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发帖 | 我要发帖 | 我要回复 | 转到电脑版
看 19436 次 | 回 21
#1 楼主 黄老邪 | 只看他(她)
2007-10-28 15:10:20 引用

《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刘贞亮《饮茶十德》:“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至此,茶道一词出,为世所推崇。

“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中澹间洁,韵高致静。”何为“茶之道”?有“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儒家之茶道;有“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道家之茶道;亦有茶可助禅,茶可礼佛,于茶中体会苦寂之味,茶禅一味之佛家茶道。 ”纵观古今之茶道,有吟诗作画之雅趣; 有赏月观花之闲情;有烟霞流水之野隐;有残灯古佛之清寂;亦有市井布衣之真味。于茶之性,王公贵族重于“茶之珍”多为夸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重于“茶之韵”,意在茶益文思;释家弟子重于“茶之德”,意在参禅悟道,一念成佛;道家修士意于“茶之功”,重在养生益寿,羽化为仙;市井布衣重于“茶之味”,贵在涤烦解渴,享受人生。至使茶道纵说纷纭,然,乐山乐水,见仁见智,姑且勿论对错,“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茶道?何为道?老邪以为茶道无道,道本自然。茶道之道,本由心生,何来定义?以儒、道、佛心证茶道,用心不同,所证之茶道亦是是不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可证得茶道


茶道之道,老邪重在“茶之真”(此真为认真、慎重之意),品茗勿需真香真味,乃茶人所求之茶心;布局需真山真水,茶人所求之雅境;取水需真泉真水,茶人所求之真味;煮茗需真松真竹,茶人所求之茶情;用器需真陶真瓷,茶人所求之茶心。忙里偷闲,一壶佳茗伴终日,清净闲暇,和等惬意,何等真实。全性葆真,意于放松自己,溶于自然。


茶之所饮,出于自然,得与自然矣。饮者,人也。饮茶之道,得于自然,渴可饮、闲可饮、静可饮、苦闷亦可饮,茶道本无道,道亦由心生。吾曾与友言“品茶之道,无非品饮茶之真味也,若强加之于道,诺!茶亦非茶矣”。茶道之道,贵于“茶之品”,道者,亦是在于人之意念,一念为茶,一念非茶,人若无道悟道之心,茶为几何?老邪谓“茶之真”者,意于体味甘苦,淡泊清心。茶味清苦芳香,苦涩之中细细回味人生甘苦,若达此境,名利淡薄烦恼少,人生争斗何几多?已勿需借茶之名,成其功利之事。世事如茶一般,风清云淡也。

老邪曰:沉浮一生如旧梦,尽释半盏香茗中。

#2 小玩子 | 只看他(她)
2007-10-28 15:10:19 引用

沉浮一生如旧梦,尽释半盏香茗中

#3 心香一瓣 | 只看他(她)
2007-10-28 15:10:20 引用

老邪以为茶道无道,道本自然。茶道之道,本由心生,何来定义?以儒、道、佛心证茶道,用心不同,所证之茶道亦是是不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可证得茶道

#4 心香一瓣 | 只看他(她)
2007-10-28 15:10:09 引用

茶道之道,贵于“茶之品”,道者,亦是在于人之意念,一念为茶,一念非茶,人若无道悟道之心,茶为几何?老邪谓“茶之真”者,意于体味甘苦,淡泊清心。茶味清苦芳香,苦涩之中细细回味人生甘苦,若达此境,名利淡薄烦恼少,人生争斗何几多?已勿需借茶之名,成其功利之事。世事如茶一般,

#5 心香一瓣 | 只看他(她)
2007-10-28 15:10:46 引用

佩服老邪,般若文字非由内悟而不能发也。


赞叹,学习。

#6 在水一方 | 只看他(她)
2007-10-29 01:10:55 引用
沉浮一生如旧梦,尽释半盏香茗中。
#7 观自在 | 只看他(她)
2007-10-29 03:10:01 引用

拜读!


#8 云萱 | 只看他(她)
2007-10-29 04:10:59 引用
以下是引用心香一瓣在2007-10-28 23:55:46的发言:

佩服老邪,般若文字非由内悟而不能发也。


赞叹,学习。


同赞!

#9 如菊 | 只看他(她)
2007-10-29 06:10:43 引用
#10 静梅雅苑 | 只看他(她)
2007-10-29 07:10:21 引用

沉浮一生如旧梦,尽释半盏香茗中。

1 2 3
1/3 下一页
m.368tea.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