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发帖 | 我要发帖 | 我要回复 | 转到电脑版
看 13324 次 | 回 14
#1 楼主 弄影 | 只看他(她)
2011-04-02 08:04:45 引用

 




 


青团: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也可以用**绿色菜叶代替)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2 楼主 弄影 | 只看他(她)
2011-04-02 08:04:08 引用



 


 馓子: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馓子方便易作,用面粉加少许食盐和调料,用水调和,揉成面坯。然后再搓成条状,上面洒抹一些菜籽油。等面条在盆中回透,弹拉力恰到好处时,将面条绕在手上,用手来回抻开,粗细均匀一致,折叠造型,放入油锅,用筷子轻轻翻动,掌握火候,炸成大把或小把的,便是黄脆脆的馓子了。

#3 楼主 弄影 | 只看他(她)
2011-04-02 08:04:28 引用



 


乌稔饭:关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因为闽东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

#4 楼主 弄影 | 只看他(她)
2011-04-02 08:04:53 引用



 


欢喜团:四川成都一带清明节有以糯米作团,用线穿之,或大或小,各色点染,名曰“欢喜团”。旧时,在成都北门外至“欢喜庵”一路摆卖。清人《绵城竹枝词》有诗云:“‘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食百忧宽。村醪戏比金生丽,偏有多人醉脚盆。”

#5 楼主 弄影 | 只看他(她)
2011-04-02 08:04:14 引用



 


  枣糕: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6 楼主 弄影 | 只看他(她)
2011-04-02 08:04:39 引用



 


清明螺: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7 楼主 弄影 | 只看他(她)
2011-04-02 08:04:04 引用



 


蒸朴籽粿:潮汕有一种树叫朴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叶椭圆形,果实大如绿豆,味甘甜。传说先人在饥荒年,采此树叶充饥度荒。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荫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还可解积热,除疾病。

#8 楼主 弄影 | 只看他(她)
2011-04-02 08:04:27 引用



 


润饼菜:清明时节,泉州人有吃“润饼菜”的食俗。“润饼菜”的正名应该是春饼。清明吃润饼,不仅是泉州独有的,厦门人也喜好之。

#9 楼主 弄影 | 只看他(她)
2011-04-02 08:04:47 引用



 


  子推馍:“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

#10 楼主 弄影 | 只看他(她)
2011-04-02 08:04:07 引用



 


菠菠粿:福州特制的“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是福州特有的清明节供品。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粿。

1 2
1/2 下一页
m.368tea.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