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则笑话引发的浅层思考
(一)找原因
五名女干部竟聘一个工作岗位,结果四人落选。事后,她们在一起总结失败经验,寻找失败原因。
第一个:我主要是上头没有人。
第二个:我上头倒是有人,但主要是我上头的人不硬。
第三个:我上头有人,也怪硬,但主要怨我没有活动。
第四个:我上头的人是硬棒棒的,我活动得也厉害,但主要是因为我没有出血。
思考:
第一次从某个领导那里听来的,平时一向严肃的人说出此话,立刻把听者逗得前仰后合,气氛异常活跃。它的包袱全在“一语双关”的妙趣里蕴涵,使黑幕下的官场争斗多了几分轻松,透出一些本真。“朝里有人好做官”、“金钱能使鬼推磨”的冷酷现实,往往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既恨之入骨,又不得已遵从,心累之余幽它一默,痛快淋漓地释放一下紧张的情绪,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二)老师的作业
小学老师将“祖国、党、社会、人民”四个词写在黑板上,要求同学们分清其中的关系后造句。学生甲回到家中问文盲爹爹。爹说:“祖国啊母亲,你妈当然就是祖国了;咱家里我说了算,我就是党;你小姨虽然住在咱们家,但不是咱家人,属于社会。你小孩子家家的,当然算是人民啦!”
学生甲听后高兴地去上学,走至中途发现书包忘家了,就回去取,却见爹爹正和小姨同居,妈妈在床上午睡。他很伤心,背上书包哭着来到学校,老师问学生甲:“会造句了吗?”
学生甲:“党在X社会,祖国在沉睡,人民在流泪。”
思考:
这则笑话流传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当时国家正处在经济泡沫增长时期,赶上工业大规模改制,大批工人下岗,农民负担沉重,一些基层组织凝聚力不强,造成群众对现实不满,未来渺茫,有的眼前生活陷入困顿,社会上信仰迷失,邪教异说乘虚而入,甚至出现了血淋淋的教训,导致埋怨社会、怀疑政府的思想也一度滋生。好在我们伟大的党是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及时调整政策,富国强民,才赢得了今天的和谐盛世。
但愿这样的黑色幽默不在重生。
(三) 屁大的事
科长陪同局长一同乘坐电梯,
途中局长无意间放一响屁,惊动四坐^^^^^^
局长装作若无其事地问科长:
"是你放的吗?"
"肯定不是我!"科长予以坚决否认.
之后不久,科长被撤职.
局长在人事变动会议上说:
"连屁大的事都不敢承担责任,
这样的人,要他何用?"
思考:
前日出差在某厕所里方便时,抬头看到这则“墙体笑话”,当时差点没有把牙齿给笑喷出来。可后来仔细一想,便再也笑不出来了。想起刚上班时一位长者的教导:只要让领导满意了,你的工作才能有成绩;否则,干得再好也等于零。最初很不以为然,十多年过后,才领悟到长者言语的“要义”:特定体制下形成的“一把手”负责制,使得“一言堂”久攻不破,助长了个别领导干部的强势心理,封建社会的“家天下”演变成了如今的“家机关”、“家企业”,弄臣和绅的身影在当代个别“乾隆爷”那里如影随形,“为群众服务”变成了“为领导服务”,“维护群众利益”变成了“维护领导特权”,凡此种种,虽属个别现象但影响深远。尤其是广大工薪阶层,步步在这种“潜规则”里如履薄冰地左顾右盼,生活的艰难自在不言之中,那里还笑得出来哦。
(四) 团结在领导的周围
一职工当着大伙儿的面说大话:“咱们局长算球……”
此时,刚好局长进来:“我算球,你算什么?”
此人话锋一转说:“我们都是球毛,紧密地团结在您的周围。”
思考:
这则笑话与上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说的都是有关领导的事。但仔细分析,还是有所区别的,一是群众要学会自觉维护自己,关键时刻要能够通过“自圆其说”绕过不必要的麻烦;二是领导者也是人,爱听奉承,走下主席台回到生活中,也有其天真的一面。本性的东西,领导和群众一样,没有高下之分。
(五) 打驴
一老汉牵着自家的驴子到镇上赶集,不料,驴子啃了镇上的树皮,被罚了款。
老汉很生气,用鞭子边打驴子边说:“你是书记镇长啊,走那儿吃那儿……”
驴子被打急了,在镇上撂起了蹶子,踢翻了小贩的苹果摊。
老汉气不打一处来,又是一顿好打,边打边问:“你以为你是工商所长啊,想踢谁的摊子就踢谁的摊子?”
驴子被打得脱僵而逃,跑不多远却见路旁栓着一母驴,就上前调情……
老汉怒火道:“见谁都想X,你以为自己是公安局长呐?”说完又追打……
驴子沿着乡间公路往前跑,正赶上县长在路边检查工作,驴子一不留神与县长撞了个满怀。老汉怒不可遏地骂道:“你以为你是小姐呀,往人家县长怀里拱?!”
思考
1998年听到的笑话。在一连串令人捧腹的巧合下,各种丑态原形毕露。身为领导干部,无论职务大小都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受群众之托,当然就应该为百姓谋利,正所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耻,别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当官的如果失去了民心,编一个笑话讽刺一下那算轻的,就连封建帝王李世民都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为什么生活在新世纪的个别人屡屡被人民压上审判台呢?
“政策路线确定之后,领导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毛主席语录!
(六)决斗的结果
思考:
这则笑话首先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件事:美国在出现严重经济危机,人民生活贫困潦倒的时刻,有人公开站在大街上高呼反动口号,并焚烧国旗泄愤表达不满情绪。这引起了高层的重视,有人提议增加一项对“当众焚烧国旗者治罪”的法律条文,最终却以国会多数反对而遭到“封杀”。世人惊呼:一个允许国人焚烧国旗表达不满的国家,绝对不会被经济危机所击溃。
敢拿国家元首开涮,这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司空见惯,自古以来却是中国老百姓的“幽默禁区”。尤其是在文革时期可能会招来杀身大祸。感谢邓小平同志的开放搞活政策,使老百姓禁锢的头脑开始灵活起来,在填饱肚子之后,开始有了笑脸,有了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民主自由的步伐一天天加快,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距离也在一天天拉近,“领袖笑话”的悄然兴起,不正是这一现实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吗?
——“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更开心。”这是温家宝总理对人民的承诺。
(七)数楼层
一农民首次进城,看到什么都感到新鲜。抬头看见一幢摩天大楼,便决定静下心来数一数到底多少层,以便回去后向村人炫耀。
正数时,被一城市流氓撞见,厉声道:“不知道城里有规定:数楼层是要罚款的吗?”
农民惊恐地问:“没有听说过,怎么规定的?”
流氓说:“数一层罚款5元,你老实说数了多少层?”
农民说四层,就给流氓交了20元罚款。流氓收到钱心想:农民真傻,说啥都信。
流氓走后,农民窃喜:城里人真傻,我明明数到了20层,他却收了4层的钱。
思考:
城乡差别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里显然是一个城里人取笑乡下人的例子。
“乡下人土,乡下人傻”,这是自古以来城里人对乡下人的偏见。城里好象永远都是时尚和前卫的象征,很多乡下人刚一进城就反过来瞧不起乡下人了,城市就像“大染缸”一样,不但使人外表变色,也使很多人心灵变色。古代的“高考状元”陈世美一进城就把“乡下”忘得一干二净,最终死在了包大人的铡刀之下。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城乡差别逐步在缩小,“城乡一体化”正在建设之中,农民工进城打工的同时,也有精明的城里人到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去大有作为——城乡互补,和谐发展。难怪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在屏幕上喊出那句“城里有乡下人的梦想,而乡下有城里人的爹娘”时,台下顿时掌声雷动。
(八)找牙刷
省里干部受上级指派到乡下驻村,有每天早上起来刷牙的习惯。
可是牙刷不知何时被人偷走,连日来深感不便,就找到村支书那里反映。
“放心吧,我帮你找。”说完,就打开村里的高音喇叭大喊:“谁偷驻村干部的牙刷啦,快送到村部。人家干部是用它刷牙的,你偷走干啥?刷恁吗来个X哩?……”
驻村干部当场晕倒~·#¥%—*
思考
哑然失笑的同时,首先想到了生活习惯问题。有句话叫“知识改变命运,习惯成就未来。”列宁曾经是一个隐君子,吸的烟多了深受其害,就打算戒掉烟瘾。有人劝他说:生活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掉,你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列宁回答:人是可以支配习惯的,怎能让习惯支配人呢?于是与香烟一刀两断,成功地戒掉了烟瘾。
“被习惯支配的人”,我们的身边不是随处可见吗?习惯了请客送礼,习惯了闯红灯,习惯了随地吐痰,习惯了说粗话、骂脏口,习惯了吸烟喝酒……所有的这些都能够被一句“见惯不惯”而搪塞、掩盖,习惯虽然微小,却总能处处支配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做一个“支配习惯的人”,生活肯定会别有洞天。朋友,您也试试看。
(九)陕西特产
央视“心连心”艺术团到陕西慰问演出,地方官员为表达老区人民的热情,设盛宴款待。
赵忠祥和倪萍两位“大牌”比肩而坐,共进午餐。席间,上来一道名菜,主人介绍道:“这是取自陕西特产,贡品羊的羊鞭烧制而成,口感爽滑绵软,具有固精壮阳之奇效。”
倪萍第一次听说“羊鞭”,不知何物,又不好意思当众表露,就私下里问赵忠祥。
“这个吗?你别问了,反正是羊身上长的玩意。”赵回答。
“长在什么地方?”
“不好说。”
“那你告诉我,你身上有没有?”
“我身上有。”
“那,我身上有没有?”
“你身上吗,,,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
思考
尽管被描述得绘声绘色,但这显然是一个经过“深加工”过的“荤段子”。这样的段子一度在酒场饭桌旁广为流传,泛滥成灾。有人甚至在报纸上呼吁,要像消灭“四害”一样,杀灭“荤段子”;但事实是自生自灭、我行我素。
古代有一本书叫《笑林广记》,10年前买回来翻阅,吃惊地发现:五成以上都是不折不扣的“荤段子”。真不知在文字成狱、焚书坑儒的封建统治下,这样的书是怎样被保存并流传下来的。小时侯每当想起“皇宫”就油然而生敬意:皇帝老子为天下主事,日理万机的办公、寝所肯定是一座光明磊落的“圣殿”;长大了才知道里面不但有传世字画,还有春宫图、淫乱等。州官大人大火都放得,咱百姓点个小灯都得藏着掖着,想一想,古代的老百姓生活得真是艰难。
“食色,性也。”这是孔孟之言,儒家思想。都说儒学之所以能够成为左右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礼教,鼎盛时达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境界,是因为它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理念,我看这句话就是最有力度和深度的证明。
(十)家里有
新媳妇第一次回娘家去,新郎官心里空落落的,便借故去到岳丈家叫新娘子。
午饭后,岳丈拿起镰刀、筐子上地里割草,不久,岳母也有事出门……
新郎官急不可待地催促新娘子赶紧收拾东西回婆家。出村子不远,来到一处玉米地旁,新郎便拉着娘子进地,一阵狂吻。猛然间却见岳父大人站在旁边一动不动……
新郎一时慌乱,语无伦次地说:“伯,你,你,,你也来一口?”
那岳丈更是慌乱,竟然答曰:“你亲吧,俺家里有,家里有。”
思考
这累笑话来自民间,纯属老百姓拿老百姓自己开心。巧妙地截取生活中常见的突如其来对人们正常反映的矛盾冲突,言差语错中埋藏着一个个抖笑的包袱,在任何场合下都显得无伤大雅,信口道来,随意一听,信不信由你,笑不笑自便,不含哲理性,不带倾向和色彩,百姓的事情百姓说,只图大伙儿心里乐。
看完忍不住大笑!
幽默中引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