾渚山来监制,并邀请许多**名流共同品尝,由此形成了每年一度的茶宴。有一年,在苏州做官的白居易因病不能参加茶宴,写了一首诗生动描述了茶山茶宴盛况,并对不能亲自参加茶宴感到遗憾,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贡茶焙制成后,使日夜赶送京城长安,供李唐王室摆设“清明宴”,先荐宗庙,后赐群臣。
唐吕温在追仿王羲之《兰亭集序》而作的《三月三茶宴序》中,更多地是表现出中国人的清雅情怀,几达香温地步。“乃拨花砌,憩庭荫。清风逐人,月色留兴。卧指青霭,坐攀花枝。闲莺近席而不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虎珀之色。不令人醉,唯觉清思。虽玉露仙浆,无复加也。”文中对茶宴的幽雅环境、品茗的美妙回味,以及令人陶醉的神态都作了细腻的描绘。
唐德宗时,茶圣陆羽、诗僧皎然、女道士李冶一起组织了苕溪诗会,共襄茶事。773年,湖州杼山建起茶亭一座,因为该亭建于癸年癸月癸日,故取名为“三癸亭”。此后,陆羽、颜真卿、皎然、李冶等便常常聚会其亭,品茶赋诗,以茶会友。这种茶会与皎然倡导的重九茶宴一起,开创了文士茶会的新形式,流传千古,为
茶文化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在其间人们吟诗作画、赏花观月、抚琴弈棋,品饮过程变成了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在这一时期,陆羽他们著书立说、品评名茶、评鉴水品,发展茶宴形式,草创了
茶道的格局和程序,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茶宴上,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品茗滋味,而且还可以欣赏环境和茶具之美,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
文人墨客茶宴重于情,选择在风景秀丽、环境宜人、装饰文雅的场所,而官场尤其是宫廷茶宴,通常在金碧辉煌的皇宫中举行。宫廷茶宴作为皇帝对群臣的一种恩赐,气氛庄严肃穆,礼节相当严格。
茶叶必须是清明前贡茶,水要清泉玉液,器要名贵瓷皿。
宫廷茶宴的情景,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里这样写道:“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沸,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这就是宋徽宗亲自烹茶赐宴群臣的情景。宋时茶宴的盛行又导致斗茶的产生,从而丰富和充实了茶宴的内容。明清以后,茶宴尤甚,公私茶宴更是寻常之事。大江南北,茶坊林立;三教九流,茶宴不绝。清人这样写道:“上自朝廷燕享,下至接见宾客,皆先之以茶,品在酒醴之上”。
古代茶宴特别是文人茶宴在精神品位上是十分高雅的。明朝大画家文徽明给后人留下的《惠山茶会图》,可以让人具体地感受古代文人以茶会友的雅逸情趣,它代表了文人茶宴在意境上的追求。在这种茶宴上,不仅可叙友情,品茗作诗,还可以欣赏周围优美的环境,自然清新而不失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