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消费主张》日前曝光的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生产问题馒头的内幕够让人震惊的了,但还有比这更令人惊骇的消息:当记者问工人,你会吃自己做的馒头吗?
工人说,我不会吃的,打死我都不会吃,饿死我都不会吃。
(4月12日人民网)
馒头问题是民生悲情的“缩影”
冯海宁
据央视《消费主张》日前报道,在上海多家超市销售的小麦馒头、玉米面馒头是将白面染色制成,制作过程中以甜蜜素代替白糖,加入防腐剂防止发霉。馒头生产日期标注为进超市的日期,过期馒头被回收后重新销售。据了解,每天有3万问题馒头销往联华、华联、迪亚天天等30多家超市。
央视这一报道给公众“端”上来多种馒头:“染色馒头”、“回炉馒头”、“早产馒头”等等。可以说,仅一个馒头就已经引发出不少民生悲剧,公众的健康权、知情权等公民权益受到严重伤害。
尽管目前“染色馒头”、“过期馒头”、“早产馒头”还没有导致不良后果的相关报道,但把明文禁止的色素、防腐剂等东西加进馒头中,显然对公众的健康构成了隐性伤害或者潜在伤害。据说,这样的“黑心馒头”供给了上海三四百家大型超市,上海消费者必然为此愤怒,但“黑心馒头”仅仅存在于上海吗?
“黑心馒头”的背后是“黑心企业”,那么“黑心企业”的背后是什么呢?尽管不能称“黑心部门”,但似乎可以称之为“无心部门”——即监管不上心,坐在办公室搞抽检,被企业糊弄。同时,馒头进入销售终端的另一个关口——超市检测也是摆设。也就是说,企业自检、监管部门抽检、超市检测没有一个环节“硬”起来。
而且,不仅新鲜馒头的检测环节是摆设,对过期馒头处理的监管同样形同虚设。尽管早在2006年,质检总局就发出专门通知,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如何处理回收食品作出了严格规定。但“黑心馒头”告诉我们,不但企业没有按相关规定处理过期馒头,而且地方监管部门未能切实履行自己的监管责任。
据相关报道,记者采访某市有关部门得知,根据食品分段监管制度,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的过程中都有相关部门进行监管,但是,商家或者厂家在食品过期后实行无公害销毁,属于企业行为,在地方尚无专门法规和具体监管部门。这就是说,市场上不仅存在过期馒头,还可能存在过期面包等——馒头仅是“缩影”。
在我看来,馒头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更像是当下中国民生悲情的“缩影”。想想看,“黑心馒头”威胁着公众健康,是食品监管缺位和企业道德缺失的标本;“馒头税”引发争议,不仅是纳税知情权缺失的体现,也是公民间接税负过重的体现;至于“国标馒头”,曾引来垄断、涨价等多种忧虑。而且,馒头涨价也是反映物价的一面“镜子”。
事实上,我们这些平日在城市大超市购物的人,来自食品安全的威胁还不算最大。真正受威胁最大的是,那些生活在城乡结合部或者经常在非正规场合购物的低收入群体和农民工,他们吃的食品不少来自于黑作坊,他们所处的消费环境,比大超市的消费环境更糟糕,更难以让人放心。
近年来猪肉问题、馒头问题等接连发生,公众不得不问:这究竟是制度本身问题,还是制度落实问题?这究竟是体制机制问题,还是道德信仰问题?我们到底是跟着问题屁股后面跑,还是事前为食品安全筑起坚实的“防火墙”?我们究竟是在小痛中彻底纠错,还是在等待大痛……
众所周知,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不少悲情事件发生,这些事件多是碎片化的,反映的是相关领域的问题。“黑心馒头”似乎也是如此,反映的是食品安全现状。但如果搜索“馒头”两个字,看到的就不仅仅是馒头问题,还能顺着“馒头”看到公民负担、公民权利等等问题。
据最新报道,上海工商部门已经查扣6048只涉嫌染色馒头,联华超市也公告召回“问题馒头”。
显然,这是临时治标,不是治本。
馒头里加洗衣粉已经是行业公开的秘密
奶粉不能喝,猪肉不能吃,连馒头也不能啃。
还有什么能吃的?
俺不会做馒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