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师问新到僧:“上座曾到此间否?”僧云:“不曾到。”师云:“吃茶去!”又问另一僧:“曾到此间否?”僧云:“曾到。”师云:“吃茶去!”院主不解,问:“师父,不曾到,吃茶去则罢;曾到,何以吃茶去?”师云:“院主!”院主应诺。 “吃茶去!”自此,禅茶法门始出,为后世所崇也。
茶之所出者,发乎神农,日尝百草,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由古至今,名茶者,何止万千?耳听茶曲,目阅茶色、鼻取茶香,舌赏茶味,身在茶中,得以宁神静气,近乎禅宗耶。朴初居士有诗云:“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古来禅堂皆为吃茶者。茶之为用,为禅最宜,故赵州三遣“吃茶去”者是也。以茶入禅之说,亦盛于唐。 “南人好饮茶,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师者,大兴禅教,学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是以禅茶风行一时。
元稹有云:“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闵 钧之“闲将茶课话山家,种得新株待茁芽,为要栽培根祗固,故园锄破古烟霞”,可谓是“山家”(禅僧)以种茶为“课”之生动写照。刘禹锡亦曾有云:“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仙耶佛耶种茶人,锡杖飘然渺难驻。”林通之“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与陈造之“茶鼓适敲灵鸳院,夕阳欲压箱沂城”,则道尽茶鼓声下,寺院幽寂苍远之意境也;“闲来松间生,看煮松上雪,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未,倾令精疼健,忽似氛埃灭,不合别观书,但宜窥玉札”此间何等惬意,龟蒙于煮茶之中,所参悟之境却是禅意盎然之意境也;“精疑一念破,澄息万缘静,世事花上尘,惠心空中境…识妙聆细泉,悟深涤清茗”此间禅机深深,茗趣深深,乃皎然大师不可为也。
茶道唯情,禅道唯心。茶本无情物,而在品之人也。日本茶道鼻祖绍鸥云:“放茶具之手,要有和爱人别离的心情。”此即茶心。与禅道之心无异也。心去则自然。茶心观世相,茶情悟禅机。酒益诗,而茶近乎哲学,老邪引茶为乎挚友,与茶之情,在乎于心有灵犀,执杯在手,却悟世事人情。此一如杜荀鹤煮茶悟禅 “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罢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我虽未似师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之心境也。
“石蕴玉而山晖,水含珠而川媚。”茶禅之道,如石蕴玉,如水含珠。禅道推崇无我之境,茶道亦如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谓诸性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茶如入无我之境界者,则悟“禅茶一味”之真境也。
寂庵宗泽禅师云“茶意即禅意。故禅意之外无茶意。若不知禅意,亦不知茶意。”此中所谓“茶禅一味”, 并非茶意,茶味,茶悟,茶性,而在强调禅意,禅味,禅悟,禅性,一言以蔽之,即禅意至上是也。其真谛在禅,其主旨亦在禅,如斯而已。此中茶道者,依附于禅道也。茶禅一味,则是 “一味”于禅。然则,老邪所谓“茶禅一味”者,断乎不可以“一味”于禅者是也。禅意亦茶意,茶意即禅意。夫不可一味与禅,亦不可一味与茶者是焉。茶禅不能言教,唯亲身感受耳。
明代卢之颐云:“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矣。诗云:“人生几见月当头,不在愁中即病中。”明月非无,佳茗时有。但少闲情,领此真味。公案云吃茶去,唯味道者,乃能味茗。
老邪亦云:且吃茶去。
嘿嘿~~老邪叔好!
先顶一个再看!
以茶观心照世相
禅意与茶事密不可分,禅味即是茶味,茶味即是禅味,这是真正的“茶禅一味”。
吃茶去!
禅意与茶事密不可分,禅味即是茶味,茶味即是禅味,这是真正的“茶禅一味”。
迷者问禅,佛经万卷。 欲问禅,想想茶。
欲问禅,想想茶。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