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发帖 | 我要发帖 | 我要回复 | 转到电脑版
看 15121 次 | 回 26
#1 楼主 非叶非花 | 只看他(她)
2007-07-31 04:07:00 引用

闽味吆喝:远去的绝响   



  “瓶瓶囝———换———人囝呦!”曾几何时,这样的吆喝在福州的小巷里传荡了数百年,可如今,这样的闽派吆喝已几近失传,与北京将京味吆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成鲜明对比。

 “几十年前,沿街叫卖的吆喝声可真好听,哪像现在电喇叭里放的噪音啊。”老福州苏先生说。

 苏先生忆起儿时听到的闽味吆喝:那时福州有一种沿街用糖换鸡毛、鸭毛的小贩,挑着放着屐屐糖(福州一种麦芽糖)的竹篓,边走边敲手上的板刀,发出“当当当”的声音。到人多的地方,小贩一手遮着耳朵,叉着腰高声唱:“屐———屐糖哦,花生糖,又好吃唉———拉又———长儿。”有时小贩还现编一些吆喝,比如:“花生糖哦,五分———钱哦一粒,陈家小姐买了———20粒。”听着长长的“咏叹调”,小孩就想到被拉得长长的、琥珀般透明的屐屐糖,都赶紧回家里找鸡毛、鸭毛。

 “如今闽味吆喝只有一些70岁到80岁的老福州人还记得,一旦他们走了,闽味吆喝也就完全消失了。”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告诉记者,福州商业自古繁荣,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独特的叫卖吆喝方式。这些原生态的吆喝最直接地反映着福州市井民俗、福州方言的语言特点,是福州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人留下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别看小小的一个叫卖吆喝,其中却大有学问。”方炳桂表示,闽味吆喝有2种,一种是借助响器来增加声音的韵味,比如卖扁肉的手打竹板,发出噼噼扑扑的声音。而卖鱼丸的则把调羹放到小碗中上下摇动,发出清脆的响声。磨刀师傅摇着的是“恰恰”作响的小铁片,而且一般师傅的小铁片为4至5片,但老师傅的铁片则可以用到7~8片甚至10多片了,内行人一听就能分辨出来。一种完全靠人唱、喊,用的是福州方言,要求用词讲究、押韵,唱的人中气十足,口齿清楚,把方言唱出韵味全凭实力。





还记得儿时的童谣吗?



   “爱睏眠”: 噢噢噜,爱睏噜,爱睏眠眠噜。贼公贼婆赶赶去,眠公眠婆赶赶来,噢噢噜,爱睏噜———小时候临睡前唱的催眠曲,这首童谣30多年前在福州很流行

:搓米时矢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讨依嫂,依弟单身哥。依嫂带身喜(怀孕),爹妈齐欢喜。孩儿段(掉)落脚桶下,依哥马上做郎罢。”听老人讲,福州人很重视过冬至,冬至前夜,全家要团聚起来做圆圆的米时,因为“米时”暗喻祈求添丁增福之意,童谣正说明这点。

:“真鸟仔,啄菠菠(菠菜),三岁孩儿会唱歌。不是爸奶(爹娘)教奴(我)唱,是奴腹罗(肚子)通窿哥(即聪明之意)。”
  童谣本来就是记录历史、文化活动的“活化石”,可惜现在研究它们的人太少了,每条童谣都勾起许多儿时回忆,很亲切。”其实目前,福州不少民俗专家正在努力收集童谣,并用录音的方式将它们保存下来。



    



福州的风筝



“几十年前,福州放纸鸢的人很多,因为那时的娱乐活动不多。”一名70岁的郑老伯回忆儿时的经历说,那时放风筝的地点主要在于山、乌山、大庙山等,特别是重阳节,相当多的市民都带上风筝到乌山放飞。
郑老伯说,那时福州的风筝一般只有“吕”字形和燕子形两种,都是大家自己用绵纸和竹片做的,线也就是普通的棉线,有时候还要在风筝上写“直上青云”四个字。虽然风筝简陋,但自己做起来却觉得乐趣无穷。


福州民间传说放纸鹞的习俗来自汉代桓景与费长房的故事。有一年临近九月初九时,桓景去找费长房求除邪去瘟的药,但他却在途中迷了路。这时飞来一只鸽子引路,桓景才找到费长房。后人为纪念此事,将纸糊的鸽子带到山上放飞,流传久了就有了放纸鹞的习俗。


传说福州一个关于风筝的习俗:每年重阳在乌山放九重环大风筝以判断当年运气好坏。九重环大风筝就是用九个纸环由大到小,用绳索相隔悬挂而成,大环直径超过3米,小环也有1米多,大小、模样和现在潍坊蜈蚣大风筝很接近。


#2 小玩子 | 只看他(她)
2007-07-31 04:07:00 引用

先顶下

饭去了

#3 楼主 非叶非花 | 只看他(她)
2007-07-31 04:07:00 引用

    始自南唐后主李煜,在中华大地传承千年的女子缠足风俗已经渐行渐远,大多成为故事在社会中流传,但在福州连江最东边的苔箓镇,却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小脚女人村”——北茭村,村中还生活着20余位80多岁的老太太,她们个个都是“三寸金莲”。



做工精巧的小鞋


  据说,由于孤悬海滨,交通闭塞,北茭村成为目前福建,也是整个中国,最后一个小脚女人聚集的村落。


  2007年7月3日,记者从福州驱车前往连江北茭村,用照相机镜头和手中的笔,记录这即将消失,即将成为“绝响”的一个群体。



林妹孙和家中第四代,也就是重孙女的合影


下午两点,在村妇女主任林大姐的带领下,记者开始探访该村幸存的“三寸金莲”,3个多小时的时间内,先后采访了10位小脚老太太。


  记者最先见到的是81岁的林凤凤老人,踏进她家大门时,老人正在屋内熟练地穿着渔线。在林大姐用当地方言,帮记者说明采访意图,并表示要拍摄照片之后,老人停下了手里的活,起身走进了一件房间。一开始记者还以为老人不愿意接受采访,问过林主任才知道是虚惊一场。


  原来,虽然年龄大了,但是林凤凤老人依然像年轻时一样爱美,为了拍得漂亮一些,特意进屋梳理了一下头发,并穿上了自己最漂亮的一双鞋。之后采访的9位老人,也和林凤凤老人一样,都在拍照前进行了一番“打扮”,这让记者明白到一个事实:小脚老人们都很爱美,即使是在已经垂垂老矣的迟暮之年,也没有放弃对美的追求。



80岁的林妹孙给我们展示自己的寿鞋,按照村里习俗,每位缠脚的老人,都会在生前准备一双办葬礼时穿的寿鞋

  

  林凤凤老人是在5岁,也就是1931年开始缠足的。尽管当时外面的世界里,已经废除了这个习俗,但在交通闭塞的苔箓,依然流行缠足,女子依然以拥有一双小巧的“三寸金莲”为美。在林凤凤老人少女时代,经常和别的女孩子“比试”,看谁的脚最小最漂亮,得胜的那个女孩子会成为众多少女羡慕的焦点,在长大后会有更多的媒婆上门提亲。


陈木南,85岁,爱美的老人为了拍照,特意带上了发髻,据说村里只有缠脚的老妇人才会戴发髻


  在采访林凤凤等多位老人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小脚女人群体中,很少有人走出过苔箓镇,只有一个老人去到福州看过病。她们自己本身,对于外面的世界也不感兴趣,安于在家享受相夫教子的平静生活,似乎小脚在限制了她们行动能力的同时,也限制了她们的心,成为了对外面世界的绝缘体。


  由于男人们常年在海边艰苦劳作,加上经常面对台风的危险,所以村中的男人,往往没有小脚女人们长寿,记者采访的10位老太太全部都是孑然一身,和儿孙们生活在一起。身体尚好的老人,会帮家里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洗衣服、做饭和补渔网,事情做完的闲暇空间,她们有时会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聊天,或者吆喝四五个人一起玩玩牌。



陈木花,88岁,坐在结婚后一直睡到如今的老木床上,用手轻轻按摩自己的小腿,准备出去活动一下


  ……


  就在这样的平静生活中,小脚老人们将一个个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流传千年的“三寸金莲”也将彻底尘封在历史的长廊之上。

#4 日出东方 | 只看他(她)
2007-07-31 04:07:00 引用
#5 小玩子 | 只看他(她)
2007-07-31 05:07:00 引用
以下是引用日出东方在2007-7-31 12:59:00的发言:

方帅好

近来辛苦了哈

#6 日出东方 | 只看他(她)
2007-07-31 05:07:00 引用
以下是引用玩物不丧志在2007-7-31 13:05:00的发言:


方帅好

近来辛苦了哈



幸福
#7 在水一方 | 只看他(她)
2007-07-31 05:07:00 引用
#8 小玩子 | 只看他(她)
2007-07-31 05:07:00 引用

:搓米时矢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讨依嫂,依弟单身哥。依嫂带身喜(怀孕),爹妈齐欢喜。孩儿段(掉)落脚桶下,依哥马上做郎罢。”

这个我会说

#9 小玩子 | 只看他(她)
2007-07-31 05:07:00 引用

好可爱滴三寸金莲哦

#10 楼主 非叶非花 | 只看他(她)
2007-07-31 05:07:00 引用
呵呵,大家好,吃~~~~~~~~ ~
1 2 3
1/3 下一页
m.368tea.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