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楼主 丑小丫 | 只看他(她)
2011-05-03 03:05:25 引用
杨学祥 2011-05-03

近日,教育部下属的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高考生源持续下降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将因生源枯竭面临生存挑战。报告称,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呈现速度加快趋势,这一态势将可能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报告认为,在我国普通高校,学生学费收入在学校日常运行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旦生源不足,高校的倒闭将不可避免。



学者张鸣早在2007年9月17日指出, 现在的中国大学,至少从规模上,已经达到历史的顶峰,中国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已经从1998年的340万,达到2374余万,过几个月,相信还会有大幅度的增长。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陡然升为22%,平均每年增加20%,我们已经拥有世界最多的大学生,而且是在8年内创造的奇迹。同期的中国的GDP增长,平均不到10%,许多经济学家已经在叫过热,而飞速扩张的高等教育,已经不能用过热来形容,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高校大跃进。凡是大跃进,必然蕴含着危机。1958年的在全民大跃进的同时,高教也跟着大跃进,那场跃进,就当时而言,危害也是相当大的,多招了一些工农兵学员,学生出面编了一些垃圾教材,正规大学有几个月不能正常上课,教学秩序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但是跟今天的大跃进相比,委实小巫见大巫,今天这场高校大跃进,虽然表面的繁荣还在维持,但已经蕴含了一场波及广泛,内容深刻的危机,到爆发之时,整个社会都会为此巨大的代价,造成无可估量的社会震动。高校的大跃进起于上世纪90年代后半。跟上世纪的大跃进不一样,这是一场完全由行政力量拉动的跃进,教育部是跃进的发动机和火车头。211和985工程的提出和施行,标志着高校大跃进的启动。所谓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工程在“九五”计划期间实行,在实行期间,1998年又推行了所谓的985工程,由于是在1998年5月提出的,所以叫985工程,这个工程在211的基础上,选择一部分大学,给予重点支持,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两批,前后38所高校入选。211工程的资金183亿,而985工程的资金仅第一期就达140亿。211和985工程,实际上就是用资金的高投入,在短时间内催生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事实上就是大跃进。在此基础上,部分高校甚至开始大规模借贷,今天困扰人们的大学贷款债务问题,就是这期间形成的。



历史和现实警示我们:为了一时之利而盲目发展,必然要付出更多的代价。中专升格大学导致技术工人奇缺,大学扩招大致生源质量下降,拔苗助长的结果是欲速不达。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局和大学破产将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2 楼主 丑小丫 | 只看他(她)
2011-05-03 03:05:43 引用

附件:




  本报北京5月2日电 (张烁、董雅婷)近日,教育部下属的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高考生源持续下降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将因生源枯竭面临生存挑战。



  报告称,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呈现速度加快趋势,这一态势将可能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



  而生源下降的同时,高校招生计划仍在缓慢增长。最近3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比例快速增长,已从2008年的57%迅速增至2010年的69.5%。据统计,目前已有8个省市的录取比例超过80%,部分省市已超过85%。这种录取比例不仅表现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过去“上大学难”的生源大省也出现了快速增长:山东省2010年高考录取率达到79.72%;湖南省2010年因生源下降,直接攀升至81%左右;黑龙江2010年录取比例甚至突破了90%。



  还有其他原因加速了生源的减少。连续三年来,出国留学人数分别增长了24.4%,27.5%,24.1%,其中增长最快的是高中毕业出国人数。同时,在高中毕业生中,放弃高考、放弃考试、放弃报到的“三放弃”现象逐渐显现。



  录取比例的快速上升,给高校招生与生源质量带来了直接影响。援引报告数据:安徽2010年在本科及专科层面,分别有10%到20%左右的学生放弃报到。而部分地方的专科录取分数线已经很低,算下来平均每门课业的分数不足30分,生源质量大幅下滑。



  报告认为,在我国普通高校,学生学费收入在学校日常运行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旦生源不足,高校的倒闭将不可避免。




#3 楼主 丑小丫 | 只看他(她)
2011-05-03 03:05:20 引用

作者:李甘林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08-1-17 9:1:52


评论:高校破产说能否惊醒我们



“5年后极有可能会有高校破产!”1月14日的湖北省教育工作会议上,该省副省长郭生练指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学生生源会连续下降,按照目前的生源状况发展,以后高校资源将过剩,高等教育发展面临转折。(1月16日《长江商报》)

笔者注意到,这是继前几天国务委员陈至立要求把如何有效缓解高校债务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之后,又一个教育资源密集省份的官员对高校债务状况作出的清醒判断。去年3月,中国社科院一份调查显示,2005年以前,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1500亿~2000亿元。专家认为:“按照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一些高校其实已经破产。”

在可预想的将来,中国的高校不可能像一些债务缠身的国企那样,靠剥离、甩掉无效资产,将有效资产通过包装上市、引进战略投资,或通过提请国务院批准核销银行高校呆坏账,豁免贷款本息,或是成立“大学股份公司”向社会募集股份,使大学成为自负盈亏、独立经营的经营主体,因此,部分高校破产说绝非预言,而是早晚会到来的噩梦。

过去,片面的高校办学模式,导致家家点火,户户冒烟——中专改学院,学院升大学,一般大学拼凑综合型大学,不讲办学质量,只讲招生规模,盲目扩招,大干快上,圈地搞教育产业化。而从现在开始,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的高校总负债和总资产进行全面评估、充分论证,摸清家底,尽快探寻有效化解高校债务的途径。

为什么中国现在的大学难出大师?大学培养不出高素质优秀人才?不少人调侃,中国不少大学的校长更像县太爷。我想,高校这许多有如一团乱麻怪相的形成,原因兴许很多,但有一点现在是越来越清楚了,那就是,中国的高校太多,鱼龙混杂,大学里商业化、官本位气息太浓,背负的债务实在太沉重,同时又养着太多的懒人、闲人、官僚,太容易滋生腐败、学阀。

如果因“破产论”而能引起人们的警醒,高校破产似乎也不算一件坏事吧!

更多阅读



#4 楼主 丑小丫 | 只看他(她)
2011-05-03 03:05:06 引用
作者:袁建胜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3-29 22:21:30


警惕高校破产

高校大跃进的困局与危境


作者:张鸣 提交日期:2007-9-17



#5 楼主 丑小丫 | 只看他(她)
2011-05-03 03:05:55 引用
洪可柱,揭开四大名校黑洞
2007-03-08 09:01:25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广州) 网友评论 715 条 进入论坛
  核心提示:今年两会,洪可柱除了提出以议案批评四大高校为代表的名校外,第三次提出《取消发达地区的高考特权、实行全国三十所名校联考与地方自主招生两次考试相结合模式试点》的建议。


洪可柱语录:


很多高校经济窘迫、陷入财务危机,而清华、北大、复旦、交大为代表的四大名校硬件设施不逊于世界上任何一所一流高校,可巨大投入没有相应有价值的产出,在科学前沿领域原创性、基础性的重大创新方面以及为全人类贡献普适的价值和思想方面,众多名校作为甚少!


四校在投资和贷款使用上的浪费也是惊人的。某顶尖高校设计建造了上千万元的星级卫生间,接待中心、洗浴中心的豪华程度不亚于四星级宾馆


其实这样说已经是在给名校留面子了。众多名校学术腐败、信誉欺诈,以四所名校为代表——上至院士、博导,下至研究生、大学生,都有抄袭剽窃的行为


印度大学每个学生每年学费不过700-800元人民币,而我们到了每年7000—11000元。但高收费政策并未从根本上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人物周刊记者对话洪可柱


人物周刊:这是您最后一次参加人大会议,对两会有什么样的期望?


洪可柱:希望代表们多说真话。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马金瑜 发自北京(南方人物周刊供网易深度专稿)



洪可柱,姜晓明摄,南方人物周刊供网易深度图片
3月4日,一直关注教育公平的本届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痛批以少数名校为代表的中国高校。


在他草拟的《关于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为代表的名校应大力开展反教育(学术)腐败促进高校改革与教育公平的建议》中,洪可柱列举了四大名校现存的诸多弊端,并称“清华、北大、复旦、交大为代表的一批名校程度不同地在成为催生教育(学术)腐败的摇篮。”


因为提出该建议,还没有开会,洪可柱就成为媒体争相追逐的焦点人物。在接受完三轮采访之后,洪可柱给手机换上一块新电池——只大半天的功夫,手机就被采访电话打得没电了。


“机会难得”,这是这位63岁的老人最后一次参加两会。



“四大名校的投入产出不成比例”



人物周刊:您在提案中提到,四所名校得到国家巨大的财力投入,仅“十五”期间就因“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而分别获得教育部和地方政府投资18亿元(每年投入6亿,三年共计18亿),但浪费巨大。您怎么得出的这个判断?


洪可柱:是我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调查到的。相比其它重点大学的经济窘迫、财务危机,这几所大学被银行追上门求着贷款,教学和科研设备有进口的就决不买国产的,就算价格高出数倍也在所不惜,反正是国家财政拨款,不花白不花,用不完的话国家就要财政收回。


四校在投资和贷款使用上的浪费也是惊人的。某顶尖高校设计建造了上千万元的星级卫生间,接待中心、洗浴中心的豪华程度不亚于四星级宾馆。与四校齐名的人文社科类某高校,教师食堂楼高不超过四层,居然花数百万元安装最现代化的观光电梯,还美其名曰:尊重知识、尊重教师,使老师在上楼时能观光欣赏校园美景。


我真想问问他们:校内巴掌大的地方,教师就生活在校内,有什么风景可欣赏的?



#6 楼主 丑小丫 | 只看他(她)
2011-05-03 03:05:25 引用

学子也疯狂:警惕教育的商业化倾向(修改稿)


作 者:杨学祥  上传日期:2005-10-6


          学子也疯狂:警惕教育的商业化倾向
                杨学祥


高等学府的学子,曾誉为科学殿堂的骄子,以潜心研究,清廉高雅,不为声、色、犬、马所
动为最高境界。但是,伴随大学扩招,大学生由天之骄子降为普通平民,面对社会流行趋势
的“学子疯狂”也在情理之中。


据新华网报道,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98年至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招
生数量年均增长21.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提高到2004年的19%。高等
教育招生人数2001年达到480.7万人,2004年为701.1万人。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
已超过20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十五”期间进入了
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终于达到了15%的标准
[1]。大潮之中,赤金与泥沙俱下,没有一番平静有序的淘洗过程,赤金就不会脱污泥而现
身。“莫道学涯似海深,莫叹学子如沙沉,千淘万沥虽辛苦,淘尽黄沙始见金。”借用一首
古诗来形容当前学子的处境,自然也是一种激励。


近日,超女现身北大,引发了一场争论。据报道,为某品牌电脑代言的李宇春,在北大百年
讲堂“只唱了一首歌,说了十几句话”,就“让在场的1500名大学生为之疯狂和尖叫”。由
于现场极度混乱,一些拟定的表演只好取消。郭之纯认为,形成如此局面,无论是否过分都
怪不到李宇春。其次应思考的是,北大学生面对李宇春作如此表现,是否得体[2]?


职业环境气氛代表了职业环境要求。法院的庄严,医院的肃静,学院的清静,剧院的喧嚣,
没有这种职业的环境要求,就不能完成这种职业的历史使命。教育的商业化趋势打破了校园
的研究气氛:教授们忙作项目,学子们忙搞创业,偌大一个学府,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
桌,真正静下心来研究学问的人只能固守清贫:卖盐的喝淡汤,这就是科学规律,深得资本
奥妙的马克思一生一贫如洗。与“超女”的百万代言相比,创业学子自愧不如,“十年寒
窗”不如“一曲成名”,这就难怪“学子也疯狂”了。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商业运作无孔不入。没有商业资本的参与,“超女”从诞生到走红都
是不可能的。刚刚起步的中国商业还没有看到科学研究的市场前景,打造“超女”品牌的意
义在于广告宣传,百万“玉米”的背后是无穷的商机。在金钱的诱惑面前,别说是未出茅庐
的学子,就是自视清高的教授也难以抵挡。社会对基础科学的忽视导致基础科学研究被边缘
化,基础科学的边缘化又使科学的发展失去了动力。大学因为自身的经费危机不得不屈服于
价值法则。继名模明星变身为大学教授之后,无本万利的博采行业也变身为科学。当今的大
学几乎无不陷入实用主义的泥淖。社会上哪门学科有“钱”途,就创设哪门学科。于是高尔
夫专业大摇大摆地进入高校,博彩管理也昂然进入名校;于是大学被讥讽为职业培训所,大
学生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于是高考毕业生蜂拥报考热门专业,而一些没有“钱”途的冷门
专业则鲜有人问津[3]。“学子也疯狂”不过是这种社会现象的“镜像”反应。


如今的大学生有多少用于学习的时间?就业的市场压力占用了大学生半年的时间,大四的下
学期,大学生基本上就得奔波于劳动市场,忙于应聘的商业技巧。在三年半的学习期间,富
者忙推销赚外快,穷者忙打工挣学费。上半年刚刚开学,就遇到五一黄金长假,下半年开学
伊始,又迎来十一黄金假期。无限的商机扰乱了潜心学习的意境,浮躁的冲动代替了理性的
分析。在如此商业化的社会中,谁能给大学生一个安心读书的环境?


科学的灵感不是酒吧中的招待生,可以召之即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商业的冲动和
科学的沉思不可兼得。大学应该努力营造一个科学的学习环境。


袁晓明认为,北大管理部门不应邀请超级女声节目的冠军李宇春到北大百年讲堂去提供娱乐
节目和搞商业促销[4]。这自然有其合理的理由。他举例说,“美国偶像”在美国也是非常
成功的电视节目,但“美国偶像”中胜出的第一名却绝没有被邀请到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
院表演的机会。这不是说美国大学生不喜欢“美国偶像”,而是哈佛大学知道肯尼迪政治学
院应该派上什么用场,哈佛学生也晓得肯尼迪政治学院礼堂不可能成为为“美国偶像”得奖
者疯狂的场所。北大的百年讲堂与哈佛肯尼迪政治学院一样,不是上演娱乐节目的场所,而
是培养有思想、有学问之人才的殿堂[5]。


要娱乐上剧院,要学习上学院。人办事要走对地方,领导办事要讲究场合。钱是个好东西,
但不要被金钱冲昏了头脑。用商业化的理念,是培养不出具有理性思维的学者的。在喧嚣的
使人疯狂的市场经济中,我们更需要像马克思那样冷静的能掌舵导航的理性学者,他的学说
使一切资本主义的推销员相形见绌,他的预见使现代经济学家至今惊叹不已[6]。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子的疯狂来自教育家的浮躁,面对商业化的诱惑,有谁能净化教育界的职业环境?商业并不万能,为什么一定要让学问淹没在商海之中?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打造三五个超女是容易的,要使百万农民工脱贫却是现代中
国商业的难题。莘莘学子大可不必为流行歌曲而感到失落,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仍然是非你
莫属!



#7 楼主 丑小丫 | 只看他(她)
2011-05-03 03:05:01 引用

杨学祥



2005年77,北京大学中国公益彩票事业研究所通过官方网站宣布,该所招收在职人员攻读MPA(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方向包括博彩业与公益事业管理——即博彩管理。这是我国首次招生攻读博彩业MPA(据711《京华时报》报道)。从来不缺少新闻的北大,这次以敢于吃博彩管理的螃蟹而再度引人注目。其实,博彩管理并非洪水猛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早有宏论,何况博彩管理和公益事业息息相关呢?但是,笔者认为,对于这样一个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北大且慢大快朵颐。 当今的大学,不独北大,诸多大学几乎无不陷入实用主义的泥淖。社会上哪门学科有“钱”途,就创设哪门学科。于是高尔夫专业大摇大摆地进入高校,博彩管理也昂然进入名校;于是大学被讥讽为职业培训所,大学生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于是高考毕业生蜂拥报考热门专业,而一些没有“钱”途的冷门专业则鲜有人问津。针对这种现象,当年朱自清感言:“大学生多只拥挤在工学院和经济系里,这是目光短浅,只看一时应用上。这是大学教育不健全的表现[1]。”



MPA(公共管理硕士)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了,年薪十万的价码变成了往日的历史。据报道,广州有企业近日以试用期600元的月薪招聘本科生,大学毕业生起薪水平再度创下新低。有人惊呼,“随着部分人才相对过剩和职位竞争异常激烈”,大学生的“低工资时代”已经来临(79《中国青年报》)。教育是中下阶层民众改变自身社会阶层,实现社会合理流动的重要渠道,如果就业市场长期低迷,薪酬持续走低,投资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社会上会产生新的“读书无用论”———事实上,这一现象已经在西部一些地区出现———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全民素质,冲抵高校扩张这一制度设计的预设效果,而且中低阶层的民众将会失去一个改变自身处境的通道,而这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曾有研究报告称,现在要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如此巨大的投入,到头来只能找个月薪低得连农民工都不如的600元的工作,这对大学生本人和他们的家庭无疑是当头一棒,尤其是对那些收入水平低下的农村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个“颗粒无收”的悲惨局面。300元的本科生和1400元的博士生已经成为事实[2]



  北京师范大学一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课题项目显示,通过对全国6000名大学本科毕业生2001年进行的问卷调查,当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参加工作所接受的月薪底线是2000元,此后便逐年下降。到2005年,即使在薪酬期待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北京,通过对北京联合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等多所学校的调查得到的数据,毕业生“心理底线”也已经降至1500元,且“这一要求可以变通”。明显形成对照关系的是,在2002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此后一路上扬,到2005年,这个数字达到了340万。在北京,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将超过15万。供求关系的变化,正是形成大学生作为“商品”贬值的最直接原因[3]



如果把教育当作一项商贸产业来炒作,价值供求规律就会起决定性作用。中国大学扩招的速度太惊人,



#8 清水散人 | 只看他(她)
2011-05-03 06:05:39 引用
21世纪教育的特点是从精英教育到全民教育,国外的趋势也是这样。问题是很多好的东东, 一到国内就变了味。

#9 淡如清风 | 只看他(她)
2011-05-03 08:05:03 引用

支持清字辈的,同感。



1/1
m.368tea.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