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楼主 青云阁 | 只看他(她)
2007-10-07 16:10:01 引用

寿山石印章艺术浅论

杨世膺
 
寿山石印章是许多寿山石收藏者所最为注目的“绝代佳人”,我想,最为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难得”两字。寿山石因系天然形成的矿石,纹理、杂色、砂格和材形都是随机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法太多的人为安排。方章的基本要求就是方方正正,要锯成材大质优,又不掺杂质、杂色的方章章料实在是难上难,这是事实。因此,就有“印材重质,雕件重工”的说法。由于取材“难”,因此一枚上好的章料便尤为珍贵,备受追捧,加上明清以来,文人墨客们所玩的寿山石自然“三‘件’不离本行”地关注与他们书画文化有关的印章。
人们赞赏印章的难得之美,这本“言者无意”。赞印章之难得本不是“排他”的审美,但有人简单接受,过分放大印章之美,发展成“惟印为美”的畸形审美偏见。我们认为,寿山石雕各具特色,各有长处,宏观的审美原则就是兼收并蓄不偏不倚,应该充分挖掘各种寿山石雕的艺术之美。当然,作为个人审美的趣味选择可以有所偏好,有所侧重,但切勿厚印章而薄雕件。印章固然难得,其他雕件也不乏有上佳的神品。这本是题外之话,但因为在寿山石界当中,这方面的“偏见”过于“严重”,因此多说了几句。


上篇:印钮与印边艺术

一、质优材大的印章难觅
“老石迷”多特别钟情印章,甚至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印章高”,这虽有些偏激,却不无一定的道理,至少,印章品味极高是可以肯定的。这大约有如下几个原因:
1、印材难得:
圆雕可以有较大的余地根据石材的天然形状进行构思,薄片可作浮雕,圆顺而少杂质的可雕人物,花色繁多的可雕花鸟虫鱼,裂格多的可雕山水,这些,取材空间较大,可以灵活掌握。而要从一块天然矿石上锯取印章,特别是方章,便无法随意迁就,方正、平直的章体上来不得半点残缺,即使是章体上的一点杂质或花色,也常使得印章的价值大大降低。
2、方方正正的寓意:
玩家特别青睐于方章的原因还在于方章有“方方正正”的寓意。中国古代,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喜以清清白白、方方正正地做人自居。由于方章具有“方方正正”的特点,取石又常以纯净为原则,加上方章之材难得,可以唤起他们以石材喻人才的联想,并在这种关联的想象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由此,喜好方章成为一种时尚,并一代代沿袭下来。
3、裂格杂质无处躲,可以较为放心购买:
经常在寿山石市场上走动购石的人都有这么一个同感,就是裂格难防。由于寿山石的裂格泡上油后外表便难于看出,不少购石者买回石头,放上一小段,油一干,石头的裂格便暴露无余。雕刻者常把裂格较多或杂质较多的石材用来雕刻圆雕、浮雕和薄意等。好的雕刻者往往十分巧妙地利用雕件的线条,把裂格“化净”。但有些裂格毕竟太多太深,吃进“肉”中,虽然雕时也用线条加以掩藏,但无法全部“化”尽,涂上油后表面上看没什么,油一干则裂格的痕迹尽显。一般雕件,尤其是“工”较多的雕件,线条很多,购买挑选时较难查看出其裂格隐藏的地方,哪怕是行家也偶有失手。印章印体平整,历历在目,与雕件相比,看清有否裂格或杂质容易得多了,“保险系数”较高,为放心购买与收藏提供了“方便”。
4、篆刻成章的半实用观念:
寿山石的文化崛起是由于元明时被选作篆刻的印材,并逐渐成“三大印石”之首。
北宋时“文人画”兴起。这时绘画、诗词和书法的结合逐渐流行,一些艺术家都是诗书字画皆精的大文豪。如文同、苏东坡、米芾等人。
苏东坡在《书鄢陵王主簿折技二首》中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清?方薰《山静居画论》:“款题图画始于苏、米……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后世乃为滥觞。”文人借画抒情仍意犹未尽,于是便“题以发之”。但,文中提到“款题图画始于苏、米”则有失考据。款题图画始于比“苏、米”还要早的南北朝。
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记载:“梁元帝萧绎,字世诚。有《游春苑白麻纸图》、《鹿图》、《师利像》、《鹣鹤陂泽图》、《芙蓉蘸鼎图》并有‘题’、‘印’传于后。”可见在书画上落款及印用于书画远在南北朝的梁朝。而宋《宣和画谱》载南唐后主李煜为画院供奉卫贤《春江钓叟图》题诗。有趣的是,这恰好与目前所发掘最早的寿山石雕件(石俑)同时代产生,开始了与诗、书、画这一脉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相磨合、相融相化相生的文化进程。寿山石雕的发端竟与文人在中国书画上用印与落款这两门在当时还是泾渭分明的艺术却“不约而同”地同时“诞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天缘”。
寿山石印章艺术与中国书画的“交合融汇”则是在元明以后名噪一时的“石章时代”。中国书画真正成为诗、书、画、印四艺一体的时尚大约经历了元兴、明盛和清极这么一个历史的进程。
在以水墨为主的中国书画上钤上三两枚朱砂红印章,为书画作品增添了一种别具风味的神韵和天趣,画面显得更为丰富和立体。元、明、清的书画家时兴在书画上落款盖章,使篆刻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从书画中派生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宋朝徽宗(赵佶)这个“不务正业”的皇帝,政治上十分失败,在艺术上却颇有成就,他编辑了中国第一部印谱《宣和印史》,标志印章正式跻身于高雅艺术的殿堂,成为与书画三足鼎立的一门艺术。而寿山石则是这门独特的艺术赖以“植根、生存”的“土地”。清?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中说:
每见画用图章不合时宜,即为全幅破绽。或应大用小,应小用大,或当长印方,或当高印低,皆为失宜。凡题款字如是大,即当用如是大之图章,俨然添多一字之意。画幼用细篆,画苍用印古,故名家作画,必多作图章,大小圆长,自然石、急就章无所不备,以便因画择配也。题款时即先预留图章位置,图章当补题画之不足,一气贯串,不得题款字了字、图章了图章。图章之顾款,犹款之顾画,气脉相通。如款字未足,则用图章赘脚以续之;如款字已完,则用图章附旁以衬之。如一方合式,只用一方,不以为寡;如用一未足,则宜再至三,亦不为多。更有画大轴泼墨淋漓,一笔盈尺,山石分合,不过几笔,遂成巨幅。气雄力厚,则款当大字以配之。然余纸无多,大字款不能容,不得不题字略小以避画位。当此之际,用小印则与画相离,用大印则与款相背,故用小如字者先盖一方,以接款字余韵,后用大方连续,以应画笔气势。所谓触景生情,因时权宜,不能执泥。至印首当印在画角之首,断不是题款诗跋字之首了。盖全幅以画为主,盍不思之?
郑绩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印章在中国传统书画中的重要作用。
二、古兽是印钮的主流
寿山石印钮以古兽为正统,现今的印钮仍以古兽为多。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古兽工艺是十分突出的一个支脉。古兽往往带有一种神性的意味,常是想象中集几种动物特征于一身的“神怪”灵兽,如龙、凤等神兽,哪怕是狮、虎、龟等现实生活当中存在的动物,也要进行“艺术处理”使之与现实有所不同,带有很浓的神话色彩。似乎可以这么说,中国的古兽是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吉祥象征。古兽最直接的源头是商周青铜器皿上的图案,以狰狞凶厉的饕餮为典型代表。美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协上下’、‘承天休’的祯祥意义。那么,饕餮究竟是什么呢?这迄今尚无定论。惟一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兽面纹。是什么兽?则各种说法都有:牛、羊、虎、鹿、山魈……”人们把这些古兽“描述”成“神灵”,正是期翼在这些古兽的身上寻求一种驱邪避灾、吉祥如意的“庇护”。
古兽作为印钮的历史已经十分悠久。虽说,中国最早的印钮艺术是在印上方穿个孔,以便于系印绶,佩于腰的“鼻钮”。但,古兽钮作为印钮的先驱之一,早已出现在中国印史发端的商周秦汉时期的许多印章当中,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在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中永褒青春、久盛不衰,并在历史的发展中发扬光大。
但寿山石由于作为印章的材料大约是在元朝以降,因此,寿山石章上的“古兽”远远比中国古代的玉印钮、铜印钮等“年轻”多了。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寿山石印章的实物是明末进步思想家李卓吾(1527—1602年)年的两颗遗印,一颗镌白文“李贽”,一镌朱文“卓吾”(一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一藏福建省泉州市文管会),石质是灰白色的柳坪石,镌刻的钮头便是古兽:平台钮单狮,蹲坐侧首,神态威武,造型准确,线条苍劲有力,但刻工较为粗糙。
印钮与印石的交界面称为印台。印台有平台和自然台之分。平台之钮,还有雕边和没有雕边之分。所谓边纹即在台下印石面的上方四周刻上各色图案或者文字。刻字则是从篆刻中的边款发展而来的,边款是一种特殊的边纹。边纹除装饰作用之外,经常是用来“化”掉印边上的裂格,或者是掩盖印边的“花杂”。自然台就是依据自然形,钮头刻在上面或边上,视需要而定。独具一格的寿山石“薄意”雕法就是从薄雕的印钮边纹上发展而来的。在章材上刻“薄意”可以视作是一种特殊的印钮。
从1957年福州石雕厂的寿山石刻产值来看,图章石刻占45%,圆雕石刻占55%,而图章绝大部分要钮雕加工的,可见在当时寿山石印章就有其广阔市场。嗣后,由于圆雕石刻占优势,钮雕图章的生产逐渐减少,面临“失传”的危机。
20世纪60年代时,福州的篆刻家周哲文曾“利用职权”进行一次抢救印钮雕刻艺术的行动。据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的老职工回忆,当时,在省手管局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的周哲文为了整理传统的寿山石雕印钮艺术,到福州石雕厂蹲点跟班,发现雕刻厂只是替国家提供礼品、展品和完成出口任务,雕件多为人物或动物的圆雕,而寿山石印钮却在衰败之中。老一辈名艺人如制钮名师黄恒颂、陈可铣等先后去世,健在的多是年高体弱。于是周哲文动员老艺人们利用业余时间,每人雕几方拿手的印钮。30余位艺人利用工休和节假日,苦干3个月,共刻出岸兽、水兽、翎毛、鳞介、草虫和人物6大类240件石章印钮。据周哲文回忆说:“我加速调查雕钮艺人的状况、特长,并动员他们利用工余时间(工作时间他们要计时挣钱吃饭的)用默记、推敲和互相启发的办法,雕刻整理已经失传或将要失传的传统印钮。因为此事不是公家布置的任务,只是我个人的请托,仓库不肯发放好石材,只能到废料堆里找边角料,所以用的都是老岭、柳坪等粗料。我又从省图书馆借来日本的《世界动物图案集成》和北京的《印章概述》,还从收藏家朋友处借来实物,帮助他们回忆,提高他们的想象力。这些珍贵的实物资料,我原打算拍上照片,配以文字,整理装帧成册。可恨的是‘文革’一开始,我便落难了,整箱石章印钮也不知下落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拟筹办工艺美术珍品馆,筹办人员在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仓库清理和挑选展品时,发现了一个沉重的破木箱,打开一看,原来正是周哲文多方努力,从艺人手中抢救下来的200多枚印钮,这批“失踪”20多年的印章终于得以重见天日。周哲文这一抢救濒危的寿山石印钮雕刻艺术之功不可没。这批印钮今保存在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所陈列室。
古兽钮务必以圆顺饱满、神采内敛、古意盎然、质朴高深为要;或民间味的质拙,或原始味的纯朴,或宫廷味的荣茂,或文人味的古雅,或哲学味的浑厚……
三、百花齐放的新格局
随着寿山石雕刻艺术的发展,寿山石印钮从以古兽为主体的模式中发展开来,逐渐成一门格调高雅、风韵独特的多姿多彩的艺术。
寿山石印章从外形上大概可分为自然章、方章、扁方章、圆章、椭圆章等。自然章有一种天然的趣味,方章则令人滋生正气凛然、高贵神圣的感觉,扁章兼有方章的严肃而又更为轻松自然,圆章则有一种浑穆圆顺的东方审美情趣,椭圆章具有中和而灵巧的韵味。
从印钮的题材上看,寿山石章可分博古、瓦钮、泉钮、兽钮、人物钮、花鸟虫鱼钮、山水钮及光头章等。平头章有一种规整浑朴的自然气息,博古章古朴、瓦钮雅气、泉钮生动、古兽钮庄严、人物钮神态万千、花鸟钮情趣盎然、山水钮气韵生动。值得一提的是,没雕钮头的“光头章”本身就是一种“雕法”:人们把自然形的原矿石打磨得比较圆顺,这里就已经加入了人为的加工,应该说,“光头章”是一种特殊的“印钮”。
从雕刻技法上看,寿山石雕技法中的圆雕、浮雕、薄意、镂雕、活链、巧色以至刻字、刻画、微雕、篆刻等都可以在寿山石印章艺术中找到踪迹。可以说,寿山石印章艺术是寿山石雕刻艺术的一种“格式化”缩影。
而今,我们看到许多寿山石印钮的新作,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无论在技术上、题材上、立意上、内涵上都比以往有较大的提高,形成一种以古兽钮为主流,人物、蔬果草虫、花鸟山水,古今中外多种题材、多样风格的百花齐放新格局。

#2 楼主 青云阁 | 只看他(她)
2007-10-07 16:10:15 引用

印扭



#3 小玩子 | 只看他(她)
2007-10-07 16:10:28 引用

好长啊

明个,过来听你口授好了

#4 弱水三千 | 只看他(她)
2007-10-08 00:10:32 引用
#5 在水一方 | 只看他(她)
2007-10-08 01:10:19 引用
寿山石雕各具特色,各有长处,宏观的审美原则就是兼收并蓄不偏不倚,应该充分挖掘各种寿山石雕的艺术之美。
#6 心香一瓣 | 只看他(她)
2007-10-08 04:10:55 引用
谢青云阁分享!
#7 风雨丽人 | 只看他(她)
2007-10-08 15:10:00 引用
#8 燕双飞 | 只看他(她)
2007-10-08 16:10:35 引用
青云阁好!
#9 楼主 青云阁 | 只看他(她)
2007-10-11 08:10:46 引用

  大家好.


  天生漂亮的寿山石是不用太多雕啄的.


  而寿山石的雕刻过程就如茶叶的制作过程,茶叶的制作过程本就是一个


去苦去涩的过程.


  寿山石雕刻的原则就是石头上好的部分尽量不刻或少刻,将暇疵和不够


漂亮的地方刻漂亮,会将漂亮的地方衬托的更漂亮.

#10 秋之韵 | 只看他(她)
2007-10-11 16:10:02 引用
1/1
m.368tea.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