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菖蒲是天南星科多年生常绿草本。原产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特别适宜生长于山涧浅水石上,以及溪流旁的岩石缝中,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及适应性强。当然,这与它的特殊的植株形态也有关。石菖蒲的根状茎于地下匍匐横走,细长而弯曲,分枝、密生环节,其上还生须根(名叫虎须)。它的叶从基部生出,似剑状,细条形,常绿而光亮。肉穗状花序圆柱形,花很小,四、五月时开黄绿色的花。对这些特性,明代王象晋写的《群芳谱》中记载:“乃若石菖蒲之为物不假日色,不资寸上,不计春秋,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可以适情,可以养性,书斋左右一有此君,便觉清趣潇洒。”不但写出了石菖蒲顽强生命力的特性,也道出了石菖蒲自古就为人们喜爱,并常作案头清玩、摆设的情况。
石菖蒲的确自古就为人们喜爱,其栽培历史十分久远。在公元前6世纪之前的《诗经》中,就有“彼泽之坡,有蒲与荷”的记载,在《礼记·月令篇》中亦有“冬至后,菖始生。菖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的记载。历代文人也多有吟咏石菖蒲的诗作。如诗人杜甫的“风断青蒲节,碧节吐寒蒲”,姚思岩的“根盘龙骨瘦,叶耸虎须长”,陆游的“根盘叶茂看愈好”等诗句,都描绘了石菖蒲盘根错节,叶纤细多节、青绿可爱之态,置案头清供,当然潇洒有情趣。此外有诗人戚龙渊作诗云:“一拳石上起根苗,堪与仙家伴寂寥,自恨立身无寸土,受人滴水也难消。”更是写出了石菖蒲盘根结节屹立于山岩石缝之中的风骨气节。
陆游又有诗曰:“古涧坐菖蒲,根瘦节蹙密;仙人教我服,刀匕蠲百疾。阳狂华阴市,颜朱发如漆;岁久功当成,寿与天地华。”说的是石菖蒲的根茎入药 ,服之可红颜黑发,延年益寿。至于说是“仙人教服”,这其中还有一段传说。
古籍《神仙传》中记载:有一次汉武帝(刘彻)上嵩山,至山顶,忽然看见眼前一人,身高二丈,耳长垂肩,仙风鹤须,气度不凡。汉武帝急忙屈万驾之尊,上前施礼并问道:“仙者是何方人士,怎么会来到这里?”
只听此老者回答说:“我是九嶷山中人也。听说中岳山(五岳之中,嵩山为中岳)山顶的石头上,生有一种草叫石菖蒲。此草一寸九节,吃了它可以长生不老。所以特地到这儿来采集它。”说完之后,突然不见了。
汉武帝刚听完老者的话就突然不见了人,心中顿时大悟,他对左右侍臣说:“这个老者并不是自己想采食菖蒲,而是特意来告诉朕的。”
《神仙传》中的这段记载虽然纯属传说,但服食石菖蒲确实可以耳聪目明、益智宽胸,去湿解毒。
《本草》中记载:“石菖蒲一寸九节者良。”宋人王敬美云:“菖蒲以九节为宝,以虎须为美,江西种为贵。”《群芳谱》记载养菖蒲的口诀是:春迟出,夏不惜,秋水深,冬藏密。又云:“添水不换水:添水使其润泽,换水伤其元气。见天不见日:见天挹雨露,见日恐粗黄。宜剪不宜分:频剪则短细,频分则粗稀。浸根不浸叶:浸根则滋生,浸叶则溃烂。”说的是栽养之道,却也道出了石菖蒲的独特个性及其与保健的关系。
古人在崇拜的同时,还赋予菖蒲以人格,把农历4月14日定为菖蒲的生日““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叶,积海水以滋养之,则青翠易生,尤堪清目。“野生菖蒲不仅碧叶葱茏、根似白玉,挺水临石、清静高雅;培植菖蒲剑叶盈绿,端庄秀丽;是室内盆栽观赏的佳品。古人夜读,常在油灯下放置一盆菖蒲,原因就是菖蒲具有吸附空气中微尘的功能,可免灯烟熏眼之苦。同时菖蒲还是我国传统园林造景中,池、湖沿岸不可或缺的水境植物。因此菖蒲不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更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
清曹溶《倦圃莳植记》有“菖蒲”一篇,写到:“菖蒲九节,神仙所珍,故静虚子《瓶史》用弁群卉。蒲种有六,曰:金钱、牛顶、台蒲、剑脊、虎须、香苗。大约蒲性见石则细,见土则粗,发于夏初,竹翦修净,细沙密种,深水畜之,不令见日;秋初再翦,勿染尘垢及犯油腻;霜降收藏,用缸盖之;春末始开,务避风霜;年久不分,渐成细密矣。若石上蒲,尤宜洗根,浇以雨水,勿见风烟,夜以就露,日出即收。如患叶黄,壅以鼠粪或蝙蝠粪,用水洒之。欲其直,以绵里筋头,每朝捊之。或云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翦根叶,无逾此时。以积梅水,渐滋养之,覆以疏簾,微袭日煖,则青翠易生,尤堪清月。古有四季诀云:春迟出,勿犯春风;夏不惜,须翦二次;秋水深,得以滋养;冬藏密,更避寒霜。又有忌诀云:添水不换水,添水取其鲜,换水伤元气;见天不见日,见天霑雨露,见日恐焦黄;宜翦不宜分,翦头则细短,分本则舒长;浸根不浸叶,浸根则滋润,浸叶则付毙矣,可谓良法矣。他如虎刺翠筠并喜阴湿,春初分栽,伴以怪石,同列几间,真密友也。”曹溶自山西阳和道归里,筑室范蠡湖上,名曰倦圃,多植花木其间,因记其圃中所有,成《倦圃莳植记》.
石菖蒲,药名:石菖蒲。汉语拼音:shi chang pu,英文名:Grassleaf Sweelflag Rhizome, Drug Sweetflag Rhizome, Rhizome of Grassleaf Sweelflag,别名:昌本、菖蒲、昌阳、昌草、尧时薤、尧韭、木蜡、阳春雪、望见消、水剑草、苦菖蒲、粉菖、剑草、剑叶、菖蒲、山菖蒲、溪菖、石蜈蚣、野韭菜、水蜈蚣、香草。药材基源: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
菖蒲首载于《本经》,列于上品。有人认为《本经》所载的生池泽的菖蒲,单从生态推理谓是水菖蒲,这个论点似不够全面。如《别录》曰:“菖蒲生上洛池泽及蜀郡严道,一寸九节者良。”陶弘景云:“上洛郡属梁州,严道县在蜀郡,今乃处处有。生石碛上,概节为好。在下湿地,大根者名昌阳,不堪服食。”仅就上文所述,即可看出南北朝以前所用菖蒲明显地包括大根的水菖蒲和细根的石菖蒲两个类型。可见《本经》所列菖蒲,亦指两种而言。至于石菖蒲之名,则首见于《本草图经》,苏颂在论述中谓:“亦有一寸十二节,采之初虚软,曝干方坚实,折之中心色微赤,嚼之辛香少滓,人多植于干燥砂石土中,腊月移之尤易活。”并谓:“黔蜀人亦常将随行,以治卒患心痛,生蛮谷者尤佳,人家移种者亦堪用,此即医方所用之石菖蒲也。”这一段文字从生态、药材性状及效用等几个方面生动地阐明了它是古代医方所用的石菖蒲。陈承在《本草别说》中云:“菖蒲今阳羡山中生水石间者,其叶逆水而生;根须略无,少泥土,根叶紧细,一寸不啻九节,入药极佳。今二浙人家以瓦石器种之,旦暮易水则茂,水浊及有泥滓则萎,近方多称用石菖蒲,必此类也。”进一步描述了石菖蒲的典型特征。
石菖蒲属多年生草本,根茎横卧,直径5~8毫米,外皮黄褐色。叶根生;剑状线形,长30~50厘米,宽2~6毫米,罕达1厘米,先端渐尖,暗绿色,有光泽,叶脉平行,无中脉。花茎高10~30厘米,扁三棱形;佛焰苞叶状,长7~20厘米,宽2~4毫米;肉穗花序自佛焰苞中部旁侧裸露而出,无梗,斜上或稍直立,呈狭圆柱形,柔弱,长5~12厘米,直径2~4毫米;花两性,淡黄绿色,密生;花被6,倒卵形,先端钝;雄蕊6,稍长于花被,花药黄色,花丝扁线形;子房长椭圆形。浆果肉质,倒卵形,长宽均约2毫米。花期6~7月。果期8月。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心、胃经。
功能主治
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理气,活血,散风,去湿。治癫痫,痰厥,热病神昏,健忘,气闭耳聋,心胸烦闷,胃痛,腹痛,风寒湿痹,痈疽肿毒,跌打损伤。[1]
①《本经》:"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
②《别录》:"主耳聋,痈疮,温肠胃,止小便利,四肢湿痹,不得屈伸,小儿温疟,身积热不解,可作浴汤。聪耳目,益心智。"
③《药性论》:"治风湿顽痹,耳鸣,头风,泪下,杀诸虫,治恶疮疥瘙。"
④《日华子本草》:"除风下气,除烦闷,止心腹痛,霍乱转筋。治客风疮疥,涩小便,杀腹藏虫。耳痛:作末、炒,承热裹窨,甚验。"
⑤王好古:"治心积伏粱。"
⑥《滇南本草》:"治九种胃气,止疼痛。"
⑦《纲目》:"治中恶卒死,客忤癫痫,下血崩中,安胎漏。散痈肿。捣汁服,解巴豆、大戟毒。"
⑧《本草备要》:"补肝益心,去湿逐风,除痰消积,开胃宽中。疗噤口毒痢,风痹惊痫。"
⑨《本草再新》:"止鼻血,散牙痈。"
⑩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消化不良,胃炎,热病神昏,精神病。"
⑾《广西中草药》:"治癫狂,惊痫,痰厥昏迷,胸腹胀闷或疼痛。"
用法用量
3 ~9g。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注:需要指出的是,该品由于辛温,故对阴虚血热者,不宜服用,用量为干品3~10g,鲜品10~15g。石菖蒲属芳香药,挥发油系其有效成分,故入煎剂宜后下,注意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
2.《本草纲目》:“治中恶卒死,客忤癫痫,下血崩中,安胎漏,散痈肿。”
3.《本草从新》:“辛苦而温,芳香而散,开心孔,利九窍,明耳目,发声音,去湿除风,逐痰消积,开胃宽中,疗噤口毒痢。”
功用作用
石菖蒲-中药材(图5) 1.痰蒙清窍,神志昏迷。该品辛开苦燥温通,芳香走窜,不但有开窍醒神之功,且兼具化湿,豁痰,辟秽之效故擅长治痰湿秽浊之邪蒙蔽清窍所致之神志昏乱。治中风痰迷心窍,神志昏乱、舌强不能语,常与半夏、天南星、橘红等燥湿化痰药合用,如涤痰汤(《济生方》);若治痰热蒙蔽,高热、神昏谵语者,常与郁金、半夏、竹沥等配伍,如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治痰热癫痫抽搐,可与枳实、竹茹、黄连等配伍,如清心温胆汤(《古今医鉴》);治癫狂痰热内盛者,可与远志、朱砂、生铁落同用,如生铁落饮(《医学心悟》);用治湿浊蒙蔽,头晕,嗜睡,健忘,耳鸣,耳聋等症,又常与茯苓、远志、龙骨等配伍,如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
2.湿阻中焦,脘腹痞满,胀闷疼痛。该品辛温芳香,善化湿浊、醒脾胃、行气滞、消胀满。用治湿浊中阻,脘闷腹胀、痞塞疼痛,常与砂仁、苍术、厚朴同用;若湿从热化、湿热蕴伏、身热吐利、胸脘痞闷、舌苔黄腻者,可与黄连、厚朴等配伍,如连朴饮(《霍乱论》)。
3.噤口痢。该品芳香化湿、燥湿,又行胃肠之气。治疗湿浊、热毒蕴结肠中所致之水谷不纳,痢疾后重等,可与黄连、茯苓、石莲子等配伍,如开噤散(《医学心悟》)。
4.健忘,失眠,耳鸣,耳聋。该品入心经,开心窍、益心智、安心神、聪耳明目,故可用于上述诸症。治健忘证,常与人参、茯苓、菖蒲等配伍,如不忘散(《证治准绳》)、开心散(《千金方》);治劳心过度、心神失养引发的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常与人参、白术、龙眼肉及酸枣仁、茯神、朱砂等配伍,如安神定志丸(《杂病源流犀烛》);治心肾两虚、耳鸣耳聋、头昏、心悸,常与菟丝子、女贞子、旱莲草及丹参、夜交藤等配伍,如安神补心丸(《中药制剂手册》)。
此外,还可用于声音嘶哑、痈疽疮疡、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证。
煮术与菖蒲,曝为末,每一斤用蒸山药末三斤,炼蜜水调入面作饼,曝收。候客至蒸食条切。亦可羹。章简公诗云:“术荐神仙饼,菖蒲富贵花。”
【按:《神龙本草经》:“朮,一名山蓟。味苦温,生山谷。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陶宏景《答赵英才书》:“垄薪井汲,乐有余欢;切松煮术,此外何务?”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二“苍术”条引《吐纳经》云:“紫微夫人《术序》云:‘吾察草木胜速益于己者,并不及术之多验也,可以长生久视,远而更灵。山林隐逸得服术者,五岳比肩。’”《梁书》卷七《太祖张皇后传》:“初,后尝于室内,忽见庭前昌蒲生花,光彩照灼,非世中所有。后惊视,谓侍者曰:‘汝见不?’对曰:‘不见。’后曰:‘尝闻见者当富贵。’因遽取吞之,是月产高祖。”术为神仙家食,菖蒲见则富贵,故称“神仙富贵饼”。】
此吃法出自《山家清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