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楼主 青山绿水 | 只看他(她)
2007-10-31 11:10:09 引用

第一讲 韵









一、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和谐。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也叫合辙。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绕”字不押韵,因为“绕”字拚起来是rà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拚音中,a、o 、e等韵母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如:韵母“uang”中,u是韵头,a是韵腹,ng是韵尾。不同韵头的字,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耘田夜麻(má),






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   






也傍桑阴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á,iā,uā,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的韵腹和韵尾相同,所以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二、押韵规则






格律诗都是逢双句必须押韵,也即每联的对句押韵。单句不押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绝句、律诗、排律要一韵到底,不得换韵(古风可换韵)。



押韵四忌:1.出韵(落韵);2.重韵;3.倒韵;4.险韵.






三、中华新韵(十四韵)






1、麻 a,ia,ua



2、波 o,e, uo



3、皆 ie,ve



4、开 ai,uai



5、微 ei ,ui (ui)



6、豪 ao,iao



7、尤 ou,iu(iou)



8、寒 an,ian,uan,van



9、文 en,in(ien),un(uen),vn(ven)



10、唐 ang,iang,uang



11、庚 eng,ing(ieng),ueng,ong,iong



12、齐 i,i,er,v



13、支 (i)(零韵母)



14、姑 u

#2 楼主 青山绿水 | 只看他(她)
2007-10-31 11:10:48 引用

第二讲 平仄格式



一、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面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二、平仄



知道了甚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三、粘对



律诗限定每首八句,五言律诗每句五字,全首四十字;七言律诗每句七字,全首五十六字;均不能增减。



八句共分四联,每两句一联。每一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这四联的第一联叫“起联”(或“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或“腹联”);第四联叫“落联”(或“尾联”)。



一联之内的两句之间平仄相对立,叫“对”。两联之间平仄基本相同,叫“粘”。如:



仄仄平平仄 细草微风岸,


平平仄仄平 桅樯舟。


平平平仄仄 星垂平野阔,


仄仄仄平平 月涌大江流。


仄仄平平仄 名岂文章着,


平平仄仄平 官应老病休。


平平平仄仄 飘飘何所似,


仄仄仄平平 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四、平仄句型



1、五言的四种平仄句型



(甲) 平平平仄仄 (平起仄收)


(乙) 仄仄仄平平 (仄起平收)


(丙) 仄仄平平仄 (仄起仄收)


(丁) 平平仄仄平 (平起平收)


#3 楼主 青山绿水 | 只看他(她)
2007-10-31 11:10:08 引用

(1)五律(平声韵)



a、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正格)


(甲) 平平平仄仄 青山横北


(乙) 仄仄仄平平 水绕东


(丙) 仄仄平平仄 此地为别,


(丁) 平平仄仄平 孤蓬万里


(甲) 平平平仄仄 浮云游子意,


(乙) 仄仄仄平平 落日故人


(丙) 仄仄平平仄 挥手自兹去,


(丁) 平平仄仄平 萧萧斑马


李白《送友人》



鸣筝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弦。



[唐]李端《听筝》



b、首句入韵的平起式(偏格)


(丁) 平平仄仄平 凄凉宝剑


(乙) 仄仄仄平平 羁泊欲穷


(丙) 仄仄平平仄 黄叶仍风雨,


(丁) 平平仄仄平 青楼自管弦。


(甲) 平平平仄仄 新知遭薄俗


(乙) 仄仄仄平平 旧好缘。


(丙) 仄仄平平仄 心断新丰酒,


(丁) 平平仄仄平 销愁斗几千。


李商隐《风雨》



c、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正格)


(丙) 仄仄平平仄 细草微风岸,


(丁) 平平仄仄平 桅樯舟。


(甲) 平平平仄仄 星垂平野阔,


(乙) 仄仄仄平平 月涌大江流。


(丙) 仄仄平平仄 名岂文章著,


(丁) 平平仄仄平 官应老病休。


(甲) 平平平仄仄 飘飘何所似,


(乙) 仄仄仄平平 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d、首句入韵的仄起式(偏格)


(乙) 仄仄仄平平 天质自森森,


(丁) 平平仄仄平 孤高几百寻。


(甲) 平平平仄仄 凌霄不己,


(乙) 仄仄仄平平 地本虚心。


(丙) 仄仄平平仄 岁老根弥壮,


(丁) 平平仄仄平 阳骄叶更阴。


(甲) 平平平仄仄 明时思愠,


(乙) 仄仄仄平平 愿斫五弦琴。


王安石《孤桐》



(2)五绝


截取五律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间四句而成。



2、七言的四种平仄句型



(甲) 仄仄平平平仄仄


(乙)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丙)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丁) 仄仄平平仄仄平



(1)七律



a、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偏格)



(甲)仄仄平平平仄仄 剑外忽传收蓟北,


(乙)平平仄仄仄平平 初闻涕泪满衣裳。


(丙)平平仄仄平平仄 却看妻子愁何在?


(丁)仄仄平平仄仄平 漫卷诗书喜欲狂。


(甲)仄仄平平平仄仄 白日放歌须纵酒,


(乙)平平仄仄仄平平 青春作伴好还乡。


(丙)平平仄仄平平仄 即从巴穿巫


(丁)仄仄平平仄仄平 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b、首句入韵的仄起式(正格)



(丁)仄仄平平仄仄平 夜星辰昨夜风,


(乙)平平仄仄仄平平 画楼西畔桂堂东。


(丙)平平仄仄平平仄 身无彩凤双飞翼,


(丁)仄仄平平仄仄平 心有灵犀通。


(甲)仄仄平平平仄仄 座送钩春酒暖,


(乙)平平仄仄仄平平 分曹射蜡灯红。


(丙)平平仄仄平平仄 嗟余听鼓应官去,


(丁)仄仄平平仄仄平 走马兰台类转蓬。


李商隐《无题》



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


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




c、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偏格)



(丙)平平仄仄平平仄 西山白雪山城戍,


(丁)仄仄平平仄仄平 南浦清江万里桥。


(甲)仄仄平平平仄仄 海内风尘诸弟


(乙)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涯涕泪一身遥。


(丙)平平仄仄平平仄 惟将迟暮供多病,


(丁)仄仄平平仄仄平 未有涓埃朝。


(甲)仄仄平平平仄仄 跨马郊时目,


(乙)平平仄仄仄平平 不堪人事日萧条。


杜甫《野望》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仄仄平平仄平仄) 欲把西西


淡装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


d、首句入韵的平起式(正格)



(乙)平平仄仄仄平平 蓬门未绮罗香,


(丁)仄仄平平仄仄平 拟良媒益自伤。


(甲)仄仄平平平仄仄 谁爱风流高调,


(乙)平平仄仄仄平平 公怜时世俭梳妆。


(丙)平平仄仄平平仄 敢将十指夸针巧,


(丁)仄仄平平仄仄平 不把双眉斗画长。


(甲)仄仄平平平仄仄 苦恨年年压金线,


(乙)平平仄仄仄平平 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韬玉《贫女》


(仄仄平平仄平仄)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以上八种定式也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定式:


第一式:五言(粉)平起、七言(红加粉)仄起


仄仄平平平仄仄(若首句押韵则变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余各句不变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式:五言(粉)仄起、七言(红加粉)平起


平平仄仄平平仄 (若首句押韵则变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余各句不变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七绝


截取七律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间四句而成。


#4 楼主 青山绿水 | 只看他(她)
2007-10-31 11:10:29 引用

第三讲 拗救



一、律句与拗句


标准句型(完全符合平仄格式的句子)称律句,非标准句型(不完全符合平仄格式的句子)称拗句。



二、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格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全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总之,一三五不一定不论,二四六不一定分明。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成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三、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格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毛主席的诗词也从来没有孤平的句子。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 (恐惊天上人)。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本句自救。



四、特定的平仄格式



(一)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月夜



杜甫



今夜鹿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双照泪痕干!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了。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海楼。



,万里送行舟。



山中寡妇



[唐]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也应无计避征徭!



现在两举毛主席的诗来证明:



送瘟神(其二)



毛泽东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纸船明照天烧。



答友人



毛泽东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芙蓉国里尽朝晖。



(二)


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春风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情。



第三句“不”字仄声拗,第四句“吹”字平声救。这是对句相救。



由此看来,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像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助的。(未完待续)

#5 云萱 | 只看他(她)
2007-10-31 11:10:52 引用
感谢青山绿水转贴学习。
#6 一介布衣 | 只看他(她)
2007-10-31 12:10:59 引用
学习!
#7 馨月 | 只看他(她)
2007-11-02 10:11:32 引用
发了这么多的好文章,辛苦了!谢青山绿水!学习中!
1/1
m.368tea.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