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又到农历七月初七,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乞巧节。
记得小时候母亲说,有一年乞巧节,堂姐约了几个女中同学,在家中天台设一香案,案上摆下红枣、花生、瓜子,龙眼等等水果,还有茶、酒,最后拿来一个花瓶把鲜花扦上,然后对着星空跪拜,默祷心愿。月影下,灯光里,边吃水果,边饮茶聊天。嘻嘻哈哈的她们,竟忘了那易破的东西存在,戏嬉中不知谁碰倒花瓶,砰的一声掉地上了。可是花瓶没碎,只见口子从瓶颈处很齐整的断开,花瓶分成了大小两截。姑娘们目瞪口呆,堂姐更是不知所措,这可是爷爷锺爱的花瓶呀!第二天晚上,躲避了一天的堂姐终于慑手慑脚走到爷爷面前。爷爷没待她张口,捏着她的脸,笑吟吟地说:“昨晚的巧乞得好呀,真乞出个巧字来了”!
现在,七夕这一天到江中游泳,在我居住的小城,已成为一种习俗,更为少男少女所喜爱。存“七姐水”虽然还有但也已不多,至于“乞巧”,这只能是在故事中了。
七夕,在我的记忆中从来都不是情人节。记得小时候夏夜奶奶在家中的天台上讲故事,但极少讲什么牛郎织女鹊桥会。估计福州是80后学洋人节日才有的。
福州人在“七夕节”有板股绳、送蚕豆给邻居和“乞巧”的三种民俗:
乞巧:
古代女孩有“乞巧”之俗,希望获得织女般的一双巧手。七夕夜,她们陈列瓜果七盘、茶杯七个、焚香七炷,备针七根,丝线七色,先向织女星行七拜大礼。然后,借着朦胧月色,穿针引线。谁引得又快又好,谁向织女乞来的“巧”就最多。
分蚕豆:
值得一提的是,福州特有的送蚕豆结缘的习俗一直在民间流行,至今未曾间断过。在福州方言里,蚕豆又称田豆,"田"与"缠"谐音。素昧平生的人或新迁来的邻居,送了蚕豆,彼此就认识了。即使曾经有过磕磕碰碰的,分了蚕豆,过去的小恩怨也会烟消云散、春风化雨。素昧平生的人或新迁来的邻居,送了蚕豆,彼此就认识了。即使曾经有过磕磕碰碰的,分了蚕豆,过去的小恩怨也会烟消云散、春风化雨。
板股绳:
又叫“挑花网”。大人孩子聚在一起,每两人拿一根长花绳,结成圈,放在手指中挑出花篮状、蝴蝶状等各种花式。挑不出花样的算输,胜利者则是当晚“最巧”的人。
俺虽是男儿,但小时也玩过板股绳的
西边兄果然好雅兴 看到七姐了吗
俺游的象斧头一样, 小时候曾经在发洪水天和小伙伴一起横渡闽江西河, 差点在旋涡中没顶, 怕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