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发帖 | 我要发帖 | 我要回复 | 转到电脑版
看 11801 次 | 回 10
#1 楼主 心香一瓣 | 只看他(她)
2012-02-29 16:02:45 引用




冰川融化地也动

 

 杨学祥

 

山在升降水在流,


大陆沉浮永不休。


冰盖消长是标记,


地震火山成潮流。

 

---------------------------------------------------------------------------------

 







 

地面沉降之势难以阻挡 多次警告被忽视


杨学祥

 

    我在2005年就指出,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的产物。剥蚀沉积、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荡、旱涝交替、水库蓄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等环境风险[5,6]。

 

    洪涝——排水抗洪治涝——加重自然旱灾——过量引用地表水和抽取地下水——湖泊萎缩、江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机井成本提高——地面沉降、房屋等基础设施断裂、土地沙漠化。这就是人类对待水资源的传统模式[7]。我们在2001年9月4日提出的《冷静看待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的警告,如今已经得到《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的证实。

 

     中国的城市管理者是典型的模仿秀,他们不是借鉴西方城市管理者的经验教训,而是惟妙惟肖地模仿前人盲目无助的憨态,亦步亦趋地沿袭前人走过的老路。


    我的多次呼吁得到大多数网站的支持和转载,也遭到个别网站的封锁和压制。城市管理者不能听取科学建议,盲目搞城市建设大跃进,未来损失巨大。


    事实已经证明,“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等环境风险[5,6]。”是科学的论断。
    

 


 
#2 楼主 心香一瓣 | 只看他(她)
2012-02-29 17:02:23 引用

相关新闻:


 


地面沉降之势难以阻挡
 
2012年02月29日04:50  法治周末

 

 

  全国已有96个城市和地区发生不同程度地面沉降,而目前还没有办法使发生大面积沉降地层恢复原来状态 CFP供图

  法治周末记者 刘惠生

  2月20日,国务院批复了《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下称《规划》),中国已经有20多个省份发生了地面沉降问题,其中,长三角、华北平原、汾渭盆地是中国三个主要的沉降区。

  地面沉降的罪魁祸首是人为因素。地面沉降研究专家认为,进行相关立法会对地面沉降防治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沉降就在身边

 

  2月20日,《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获得国务院批准,成为中国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规划。

  《规划》的重点任务主要涉及地下水资源管理和地面沉降区监测、防控。《规划》指出要加强在重点沉降地区划定地下水开发红线、实施地下水治理工程。到2015年要初步建立主要地面沉降区监测网络,2020年完成全国地面沉降调查,并建立全国监测网络,使地面沉降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去年9月,该《规划》由国土资源部组织编制,经过国务院批准,成为未来10年间治理地面沉降的重要指导文件。

  国务院批复《规划》的消息,勾起了潘一(化名)对半年前一次亲身经历地面沉降的回忆。

  那是去年8月9日下午4时左右,居住在北京市的潘一从住处乘坐公交车前往和平西桥办事。然而,车快到目的地时停了下来。潘一探头往前看了看。

  “前面都是车,堵车了。”潘一对法治周末记者说。经常遇到堵车的潘一并没有在意,以为很快就疏通了。但十几分钟过去了,公交车却没有移动的迹象。因为还没到交通晚高峰,觉得不对劲的潘一决定跟司机商量下车步行。

  “下车后,我走了几步就发现不对了。”潘一对法治周末记者描述着当时的情景,“路上一层黄色的泥浆,几名环卫工人在路边忙活,远处围了一大群人。”

  一位围观者告诉潘一,路上的积水已经退去了,一个小时前,路上的水流成河,没过了马路路沿。

  这里地势西高东低,因此水很快漫上东侧的便道,流向樱花西街,路边商户的老板说,好在临街商户的地势高,要不积水倒灌就麻烦了。

  当时,路面已经被两台挖掘机挖开了一个10平方米左右、深约两米的大坑,自来水集团的十几名工作人员正忙着抢修。潘一后来得知,附近胜古北里2000多户居民因此停水。

  自来水集团称,管道周边土壤不均匀发生沉降,造成水管接头爆裂。

  潘一记得,当时现场一位抢修人员说,前一天刚刚参加了北京市黄庄路口一带水管爆裂的抢修,还没好好休息,今天又接到抢修任务。

  此前一天,黄庄路口东北角一处水管突然爆裂,中关村大街由南向北的2000多平方米车道全被淹没,积水漫到了行人的小腿肚,导致当地580多户居民家中停水。

  自来水集团随后表示,事故的原因与当时雨水较多、地面不规则沉降有关。

  这并不是黄庄一带第一次遭遇地面沉降。2005年3月15日上午,距离北京地铁四号线、十号线黄庄换乘站二三十米的中关村大街与知春路交界处,地面出现了沉降。

  路基、建筑物、地下管道等下沉开裂,市政设施被破坏,这正是地面沉降对城市的危害表现之一。

  据统计,2000年以来,超过三分之一的北京市自来水供水管线破损开裂是由地基下沉引起的,而且水管破损现象多集中在地面沉降发育较严重的北京市朝阳区和东城区。

  法治周末记者从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工程师杨艳和贾三满的论文《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中获悉,截至2009年年底,北京市地面沉降较严重区和严重区面积已达1225平方公里,涉及北京市多个城区。

  


  桑田变沧海

  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于广明教授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地面沉降类型主要取决于其产生的原因,一般分为自然因素导致的地面沉降和人为因素导致的地面沉降两大类。于广明长期从事岩体损害防护与地表沉陷控制治理工程技术研究。

  在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地面沉降被界定为缓变性地质灾害。

  法治周末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我国自1921年在上海发现地面沉降,至今已有96个城市和地区发生不同程度地面沉降。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张作辰介绍,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陕西汾渭盆地,是当前我国地面沉降三大片区。

  其中,长江三角洲的地面沉降最为严重,上海市区地面累计沉降量已经达到2.63米,而上海平均海拔才4米。

  华北平原则是地面沉降面积最大的地区。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综合研究》显示,华北平原沉降区域达6万平方公里,接近一半面积发生沉降。

  于广明对法治周末记者说,长江三角洲和华北平原两地沉降现象呈现出的不同特点,是由于两地所处地理位置、沉积环境及沉积物源不同,两地地层存在明显差异,造成这两个地区浅部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差异很大。

  法治周末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北京地面沉降最早在1935年,位于西单到东单一带,截至1952年,17年间最大累计沉降量为58毫米。上世纪70年代是北京地面沉降快速发展时期,个别监测点的沉降量甚至达到81毫米。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地面沉降的危害渐显。

  1985年,北京市顺义区木林至塔河一带发现因地面沉降而发生的地裂缝,并造成橡胶二厂建筑物开裂损坏。

  1997年6月,通州的东方化工厂发生特大爆炸事故。虽然事故主要原因并非沉降,但调查中发现,该厂设备的基础标高比建厂时下沉了20毫米至80毫米,且地面有明显的裂隙。

  北京市地勘局在进行地质环境监测后发现:到2003年年底,北京已经形成5个地面沉降区。分别位于北京市的东郊八里庄—大郊亭、昌平沙河—八仙庄、大兴榆垡—礼贤、东北郊来广营、顺义平各庄。

  地面沉降导致的损失巨大。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等部门评估,截至2011年,华北平原因地面沉降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3328亿元。

  2004年年底完成的《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显示,近40年来,地面沉降给长三角地区造成的损失已近3500亿元。

  


  超采地下水是祸首

  地质因素引起的地面沉降自古就有。

  于广明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自然因素导致地面沉降大致有四种:地表松散地层或半松散地层在重力作用下,变成致密的、坚硬或半坚硬岩层时,地面会因地层厚度变小而发生沉降;地下水位自然下降会使土体发生固结,从而引起地面沉降;因地质构造作用导致地面凹陷而发生地面沉降;地震导致地面沉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杨明松认为,由地质构造引起的地面沉降是正常现象,导致城市地面沉降的罪魁祸首则是地下水的超量开采。

  于广明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我国地面沉降大致经过了缓慢沉降、显著沉降、急剧沉降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与同时期地下水的少量开采、大量开采和超量开采相对应。

  而人为因素导致地面沉降主要包括三种:

  地下矿产资源开采,如地下水、石油、天然气、煤炭、矿石等资源的开采,引起地面沉降。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如铁路等,引起地面沉降。

  地表大面积荷载增加,如地表出现了大量密集建筑群、桥梁等交通设施及运输荷载的影响等。

  据目前监测资料来看,长江三角洲和华北平原大部分区域地面沉降与超采地下水有很大关系。如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最近30年,其范围和时序同地下水开采非常吻合,于广明说。

  超采地下水的结果是形成“降落漏斗”。据统计,全国已形成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100多个,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已形成跨京、津、冀、鲁四省的区域“降落漏斗”,近7万平方公里的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

  为了限制不合理的地下水开采,2001年,水利部制定了《全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水法》也于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2004年3月1日,《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正式实施。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认为,人们生活需要用水,不解决用水矛盾问题,防治地面沉降就是一句空话。

  针对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沉降,于广明认为,进行相关立法会对地面沉降防治起到一定积极作用。比如说,立法规定一个地区对地下水源利用过程及程度,并规定采取谁破坏谁治理。

  早在2005年,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浙江省委主委吴国华就建议,加快立法步伐使地面沉降的防治步入法治化轨道。

  吴国华的建议包括,加快划定地下水超采区和严重超采区,落实禁采区域和时限,还要制订年度地下水开采计划,有条件的地方制订回灌计划等。

  于广明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我们目前还没有办法使发生大面积沉降地层恢复原来状态,只能通过采取措施减缓或阻止进一步发生沉降。

 

 

 

  延伸阅读

 

  于广明:地面沉降八大基本危害

 

  损失地面标高造成雨季地表积水,防泄洪能力下降,沿海地区抵抗风暴潮的能力降低;在滨海地区,海平面相对上升,导致海水侵袭和风暴潮灾害加剧。

  城市建筑物、结构物、管网等遭到破坏。

  铁路安全受到威胁。

  河床下沉,河道防洪排涝能力降低,影响南水北调等引水工程安全;桥下净空变小影响泄洪和航运。

  浅层地下水位相对变浅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市区建筑物地基承载力下降,造成建筑物地基破坏;加快混凝土及金属管线的腐蚀,基础侵蚀增强;降低交通干线路基的强度,缩短了使用寿命;加大城市建设成本等。

  地面高程资料大范围失效。

  地裂缝频发危及城乡安全。

  农田受损,耕地降级使用等。

 

http://roll.sohu.com/20120229/n336200361.shtml
#3 楼主 心香一瓣 | 只看他(她)
2012-02-29 17:02:03 引用
中国超过50个城市地面沉降:多次警告被忽视 


 杨学祥2012-2-24 06:14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对财新记者指出,在许多灾害严重的城市和地区,地面沉降的防治已初见成效。但是,总体上看,中国的地面沉降,无论是在程度还是在范围上,都有进一步发展和扩大的趋势。据他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地面沉降逐渐从城区向农村扩展,并伴生地裂缝,地面沉降的危害进一步加重。由于地面沉降的过程是不可逆的,一旦形成便难以恢复。陶庆法呼吁,“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地面沉降问题,不要重复酿成破坏后再治理的老路”。


       我在2005年就指出,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的产物。剥蚀沉积、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荡、旱涝交替、水库蓄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等环境风险[5,6]。洪涝——排水抗洪治涝——加重自然旱灾——过量引用地表水和抽取地下水——湖泊萎缩、江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机井成本提高——地面沉降、房屋等基础设施断裂、土地沙漠化。这就是人类对待水资源的传统模式[7]。我们在2001年9月4日提出的《冷静看待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的警告,如今已经得到《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的证实。中国的城市管理者是典型的模仿秀,他们不是借鉴西方城市管理者的经验教训,而是惟妙惟肖地模仿前人盲目无助的憨态,亦步亦趋地沿袭前人走过的老路。


       我的多次呼吁得到大多数网站的支持和转载,也遭到个别网站的封锁和压制。城市管理者不能听取科学建议,盲目搞城市建设大跃进,未来损失巨大。


        事实已经证明,“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等环境风险[5,6]。”是科学的论断。


       据2005年报告显示:由于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地面沉降对长三角地区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已经达到3150亿元。


       截止到2011年,城市沉降的损失是多少?


       我在2011年11月1日指出,一再迟到的警告并没有引起城市管理者的关注,严重损失谁来买单?


        违背科学规律的盲目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历史的教训比比皆是。
#4 楼主 心香一瓣 | 只看他(她)
2012-02-29 17:02:48 引用
相关新闻:
   
中国超过50个城市地面沉降 部分被预言将消失
2012-02-21 20:58
http://shaanxi.huanqiu.com/news/shizheng/2012-02/1893840.html

http://finance.qq.com/a/20120223/006618.htm



迟到的警告:从2005年的上海到2011年的北京


杨学祥2011-11-1 15:38  

 


        华北平原的地面沉降并不是新问题。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华北平原京津唐—沧州、衡水一带持续发生大片地面沉降,局部累计最大沉降量3.18m,最大年沉降量高达100mm以上,受影响面积7万余平方公里,占华北平原一半以上,其中以北京、天津、塘沽和沧州等地最为严重。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调查与科技处处长吴爱民介绍,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沧州大约沉降了2.4米。


        6年前,2005年3月22日第十三届“世界水日”前夕,由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主持的《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完成。据报告显示:由于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地面沉降对长三角地区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已经达到3150亿元,包括对建筑楼房、道路桥梁、地下管线等造成的损失,其中上海约为2900多亿元,苏锡常为469亿元。长三角地面沉降大于200毫米的范围近1万平方公里,上海、苏锡常和杭嘉湖的最大累计沉降量分别达到2.63、1.80和0.82米。长三角的地下水资源衰竭对苏锡常地区的地面下沉已经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如果这一情况不能得到改善,“沉默的土地危机”将随时有可能在长三角大范围爆发。


    一再迟到的警告并没有引起城市管理者的关注,严重损失谁来买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03453
#5 楼主 心香一瓣 | 只看他(她)
2012-02-29 17:02:11 引用

迟到的警告:三千亿损失谁来买单?(修改稿)
 
作 者:杨学祥  上传日期:2005-3-25



 
         
 
         2005年3月22日第十三届“世界水日”前夕,由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主持的《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完成。据报告显示:由于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地面沉降对长三角地区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已经达到3150亿元,包括对建筑楼房、道路桥梁、地下管线等造成的损失,其中上海约为2900多亿元,苏锡常为469亿元。长三角地面沉降大于200毫米的范围近1万平方公里,上海、苏锡常和杭嘉湖的最大累计沉降量分别达到2.63、1.80和0.82米。


 


        长三角的地下水资源衰竭对苏锡常地区的地面下沉已经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如果这一情况不能得到改善,“沉默的土地危机”将随时有可能在长三角大范围爆发[1-3]。3000多幢18层以上的高楼正在加剧上海的地面沉降,同时导致诸如城市密度过大、公共活动空间狭小等问题。有鉴于此,上海市有关部门将出台措施对摩天大楼建设进行限制[4]。据悉,苏、浙、沪三省市地矿部门联手开展的此项调查,先后经历了4年时间,总投资超过2000万元。



    我们多次著文指出,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的产物。剥蚀沉积、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荡、旱涝交替、水库蓄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等环境风险[5,6]。


 


       洪涝——排水抗洪治涝——加重自然旱灾——过量引用地表水和抽取地下水——湖泊萎缩、江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机井成本提高——地面沉降、房屋等基础设施断裂、土地沙漠化。这就是人类对待水资源的传统模式[7]。我们在2001年9月4日提出的《冷静看待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的警告,如今已经得到《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的证实。中国的城市管理者是典型的模仿秀,他们不是借鉴西方城市管理者的经验教训,而是惟妙惟肖地模仿前人盲目无助的憨态,亦步亦趋地沿袭前人走过的老路。



       地面沉降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地表海拔缓慢降低的现象,是一种缓变的地质灾害,既会造成市政基础设施、道路桥梁、港区码头、地下管线和深井等直接损失,也会造成运力下降、挡潮和排水等间接损失。在美国50个州中,大约有24个州由于开采地下水、石油和可燃性天然气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意大利的威尼斯,素有“水都”之称,地面沉降非常严重,著名的市政府大楼罗内丹宫已下沉了3.18米。在大学通用的环境学教材中,这些经验与教训比比皆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引起西方管理者的重视。可惜人们一旦卷入经济大潮,立即被滚滚的淘金狂潮所淹没,上海的今日正是威尼斯的昨天。



        我们在《振兴东北要以“苏锡常”为鉴》一文中指出,上海既是经济起飞的样板,也是环境污染的典型反面教材。国际舆论的如此评价值得深思。上海仍然在走国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地下水枯竭和地表水污染的双重夹击下,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其生态资源已丧失殆尽。与沿海地区相比,东北虽然欠发达,但有相对丰富的生态资源,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应该以苏锡常地区地下水资源危机为鉴,发挥自身的生态优势,建立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牧业。特别是吉林省以农业大省著称,一旦发生水资源危机,后果不堪设想。伴随人们观念的改变,追求健康的人群将抛弃严重污染的大都市,走向环境优美的生态园区:水资源危机意味着生存环境的灭亡,以破坏水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不值得效仿[8]。



    损失三千亿的警告太迟了,水资源危机的红灯并没有阻挡住汹涌的城市淘金狂潮[9]。面对地面沉降对建筑楼房、道路桥梁、地下管线等造成的损失,谁为高昂的经济发展代价买单?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5128.htm

#6 楼主 心香一瓣 | 只看他(她)
2012-02-29 17:02:57 引用

三论沿海投资过渡的环境安全
作 者:杨学祥,杨冬红  上传日期:2005-1-14

         ——难以承受的沿海经济灾害风险
             杨学祥,杨冬红


 



  摘 要:印度洋海啸瞬间吞没近16万人性命。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11日公布了一份名为《大都市•大风险》的报告,报告警告说,东京和旧金山将是全球受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大都市。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的产物。剥蚀沉积、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荡、旱涝交替、水库蓄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地震海啸等环境风险。上海预警意识的增强值得借鉴。



  关键词:印尼海啸,地震,都市风险,沿海经济,海洋灾害



1. 印尼海啸的巨大损失



  最近发生的印度洋地震、海啸被联合国称为“近几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据法新社报道,根据印度尼西亚官方公布的最新数字,截至1月13日,印度洋地震海啸已造成该国
110,229人死亡,12,132人失踪。这样,此次印度洋地震海啸各国遇难总人数已达到163,338人
[1]。接近1900-1983年海啸死亡人数的总和。



  世界上近80%的海啸发生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中遭受海啸袭击最多的是夏威夷群岛,其次是日本。据统计,1900~1983年间,太平洋地区共发生405次海啸,其中造成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的达84次,大约有18万人死亡。20世纪以来发生的重大海啸灾难有:1908年12月,意大利墨西拿地震引发海啸,死亡8.3万人,是20世纪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海啸。1933年3月,日本三陆近海地震引发海啸,死亡3000多人。1960年5月,智利西海岸大地震引发海啸,造成5700多人丧生,海啸还以每小时700公里的速度横扫太平洋,越过夏威夷,冲向日本,造成日本800多人死亡,15万人无家可归。1976年8月,菲律宾莫罗湾海啸,造成8000多人死亡。1998年7月,巴布亚新几内亚海底地震引发海啸,巨浪高达49米,致使2200多人死亡[2]。、



  海啸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剧增,与沿海经济的过度发展有关。关注沿海经济发展的环境安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早在2004年2月和7月,我们就两次提醒公众:直面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3,4]。



2. 大城市大风险,沿海城市首当其冲



  印度洋海啸瞬间吞没近16万人性命,阪神地震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灾难临头,人类如此脆弱无力。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11日公布了一份名为《大都市•大风险》的报告,报告警告说,东京和旧金山将是全球受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大都市[5]。



  根据报告对全球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城市进行评估之后,东京和旧金山成为全球受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城市。根据各方面潜在危险系数总结出东京—横滨圈“危险指数”为710点,位列所有大城市之首,排在第二位的旧金山获167点,其次是洛杉矶100点。它们都是沿海大城市。



  这份将在本月18日召开的神户联合国全球减灾会议进行讨论的报告举例说,临海的东京-横滨圈周围地区居民达3500万人,火山喷发、地震、台风、海啸、洪水的潜在危险系数极高。一旦灾害发生,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损失显然不可估量。自然灾难总是大城市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就像主旋律一样贯穿着城市发展。对每个城市的灾害历史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一些共同点:地理位置和它所覆盖的面积决定了今后受灾情况。



  在不断发展的命运中,一切已经注定。过于狭窄的街道使得人们无法在伴随地震而来的火灾中顺利逃生;在供给网络被破坏后,饮用水、供电、供气等补给物品无法及时供应;医院、避难所无法满足大城市受灾后的需要;大部分地区的交通和通讯瘫痪。”应提高危机意识,除了自然灾害外,还应考虑到环境污染和恐怖袭击等人为状况而制定相应的对策。城市发展速度越快,遇到的环境问题也就越严重,受灾可能性也越高。



  海平面上升直接影响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了风暴潮灾害,增大了洪涝威胁,减弱了港口功能,并且引发了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和海岸侵蚀等问题,导致了沿海湿地的损失和动物的迁徙,使按原设计标准建设的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的排污能力降低,对环境和人类活动构成直接威胁,严重影响了沿海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辽东湾、莱州湾和海州湾等岸段就因为海平面的升高而加重了其沿海低洼地区的土地盐渍化和洪涝灾害。沿海灾害加剧带来生产成本的提高和经济投资的风险[3,4]。



  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的产物。剥蚀沉积、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荡、旱涝交替、水库蓄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等环境风险[3,4]。



  中国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城市缺水,每年缺水60亿立方米。在全国668个城市中,依靠地下水供水的有400多个城市,占60%;一些城市主要依靠地下水供水,如北京、济南、石家庄等。在北京市每年大约41亿立方米的供水总量中,地下水供水量超过27亿立方米,占60%以上。预计在21世纪,中国淡水资源供水需求矛盾突出的地区仍是华北、西北、辽中南地区及部分沿海城市(http://www.sznews.com/szsb/20030410/ca265784.htm)。这是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主要依据[3,4]。



3. 上海关注灾害预警



  东方网1月14日消息:在地震灾害面前,上海并非“绝对安全”。记者昨天从市地震局了解
到,本市今年将出台多项措施,积极应对地震防灾[6]。
  
  据市地震局震害防御处肖功建处长介绍,上海地处东海,从地域乃至地质结构看,有发震条件,只是地下介质比较均衡,所以一直“寂静”,但城市的建设、海洋产业的不断开发,都有可能诱发地质结构的变化,进而引发地震。肖处长说,很多被认为是少震稳定的地区都爆发过大地震,如中国的唐山。而一旦爆发,由于设防系数较低,引发的灾难将更大。这些事实验证了我们如下观点:



  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的产物。剥蚀沉积、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荡、旱涝交替、水库蓄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地震海啸等环境风险[3,4]。



参考文献
1.周翔。印度洋地震海啸遇难人数上升至163,338人。 2005-01-14 00:46:13 稿源:新华网
http://gb.chinabroadcast.cn/3821/2005/01/14/922@422303.htm



2.吴传华。翻开人类的历史:天灾一直威胁人类安全。来源:中国剪报 发布时间:2005-1-10《环球时报》1月7日 http://www.cinic.org.cn/Article_Show2.asp?ArticleID=1862245



3.杨学祥.直面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 (2004-2-17) .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www.gmw.com.cn/03pindao/guancha/2004-2/17/926001.htm



4.杨学祥。直面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 7-18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856



5.黄力颖。灾难指数报告:东京受灾危险指数最高。责任编辑 洪燕华。2005-1-13 9:12:05
http://www.dfdaily.com/ReadNews.asp?NewsID=15810



6.刘晶晶。沪筹建地震专业救援队 今后将建立基层预警预案。来源:青年报 作者: 2005-1-14
3:06:35
http://sh.eastday.com/eastday/shnews/node42337/node42418/node42422/node42847/userobject1ai795626.html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4849.htm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0789

#7 清水散人 | 只看他(她)
2012-02-29 18:02:23 引用
人为灾难

#8 静静 | 只看他(她)
2012-03-01 01:03:01 引用
地面沉降的罪魁祸首是人为因素

#9 心若莲花 | 只看他(她)
2012-03-01 05:03:34 引用
人为灾害 必定要人来承受 因果报应

#10 | 只看他(她)
2012-03-01 06:03:11 引用
看样子
心香一直关注着呢

1 2
1/2 下一页
m.368tea.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