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楼主 admin | 只看他(她)
2013-04-27 22:04:20 引用

#2 楼主 admin | 只看他(她)
2013-04-27 22:04:48 引用
文字版!

       其实今天讲黄公望《富春山居》心里感触很多,我是在二十世纪的七零年代的时候在台北的故宫做学生,那个时候我的老师庄严庄老师、李霖灿老师、张光宾老师,他们其实当时都在讲这张画。上个世纪的七零年代也曾经围绕这张画,引起过港台以及美国的汉学家很大的争论,那我们刚好是学生,所以那个时候也就把这个论战当成了很重要的课程,所以在故宫我们有机会把各个不同版本的《富春山居图》拿出来上课,所以非常地幸运。那我也记得庄老师、李林灿老师都说这张画在1650年被烧断,前段在浙江,后段在台湾,不晓得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它们合在一起。所以我想今天借这个机会,能够把黄公望介绍一下,《富春山居》介绍一下,对我来说等于是对老师的一个还愿。
  
  黄公望入狱,不仅改变人生态度,也开启绘画的道路

  我比较简单地也比较快地把黄公望这个画家介绍一下,因为我最近发现很多人,虽然故宫要展览了,可是好象提起黄公望对他的生平各方面了解不多。他本来不姓黄,姓陆,陆坚,他原来是江苏的常熟这个地方的人,家里大概很贫穷,因为他后来过继给一个姓黄的,黄家。过去大概通常家里面家境不好,就会把小孩过继给别人。他过继到黄家。这个姓黄的一个老先生——黄乐,没有儿子,然后多年来就一直在找一个能够过继他的家产的儿子,我觉得这个人大概非常地挑,所以他挑儿子挑到94岁还没有挑到,所以你大概知道他蛮龟毛的,就是要挑一个长相也好、端正、也聪明伶俐。后来就找到这个大概一般人认为是七、八岁左右的黄公望,觉得很高兴,所以他看到这个小孩,收养过来以后,要给它取名字,他就很高兴说:“黄公望子久矣”,所以取名黄公望,字子久。他的名字是纪念他跟他父亲的一段很特殊的一个缘分。所以我们就从这个传奇开始讲起。

  那我想这样一个聪明的小孩,然后过继到黄家,那黄家有钱,也是书香世家,当然刻意培养他,所以我们现在知道的最早的资料,是他十二岁就参加过国家级的神童科考试。这个神童科有点像今天的天才儿童,就等于是很特殊的表现,国家希望能够对这样的孩子做特殊的培养。所以经过神童科考试以后,没有多久,到了他青年时代,他就在江浙这一带做税务方面的基层公务人员,等于是要进官场了,可是当然年青,所以要从很基层的做起,资料上都说他负责田粮赋税,就是土地买卖、抽税,为国家来课征税务这些东西,那当然可能借着这个机会他将来可以慢慢走上官场。一个聪明、有才学的年轻人对自己一定胸怀大志,可是没有想到后来其实在官场上的表现,并没有我们想象说他后来的飞黄腾达,也许个性上的耿直,也许挡了很多人的财路,在赋税各方面,所以他四十六岁的时候牵涉在他的一个长官,叫张闾,的案子上,就进了监牢。我想大家知道说,今天当然我们现代社会进监牢就不是一个好玩的事情,可是古代大概更惨,诉讼、审讯,那个是很可怕的事。我觉得这是黄公望一生的最重要的一个功课,等一下也许我们会发现说,也许神童科的考试不见得是那个最重要的功课,反而是这一件事情使他的人生突然有了一个大的转弯,而这个转弯是原来他对于自己生命那个胸怀大志的野心突然巨大地幻灭。

  大概长达五、六年的时间,当他五十岁以后出监牢,他就完全断绝了走上官场的念头,就跟当时的赵孟睿fǔ)学画,然后八十二岁,大家六月要看到的《富春山居》长卷是他最后的杰作。我想他一生其实就是两件最精彩的作品,一个北京故宫的《九峰雪霁》,我称它为一个句点,为自己一生画雪景的最后的句点。一个是《富春山居》,因为这张画画了很长的时间,他自己说我画了三、四年,可是可能不止,因为他落款之后,还继续再画,因为他到八十六岁才去世,还有四年的时间可以画这张画,所以它是一个七百公分的长卷。如果是一个长卷,它不是句点,而是回看自己走来的那条漫漫长途的一生的回顾,“也无风雨也无情,回首向来萧瑟处”的心情在这里面会流露出来。
  
  庶使知其成就之难,创作是件困难的事

  我等下会先给大家看一个东西,就是“跋尾”。我也建议所有的朋友到故宫,不一定要先看这张画,你先跑到最后面尾巴的地方、没有人看的地方去看“跋尾”,因为跋尾是他的创作自述,他告诉别人说:我哪一年开始画这个画、今年是哪一年、我现在落了款、那我为什么要画这张画、我画这张画的心情是什么?完全是一个创作自序。所以如果你不先看这个跋尾,其实很难去看这张画。我在这里先解释一下等一下要给大家看的跋尾里几个比较关键性的东西:至正七年,1347年,他开始画这张画。他特别注明我今年是至正十年,庚寅年,我写了这个跋尾,那是1350年,那个时候他八十二岁。然后为什么他要写这个跋尾,因为有一个师弟,全真教的道士叫郑樗,(这里要感谢张光宾先生,今年九十几岁的张光宾先生在1975年第一个考证出来,郑樗是一个道士,因为历来大家都把他当一个禅师,其实他是一个全真教的道士,他是黄公望的师弟,他们的老师叫金志扬,金蓬头,一个老道士),那黄公望当时已经是江南全真教的领袖人物,他带着这个师弟到富春江这一带去,来往于几个道馆之间,然后就开始画这幅画。那什么叫做 “樗”?这个字我们现在不太用,如果大家读庄子会读到这个字。有一次走在山里面,看到一颗大树,好大一棵树,歪歪扭扭长得不直,有人就在笑说,这个树长得这么大,大而无当的,因为不直。因为如果树很直,它就可以做栋梁之材。所以他们说,这颗大而无用的树,就在骂那棵树。庄子就哈哈大笑说,幸好它对你没用,他要对你有用就不会长到这么大,早被你砍去做房子去了。那是庄子哲学里讲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所以郑樗给自己名字叫做“樗”,就是我要做一个不要被人家用的人,所以取道号叫“无用师”。等下我们也会讨论到说,这么无用了,可是很在意,所以就跟黄公望说,你这张画画得太好,一定是传世名作,你要在后面写说是给我的,你不先写,将来人家要巧取豪敓抢走,所以你一定要先注明。所以黄公望被逼得没办法才写了这个落款。这是一个因缘,所以他特别讲到,将来有“巧取豪敓”,他用的“敓”这个字你们在网路上也还找得到,就是这个“夺”的意思,“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他希望以后所有的人讲到这张画,知道艺术创作多么困难,那个成就的难,可能到了八十二岁,你才开始了。那他落款的时候是“庚寅年”,“歜节”。“歜节”我们现在不太用,也都是道家常常用,就是端午节,他们把节气分成不同的时间。六月这张画在故宫合璧的时候刚好是端午节,所以我想大概也都感觉到冥冥之中的一些关系。

  跋尾在这张画最后的地方,所以6月2号如果你们去故宫,所有的人挤在前面看的时候,你就先到后面去看跋尾,因为最重要的创作自述其实是在这里,读一下给大家听。

   “至正七年”,“仆”——就是黄公望自己称为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有空闲的时候,“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我就开始画这张画,

  下面很棒的四个字“兴之所至”,是说,我没有刻意要画,年纪到这么大了,其实没有什么东西一定要斤斤计较,所以高兴了就拿出来画一画。所以这张画大家到现场看,是六张纸接起来的,很长的一个卷子,所以他兴之所至。那我也觉得在跋尾里大家也可以问问自己,我们还有多少事情是兴之所至去做的,开开心心地去做。

  “不觉亹亹布置如许”——亹亹(wěi)这两个字现在我们不太用,是易经里的字,这个人是用易经给人家算命的,所以他特别喜欢用易经里的字,亹亹是讲承天下之亹亹,这个宇宙的形成是慢慢慢慢一点一点完成的,他不是一天就完成的,不是我们传说里讲的盘古开天劈地,它要慢慢慢慢形成,叫亹亹,有点像我们说娓娓道来的“娓娓”,同音可是写法不太一样。我就开始东画一点西画一点,去开始讲构图,“逐旋填剳”——也就是说我勾一些轮廓,做一些素描,然后慢慢再把里面填满,去用墨再把他填起来,讲他画画的方法。“阅”——经过,“三四载未得完备”——我画了三年到四年都没有画完,所以注意一下,这一年是1350年,至正十年,可是他说未得完备,并没有画完,所以一般人都说这张画是1350年完成,其实并没有完成,他还在继续画,大概一直画到八十六岁去世,所以中间的时间可能是将近十年的时间。他说为什么没有画完,“盖因留在山中”——因为这张画他画了一画之后就放在道观里,在山里面,“而云游在外”——他自己云游在外,很漂亮的字,像一片云一样到处走来走去到处玩,八十二岁没什么事,那真正退休了。“故尔”——所以他就没有把它完成。“今特取回行李中”——那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因为郑樗这个无用师逼他要把这张画给他,所以我就特别取回行李中,那要去云游的时候,也要带在身边,因为有师弟逼着。“早晚得暇”——早上晚上有空,“当为著笔”——我会好好地把它画完,“无用过虑”——一定要记得这四个字,好像跟他师弟说,你不是都叫无用了吗,你怎么这么担心呢,那我觉得也可以说,他不是跟他的师弟讲,而是说大家都不要这么担心,这四个字看你怎么理解,我觉得“无用”可能是讲他师弟的名字,也可能说干嘛那么担心呢。这个师弟大概也七十几岁了,你能够有这张画几年呢?所以他下面就讲到说,将来一定“有巧取豪夺者”,——有人会抢这张画的,有人会骗这张画的,这些事情都会发生,他开始算命了。他说可是不管你抢你骗,那都先看一看我后面写的这一段话吧,“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知道创作是多么困难的事,所以我为什么建议大家先去看跋尾,因为不是我讲是黄公望说,“俾先设卷末”——不要先看画,先来看我后面写的这几句话。

  “十年”——至正十年,1350年。“青龙在庚寅”——注意,也是道家用的,堪舆风水里面的句子。等一下我们会发现,庚寅年变成黄公望很重要的,因为隔了五次的甲子的庚寅,到清顺治七年1650年,这张画被烧断,隔了多少个甲子,在2010年,许多人促成这张画在台北展出,又是庚寅,三个庚寅年,所以我觉得他特别在这边落款,“庚寅”二字,“歜节前一日”,

  “大痴学人画于云间夏氏知止堂”,他自己的号叫大痴,痴这个字可以是生病的病里面一个怀疑的疑,或者写成简体,现在是病里面一个知识的知,他是中国美学里最重要的一个字。一千七百年前的顾恺之被别人说画绝,画是一绝,才绝,才华一绝,可是最重要的是第三个,痴绝。痴这个字很难理解,我们骂一个人笨的时候,叫痴呆、白痴,可是一个人对一个事深情如此的时候叫做痴情,痴是美学里最重要一个字,别人都认为你傻,而你愿意去做的那个事情是痴,我翻译过好几次给我的法国朋友听,他们都理解为笨,那我跟他说不是笨,痴是可能比智慧更高的一个东西。那我们可以看到,他后来称自己不只痴,而且要大痴,那我想是一个重要的事。所以我们都知道他的故事,常常在上海海河交界的地方,在那边听激流轰浪,那个大浪打在石头上的声音,然后暴风雨要来,所有人都劝他你赶快跑,他都不听,然后在那边感觉所有周边的东西,他是有痴的那个东西在身上;月夜的晚上带着所有的酒瓮在船上要去喝酒,把酒瓮吊在船尾,用绳子绑着,等到游湖游完,到了江边,要登岸要取酒喝的时候,全部绳断瓶空,然后他就大笑起来,那个笑声是声震山岳,山鸣谷音。这些故事大概都看到一个画家非常特殊的一个部分,痴的那个部分,不是他的技巧笔墨,而是性情上的某一种东西。

  这张画在他八十六岁去世以后,在郑樗手上,郑樗据说也去过北京,当时的大都,但没有多久也去世,这张画就开始在人间流传,没有多久元朝灭亡,就到了明朝。

  如果这次故宫愿意把后面的跋尾拉开,我也建议大家看一下明朝一个大画家沈周题的跋,沈周非常佩服大痴,说黄公在元朝的时候以山水驰声东南,其博学惜为画所掩,他说很可惜他画画画得这么好,所以没人谈他学问多好。所以他特别举出说,当时黄公望所到的地方,“三教之人”,儒家道家佛家,“杂然问难”,每一个人都问他问题,“翁论辩其间风神竦(sǒng)逸口如悬河”,所以黄公望当时已经是不得了的大学者,就是他可以来往于三教之间,不只是画好,其实当时已经是一流的大学者,沈周有点为他不平。

  这里沈周讲的最有趣的一件事情是,“旧在余所”,这幅画以前是在我家的,所以我们就觉得很奇怪,沈周有过这张画,有过这张画以后,喜欢的不得了,后来就请人再裱了一下,因为时间久了有点旧掉、破烂掉,结果那个裱画店就给他诈骗掉卖掉了,那沈周是一个很老实的人,气得个半死,也不知道怎么办,后来就凭着自己的记忆,重新画了一张,那一张现在在北京故宫。所以我们大概可以知道说,黄公望的故事,就一直在发生这些事。

  然后这张画被卖到哪里去呢?卖到当时的一个做大官,做节推官的樊公手上,而这个樊舜举樊节推买了这张画好得意,就把沈周叫来,因为沈周也是大画家,说你来就看我买了一张好画,沈周一看就快昏倒,因为就是他被骗走的那张画,那沈周也没讲什么话,就是个性啦,因为老实,就在这边特别说,“岂翁择人而阴授之”,他说黄公望是不是在阴间选择了人要给他,就不给我要给樊舜举。我不知道大家有听懂那句话,这里面很有趣,就古代像沈周这样的人,他觉得是天意,这个画明明在我家,已被人家骗走了,可是我今天也不打官司了,也不要做什么,我只说,黄公望大概不要我有这张画,也许他是应该别人有的画。所以这里面全部看到,这个流传的故事里,每个人的个性都看得出来,因为有不见得好,没有不见得不好,因为你看到很多人后来可能为这张画家破人亡都有。

  所以等一下我们继续看这个流传故事的时候,就可以读到沈周所作的伏笔,文征明家族的文彭、沈周,他们都是明朝的大画家,可是注意一下这里有两个字,“后学”,我在黄公望面前我就是后面跟他学习的人,这两个字现在比较少人用了,我们大概以前给庄严老师写信后面都会用后学,那大概提醒自己很多东西学不完吧,所以我想那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所以我特别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够看这个跋尾。

  下面我们就用这个跋尾连接起来,沈周大概在1488年写了刚才的跋,就是在樊舜举家,可是没有多久,它就从樊舜举家里又转到无锡的谈志伊这个收藏家,谈志伊拥有这张画大概只有二十六年,就转到了明朝末年万历年间的董其昌手中。董其昌是当时上海的大画家、大收藏家,可是晚年的时候他在乡里间,他几个孩子有点不法,就被整个的农民攻他们家,所以他有一段时间破产,然后他就把这张画很心不甘情不愿地典押给一个叫吴达可的人,他的儿子叫吴之炬,是董其昌的同榜进士,所以比较信任他,也知道他爱这张画,就是说你爸爸有钱,就让你爸爸来典押吧,有一天我要赎回来,但董其昌终其一生没有赎回去过,没有能力再赎回去。这张画就在吴家传了三代,吴达可其实拥有这张画很短时间,吴之炬拥有一段时间,死掉传给他的最小儿子吴洪裕,就是吴问卿,取了一个号叫问卿,一个人会给自己取名字叫问卿,这个人蛮怪的,等一下你就知道他做的怪事情,就是问卿这种情况。

  吴问卿拥有这张画四十年,放在枕头旁边跟他一起睡觉,吃饭放在旁边,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等到明朝亡国,家产荡尽,什么东西都不带,就带着这个卷子逃难,跑到山里面去。到了清顺治七年1650年,吴问卿临终又是庚寅,临终的时候就火殉,烧断,这个卷子是卷起来的,烧的时候一定是烧前面那一段,后面画心的部分卷的很紧,没有氧气不太容易烧断,所以我们看到前面的五十一点四公分,现在在浙江,已经到了台湾的这个剩山图,就是那个时候烧断的,而且上下也烧了。所以如果大家在现场可以比较,台北故宫的是三十三点多公分,那浙江现在只有三十一公分,所以上下也烧毁了一些,那后面的这一段就被他的侄子(因为他没有儿子)吴贞度(子文)救出来,五十一点四公分后来传到了清朝的一个大收藏家吴其贞手中,又在1938年到了吴湖帆手中,这张画一直跟姓吴的有关,非常奇怪的就这一段。然后到了1956年,吴湖帆就半卖半送地给了浙江博物馆,就进到了浙江博物馆。
  
  命运的安排使《富春山居图》得以重生,以原貌重现于世人

  我们大概在读书的时候,已经知道说这个前段有一天如果能够跟后段放在一起,我们可以对他做更完整的一些理解,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剩山图。我等下会用电脑合成把它接起来,因为我希望大家可以知道,今年2011年6月,他的合璧其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过去我们上课一直看台北故宫,所以觉得有点无头无尾。因为这张画我一直称它是西方的交响乐的结构,如果是交响乐结构它的乐章一定有它的配置关系,所以你少掉了一个开头以后,那个乐章是不完整的。所以是这件事情使得我们还原到巧取豪夺之外,我们必须要知道这张画本身合璧的重要性,因为它让你看到这个大山,一个大山开始,然后慢慢有一个远山在远处,构成一个水湾的形式,等下一接起来可能大家就看出它的关系了。

  在看它合璧之前我还是希望大家再读一个跋尾,我也不知道你们这次在故宫有没有机会看到这一段跋尾,这一段跋尾是一个邹之麟,野老邹之麟,亡国了所以他们都不可能做官,所以他们称自己野老,在荒野当中的一个老人,他是谁,他就是吴问卿的好朋友。这个人常常看到吴问卿睡觉也放着这个卷子、吃饭也放着这个卷子,他觉得这个人好可怜了,他说你简直把他当性命一样了,难怪没有儿子,你就是简直在这个人世间没有所爱了,你就只爱富春山居,在家里还盖了一个富春轩,就专门放这个卷子的。我下面要给大家读一段,“国变时”,明朝亡国清朝入关,“问卿一无所问”,什么都不要,“独徒跣”,跣是光脚,连鞋子都来不及穿,“携此卷”,就带着这个卷子跑了,“嗟乎此不第情好寄之”,他这个已经不是爱情了,“直性命徇之”,这个人是把这个东西当命。所以我为什么要读这段,因为现在大家都在骂吴问卿,你看烧这个东西,自己临死了就烧这个,多么自私。我有时候也跟朋友说,他不烧也没我们今天这场大戏。其实很奇怪,历史的天意是你不可解的,而这个人爱这个卷子,爱到。。。。。。你大概打开新闻,一个人爱一个人,爱到毁灭他的时候,你忽然觉得很动容。其实也许不对,不是你赞不赞成,而是你忽然发现有一种爱是可以毁灭的,是可以到这样程度的,所以他灿烂。里面有这么灿烂的东西,所以这个吴问卿绝不简单,就是我觉得他的生命里有一个什么东西,让你非常地动容,那他的好朋友邹之麟看出来,说你“直性命徇之”,你说你将来怎么办?好我们跳过一些说,这一年又是庚寅,我现在又是庚寅年在写,那我想我跳到这里吧,“问卿目空一世”,眼睛里根本看不上任何东西,他这一辈子没有什么东西看在他眼中,“胸绝纤尘”,胸怀当中没有一点肮脏的东西,洁癖到这种程度,“乃时移事迁感慨系之”。他觉得你现在这么老了,因为他写这段不到半年吴问卿就烧这个卷轴,就死掉,就临终,所以大概邹之麟也看出来说,怎么办,你这个临终你要怎么走,因为你爱一个东西爱到这种程度,所以他后来给他一个,我觉得有一点禅宗棒喝吧。倒数第二行开头,“岂爱根犹未割”,你的爱根没有办法割掉,我们说眼睛是一个,我爱看好看的东西、我爱听好听的东西、我爱吃好,都叫根。我们讲六根,那你这个人的爱根没有割掉,将来怎么办?我用这个来,希望大家理解,吴问卿后来烧这个卷子,我一直在想像那个画面,熊熊火光然后这个卷子丢下去,我相信他会含着热泪,大家读过红楼梦,林黛玉临终是焚稿断痴情,听到宝玉结婚了,所以她把跟他来往的信件、诗文全部烧毁,然后走,我想很像,那个是痴,黄公望懂这个东西,因为我觉得问卿这个人的故事,可以好好重写,他比达芬奇密码要精彩太多,这里面有很多隐藏的这些故事在里面。

  好,下面我就把这次来的前段跟后段,后段后来因为被移改过,所以董其昌的跋,被移到前面来了,所以中间我们叫“隔水”,在隔水的部分,如果我们把它去掉,就会变成我们下面连接的,一连接你就立刻发现,前段跟后段龙脉是在一起的。在电脑合成以后,我觉得眼睛里面忽然泪水都要跑出来,因为当年我们上课,所有的老师跟我们讲这两段的故事,当我电脑一合成的时候,发现它真的是在一起的,因为这里面有一个龙脉,可以看到那个起伏,而且这个远山是接这个远山过来的,所以你马上就懂。

  而且我跟朋友讲说,五十一点四公分,它是贝多芬交响曲里的“当当当当——”,他一定要有一个起句,没有这个起句后面没有办法开始;它也是李白写《蜀道难》,“噫吁唏危乎高哉”五个短音节,重音,有重音才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那样的后面一个长诗出现。所以这是一个结构上的问题,使得我们对于2011年6月这样的一个合璧有非常大的期待,有非常非常大的重视,因为它等于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画作,重新可以放在一起,我觉得黄公望地下有知,大概会非常开心这件事情,因为它的结构可以重新被理解。

  我们等下会看到后段有六百三十六点九公分,现在在台北的这一部分,它曾经在清朝的时候被乾隆得到。乾隆是这样子,乾隆称自己为十全老人,就是富贵一切东西都没有遗憾才叫十全。其实我们小时候常常被妈妈骂说,你做人怎么做到你觉得都满出来了,那乾隆是刚刚好相反,他觉得我就是满出来了,怎么样,我十全。十全老人到底有没有遗憾?他觉得他是一个天下所有好东西都要是他的,所以谁是最好的画家?黄公望,黄公望最好的画是什么?《富春山居》,那我就要《富春山居》。那皇帝要,底下人就忙死了,拼命去找到处去找,皇帝要可以出重金,所以大家就伪造,怎么样变造都要造出一个假的《富春山居》,所以在1745年乾隆十年的时候就出来一个叫子明卷的《富春山居》。乾隆皇帝找了一大堆的鉴定家看了,最后说确定是真品。我不晓得当你觉得有遗憾很痛苦的时候,旁边人也不敢让你遗憾,因为你也是皇帝,所以我相信旁边有人看得出来,大概也就不要讲让皇帝开心一下吧,就是你这么多年没有黄公望《富春山居》多么难过这件事情,所以就定为真品。定为真品以后好惨,那张画上所有的空白五十几次被乾隆皇帝题诗,仅次于《快雪时晴》,《快雪时晴》有六十几次,这张画是五十几次,密密麻麻。其实如果这次展出,大家看一下,子明卷是一张完全被破坏的画,大章小章,密密麻麻的画。好死不死,第二年1746年这个卷子又出来了,出来以后乾隆不晓得怎么办,因为去年写了五十几次,现在要反悔好像很难,你要立可白去涂要涂好久,所以他就说那个卷子是真的,这个卷子是假的,可是下真迹一等,这是假的里面最好的,所以只题了一首诗,我们真是谢天谢地。所以有时候被人家当成是假的应该很庆幸。我觉得黄公望也算到了,就是因为他是玩易经的,易经的乾卦里有一个爻,叫潜龙勿用,就是有时候你飞龙在天,可是飞龙在天有时候就是亢龙有悔,有时候是潜龙勿用,你最好不要让人家用,他没想到这个潜龙刚好跟乾隆同音,乾隆勿用,所以乾隆就饶过了这张画,那这张画就干干净净,就是现在我们在台北故宫的这个卷子。所以我特别举出第三个庚寅年,就是去年,当确定这张画展出的时候,多方促成,我相信也都是跟这张画有缘的人,大概当年都找黄公望算过命的。
  
#3 楼主 admin | 只看他(她)
2013-04-27 22:04:55 引用
黄公望画的不只是个人,而是千年里漫长的历史

  我们现在进到台北的这个卷子,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当时上课,都在谈这个问题,就是这个卷子一开头就是从画幅的二分之一开始,所以它其实结构上是不合理的。如果我们刚刚了解了贝多芬的当当当当的重要性,它一定要有一个重音,敲门的重音,所以从这里开始绝对是有问题的,从结构上,因为这么长的长卷,等于是一个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一开始一定要讲一个大的神话,女娲补天,然后才开始这个小说,所以这个我们叫做起句,在结构上的这个重要性。所以我们还是再把它接一次,希望大家可以了解,这一次接在一起以后,它对我们整个了解绘画的这个重要。

  下面我们就看到,第一段过去了以后第二段,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这张纸有一个骑缝印,所以这下面就第二张纸,第一张纸的二分之一的后段,如果大家看到这边是画的边缘的话,有没有发现全部是树的梢头,上面几乎是五分之三的地方全是空白,现在是江天一色,全部留白。所以如果你没有这个,乾隆皇帝他不屑在这里写字,因为是假画,所以他叫臣梁师正把他的意见写在这里,说这是假画,一共用了二十行的楷书,所以把这个空白全压死了。所以我在我的书里,这一次我觉得我最得意的是用电脑修图把它修掉了,所以恢复了留白,那上下对比的话你可以看到说,黄公望其实在讲“有无相声”。老子一直告诉我们,有跟无是互动的,只有有没有无,那个生命是不完整的,“有无相声,虚实互动”。所以它在第一段大的当当当当过了以后,它有一个往下压的东西,让那个空白讲话,就是你一个交响曲里面,如果你第一个乐章当当当当一直这样,第二乐章还是当当当,他就完了,它要有一个委婉的抒情的、低微的徘徊的一个声音要出来。就是这一段,大概长达一公尺多,全部是留白。可是注意一下,画家很不敢这样画画,你这样画,别人说,你怎么都不用功,怎么都没有画满。所以其实是到了老年以后,可以大开大合,前面一个起句的重量感,到后面空灵的这个部分。所以有机会一定要自己在现场尝试用眼睛把它修掉,然后感觉那段空白,那段空白对黄公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可是我还是把它放大,大家看一下,“臣梁师正奉敕敬书”,奉皇帝的命令写。一般人都认为梁师正是非常好的鉴藏家,他的眼光极好,他不至于看不出来这张画不是真画,可是不敢讲。所以注意一下,就是太有威权的帝王,君无戏言,你前面讲了五十几次戏言吗?那不得了,要杀头的,所以没有人敢讲话了,所以其实那是我觉得,乾隆十全老人里面好大的遗憾。所以他在这里特别讲到说,他如何收到那个最好的那张画,然后 “此卷笔力苶弱”,苶(nié)这个字我们现在不太用了,是疲乏的意思,所以他看不出来那个笔的了不起,他认为说这个笔法太弱,“其为赝鼎无疑”,它一定是假的,还特别加“无疑”,不用怀疑了,就是假的,这是十全的遗憾,就是太自信。“惟画格秀润”,后面这个很好,说画的还不错,“可喜”,“亦如双钩下真迹一等不妨就留着吧”,所以假画可是它就留下来了,他没有说这是假画把它烧了。所以有时候你觉得很矛盾,吴问卿更爱这张画呢,还是乾隆更爱这张画,我们真的可以一路问下去的。我们都觉得吴问卿是最不爱这张画,因为他要烧这张画,可是也许刚好相反,吴问卿他的侄子吴贞度把这张画从火里救出来,重新变造了一下,裱了一下,第二年就高价卖出去了,他也不见得爱这张画。所以有时候觉得那个问卿跟它四十年这个朝夕相处,好像反而是一个最深情的对待,其实这时候我到现在都没有答案的问题,可是我最近常常喜欢问朋友说,你觉得吴问卿爱不爱这张画。

  我们回到画作,希望大家有机会在故宫万头鐟动里面可以看到一点,这个画里面最迷人的东西,墨色的精彩。而这个富春江,他从七十九岁到八十二岁,上上下下,有时候船靠岸,有时候靠近,有时候在行于中流,所以他跟两岸的风景,时近时远、时快时慢。一个七百公分的长卷,绝对不是一个定点的风景,它是一个一生的回忆,它也是春夏秋冬四季一个连绵不断的一个时序的一个关系,因此我们慢慢放大的时候,也大概可以看到他所谓的“兴之所至”跟“亹亹布置”。这里看到一些毛笔,非常淡的墨。黄公望曾经说过,画画一个最难的东西叫做糊涂其笔,不太容易,我们讲糊涂,是说这个人好糊涂,糊涂其笔其实说他的笔触不是那么刻意、规矩的,不是白描的工整,是淡的,淡淡的这个笔触,慢慢描过去的感觉,而且里面常常有风吹草动的某些细节出来,这里就是刚才讲那个留白的开始,后面被乾隆皇帝压死。这一段大家可以感觉到这个留白。

  黄公望为什么要画这张画,只是因为他去了富春江吗?我们来了礁溪,我们看到了这里的山水,有一种感动想画它,可能是一个动机。黄公望画的不是他个人,画的是一个漫长的江水,在一千年的历史里,流过来的浅滩、激流、高峰,所有的这些东西。因此当我们看它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现,他有很多的风景,比如说我放退远的时候我希望大家可以看到它的对比,因为前面一段比较是夏天的感觉,到这一段第二段转第三段的时候很明显在推远,因为出现秋天的景,他让树叶的这个墨的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华落尽的感觉。
  而这个地方出现了人,渔夫在钓鱼,有一个亭子里的人跟他对望,等一下我会放大给大家看,现在只是让大家知道他大概在哪一个位置。这张画一共有七个人,过去我常常给我的学生期中考就说到,黄公望富春山居前面去找找看,找到七个人就一百分,那现在还没有人找到过。你大概看到这个人很容易,第二、第三、四个人很容易,有三个人是在山里面,你看不到的,等一下我们也会把他们放大,也许大家可以在现场里面去找一下这几个人物。

  有没有看到一个人?在桥上,这是画卷开始,右手在卷的时候,有一个人在从右手往左手走,注意右手是过去,左手是未来,所以这样走就是在往未来走,一定要注意到,等一下结尾有一个人是在回头走,他变成一个回归的感觉,所以非常有趣。有没有看到一个人?

  我已经在作弊了,樵夫,一个在山里面砍柴的人。注意一下,我们讲到渔夫樵夫,叫渔樵传统,可不要看不起这些渔樵,那个渔夫是可以在屈原这样的贵族士大夫自杀以前,忽然唱一首歌给他听的人,“沧浪之水清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可以濯我足”,屈原也听懂了说,你告诉我说河流干净就洗洗帽子、河流脏了就洗洗脚,随波逐流,可是我不行,我要坚持、我要执着,所以他自杀了。所以这是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对话,渔夫也就觉得,好吧,我们各自完成自己。所以那个渔夫绝对不是凡人,元朝的时候大部分不做官的人,都隐居在江湖,钓鱼砍柴为生,或者在路边摆个算命摊,卖卜为生,可是这些人都不简单。所以这些樵夫,如果你去读关汉卿、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个断肠人大概就是他。亡国了,所以他们不做官,他们就在山里打柴,所以你跟他讲一讲话,你会吓一跳说,原来都不同凡响。赵孟钊绻蝗プ龉伲蟾乓簿驮谏嚼锎虿瘛K杂骈源潮涑苫乒母淮荷骄永镎嬲闹鹘恰?墒悄悴蝗プ邢缚矗闫涫嫡也坏剿

  好,我下面给大家看一下它的第二段转第三段这条路。他里边画人的部分不多,其实想到鲁迅讲说地球上本来是没有路的,走得人多了就走出路来了。那黄公望的画里有一些人走过的足迹,可是没有人在那个路上,只是暗喻这里有人走过的一些痕迹。然后他也画那个水,水波的流动,只用几笔表现出水口、水源这样流下来的急湍。水是从哪里来,是从天空的云出来的,唐诗里面讲“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果你跟着淡水河走,从淡水一路走到新店溪、北势溪,水的穷绝之处就是它的水口,然后你觉得穷是绝望,可是这个时候应该坐下来,看到云在升起来,而云气刚好是生命的另外一个现象。所以黄公望也把这些哲学、文学的东西变成水穷跟云起之间的互动关系。
  
  富春山居不只是一张画,是一个哲学,生命态度的想法

  下面我们慢慢转到秋的这一段。因为我觉得里面有风,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总觉得那个水波开始荡漾,然后那个草风吹草雁。你看到这一段,所以很奇怪一张好的画竟然可以把一个他当时行船行江上,季节的变化,那个西风吹起的时候,整个的那个空间里面的那种萧条跟苍茫之感感觉出来。特别看一下,那个水波的线条,这些草,把那个风的感觉全部地带进去,像触觉一样地带进去。然后退远的时候,这是我刚刚讲到,那个秋天的山,秋山是树叶比较落尽的,所以他用了很多直的皴法,然后里面有一种光的透明度。然后渔夫在江上钓鱼,茅亭里有一个读书人,他们两个在对望,中间有一群鸭子。我把下面这一段放大,鸭子、渔夫,渔夫又到了另外一个地方,从这个地方到了这个地方。特别希望大家感觉这个皴法,一般都讲黄公望是长披麻皴,可这个地方我觉得它很特殊,他用了很多毛笔尖尖的那个点,所以让你觉得非常孤立的、孤独的那个秋景的感觉,因为秋天没有色彩了,慢慢叶子都掉了,所以他出现某一种空灵性的感觉。

  等一下我们会特别放大这个人物,我觉得他是这张画里点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特别是这棵松树,整个横过来,几乎是迎接这个人过来,然后这棵松树也连接这个渔夫跟亭子里面的读书人之间的某一种关系。这是一个读书人,戴着高高的帽子,坐在亭子里看鸭子,注意鸭子全部用写隶书的甲乙丙的乙写出来的,好厉害的画法,大概在他之前还没有人这样画鸭子,就是点到为止,一笔而已。可是这一段的重要是,我刚刚提到说,读书人可以变成渔夫,渔夫可以变成读书人,那他其实角色可以换。黄公望这一段其实非常有暗喻性,就是两个不同角色的人,一个文人可以把自己释放到山水里变成渔夫,也可以出来变成朝廷里的一个官,在过去的这个社会里面,本来就有这样一个交换的可能。

  放大以后觉得好漂亮,我常常在家里很开心,就是用数位的方式一点一点放大,那每一个部分一放大以后,突然想到说,渺沧海之一粟,原来《秋声赋》或是《赤壁赋》里讲的是这个东西,就是一个渔夫这么安静地垂钓的那个感觉,寥寥几笔,淡墨。然后那个远远的远山,用非常枯涩的笔,那个毛笔干到好像没有水分拉过去的那个苍凉感。大概是从来没有画家敢这么大胆地用这样的笔法,因为这种笔法我们有可能在传统里叫做败笔,没有水分你就蘸墨再画就是了,可是为什么继续这样拖,拖出那种干涩的感觉、那种苍老的感觉,那我想这个是一个老画家到最后试图要传达的另外一个意境。看到富春江上这个山一直在变化,“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美的不得了的句子,黄公望不会没有读过这个,所以他在下笔的时候,这些东西全部变成他的文化记忆。这是搞中国美术史很快乐的部分,因为搞西洋美术史不太有这么多风景,你不太有这么多可以讲的东西,可是如果搞中国美术史你会觉得,一个赤壁图它里面好多好多的背后的文化,他会积累,积累成一个这张画卷的部分

  我们这里又看到一个人,这是我跟大家提到大概最容易找到的三个人物,可是这个人姿态动作形象都跟刚才那个非常相像,所以是刚才那个人到这里来了吗?如果是刚才那个人到了这里,那意思说他不是两个人,他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时间你会在不同的位置。这样可以了解,因为它是长卷,长卷不是摄影,长卷是电影,它里面用了很多蒙太奇的方法去剪接了。时间里面不断的连续,有时候可能是倒叙,有时候可能是对未来的幻想,所以这些东西在交错。所以1895年有了电影之后,其实用它来理解东方的长卷是更好的方法,因为西方的画画,一定站在那边,闭起一个眼睛这样比来比去,因为他在找焦点。你从来没有看到张大千需要这样画画,因为他就是坐在船上,玩了一玩以后,回来靠记忆画画,他不是在找焦点。如果焦点,那个叫焦点透视,没有办法真正扩远。黄公望一直讲扩远,是要宽阔出去的远,那个要散点透视,他必须放大出去,所以他只有电影能够解释,这样的一种空间形态。这个人物比刚才那个还要精简,简单的几笔线就完全勾出来。所以我觉得好可惜,乾隆其实上一上别的课的话,会知道这个笔力不苶弱,因为很厉害,因为笔这么精简的时候是最困难的事情。

  然后远山,秋天的远山慢慢越来越远以后,它进到下面一段,是我觉得惊世杰作的一个部分。我把他拉远让大家看,等一下会给大家看局部。差不多两三公尺长,我称他为一个大的交响曲里面的一个无伴奏的大提琴,一个单音一直拉一直拉拉下去。从来没有绘画敢这么大胆,因为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就是一个水平的线,尤其这一段,就是这个树根跟这个树丛之间的这一段全部变成线这样拉过去。你如果听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你知道说那是多么困难的事,因为众乐启奏的时候比较容易掩盖,单音的时候,比如说我们知道,不管东方西方,在京剧或歌剧里面,最好的美声的时候,它是没有乐器的,它就是单音的。普通的演员不敢挑战这种东西,因为它高难度,我们听到顾正秋,所有的弦乐都停、鼓乐都停的时候,她那个单音出来是吓坏人的,因为那个声音的漂亮,就会出来。

  那黄公望在这里用他八十二岁的功力,在展现他的大胆,就是一条很水平线不断地这样走下去。所以下面我给大家看这一段的局部,看一下这条线,这个我也试过把它放大,给我国外学艺术的朋友,这哪是现代画。他们这样讲的原因,是因为1920、30的时候,巴赫学院考试的方法就是考点跟线跟面,我们知道点跟线是所有一些造型的基本元素,而黄公望就用点跟线来画画,就是在这么长的一段当中,全部只有点跟线的元素,没有任何其它的杂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感觉到说,这个厉害。

  我其实会想到后来,邹之麟在吴问卿那段话讲到的“目空一世、胸绝纤尘”那八个字。所以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看看,故宫应该也会有展其他画家的作品,很少画家可以干净到这种程度。我称这一段为“洪荒”,洪荒是人没有来以前的宇宙,洪荒是人都走了的宇宙,我们很少有机会去问洪荒是什么,可是它是宇宙里面最本质的存在,它甚至也不为任何的生命存在。那黄公望到最后会问自己说,我来,它是富春江,我走,它还是富春江。所以这个山水,不会因为我来我走有什么改变。所以这个时候也解脱了他自己,可能坐牢、可能亡国,所有的这些记忆,而变成突然有一种豁达,他也可以跟山水在一起。所以这个时候,他才能够去画到最本质的东西,去看宇宙跟自然。那有点像陶渊明,在一个乱世当中,最后去创作了一个伟大的小说《桃花源》,他说那个地方的人不知道有汉,不知道有魏,不知道有晋,因为他们已经解脱了朝代了。那黄公望希望元朝原来受异族统治的痛苦,这个时候能够解脱掉,还原到山水里,你就不属于朝代兴亡,你只是回来做自己,做一个简单自己。

  我想富春山居不从这样的角度去看,太可惜了,因为我相信它是这个文化累积出来,在元代最高的一个哲学的风范。它不只是一张画,它其实是一个哲学,一个生命态度的东西,使他能够把积压了九十年那个亡国的痛转成另外一个东西。这个时候其实张士诚在打天下,朱元璋也在打天下,元朝已经岌岌可危,而黄公望八十几岁,行于富春江上的时候,也觉得那个朝代兴亡,其实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能不能有“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那是比君臣一梦今古虚名还要重要的东西。

  因此我们再去看1350年黄公望这个作品,可以看到他的早熟,看到这个文化的早熟。
  
  慢慢到第四段要近于结尾的时候,那个远山长慢慢出来了,主要的这些东西慢慢不见。然后有两艘船,“江行”,行于江上,好像偶然在人间的途上也会碰到一个可以打打招呼的知己,可是终究也许各自走各自的路,红楼梦里面说“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我们去看他后来画的,快要进结尾的时候,大概就是用水平的线一直在拉。我把这些局部,桥的局部、船的局部放大给大家看一下。有没有发现,我们看到四个在船上的人,第一个渔夫、第二个渔夫,现在两个渔夫,越来越简单,越来越简,能够拿掉的东西就拿掉,那个我想是在哲学上还原到最本质的探讨。所以东方的绘画不容易理解,是因为它不是视觉上的、当下的刺激,它其实是一个比较反省的哲学性的东西,它跟哲学靠得特别地近,所以从易经、从老庄,去看这件作品,恐怕也许可以得到更多一点的东西。

  这一段也是我极佩服的,就是把毛笔横过来一直拉线,一直拉线,没有画家敢这样画画的,可是所有的沙洲那个东西,沼泽的那种沙洲的感觉全部被画出来。下面我们慢慢就从它的远山带到它结尾,带到结尾好像是余音袅袅,要远山出来,可是有点不甘心。听过交响曲都知道,最后结尾前一定要一个“啪”那样的一个大的那个锣啊什么东西,哐一下子,摆乐器奏,然后才甘心结束。所以等一下我们会看到,这个高峰的出现,就在这个所有的水平线条,拉过去,桥梁的精简,那种暗喻性拉过去,他出现了这一座山,画的下面这边缘,上面这边缘,所以真正的顶天立地,去变成结尾里面的一个高强音,最高的一个强音的感觉。

  有没有看到一个人?这是第七个,这个人在过桥回去,好刚刚讲过我们画画的时候,有一个人从右边往左走,现在是从左往右,画要结束了。所以注意一下它是圆,它是周而复始,所有出发的都要回去,它其实是一个圆,这个跟西方的时间观念也不一样,西方是一个直线,时间是直线,东方一直在讲循环,因为周而复始,因为有圆周它才能够再开始,所以它变成一个时间的倒序的感觉,往回走。

  我不知道我们很容易误解,八十二岁的这个老道士,一生给别人算命,尝尽了所有人算命时候的哀伤喜悦,好像炉火纯青,我们刚刚讲炉火纯青,讲他所有的哀伤喜悦,都没有了,也许是一个误解。我们在这一段里面,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从线条跟点里面看出,这里面有一种强烈的激情的东西,一个激情,就他没有老,他还会愤怒,他也会激动,那么到最后结尾的时候,好想他也要释放一次他内在世界那个,热的那个东西。因此我们其实常常容易误解说,一个平静,就是心如槁木死灰,其实真正的平静可能不是,可能是内在的那一个所有的哀伤喜悦,经历过以后,自己的一个巨大的包容力量出来。所以我们一直觉得这一段在东方的绘画里很少有,因为它的几个点,像跟这种线,用得非常的犀利、非常锐利。

  我还是觉得这个人大概再活一次还是在四十六岁会坐牢的,因为大概出口伤人,也会得罪人,也会讲真话。其实他有刚烈的东西,而那个刚烈刚好跟等一下我们看到真正结尾的那个平缓,它在对话,他让别人知道说,我内在其实有那个热,也因为那个热,我今天可以走到八十二岁领悟,这些东西可以放宽阔,所以他后来在绘画里,特别提出阔远,因为在他之前绘画只有高远平远深远三种画法,他特别提出阔远的这个概念。

  好,我们最后的结尾,希望等一下可以停在这里,“远山、云山、晓山”,苏东坡的“远山长、远山乱、晓山青”,余音袅袅,好像一个声音到最后要结尾。我们听过所有的交响诗的结尾,大概都有一个绕梁的东西,一直拖下去,在高峰过了以后去尽繁华,回来听到的那个尾音的部分,里面有一种很不可思议的纠缠,线跟墨跟留白,三个东西在互动的纠缠,好像在眷恋得不得了,好像要走了,那个舍得与舍不得之间的关系。我们常常会在这里看到,吴问卿最后的舍得跟舍不得,不晓得要怎么办。好棒的一个拖尾,结束在这里,结束在整个的空白中。

  然后这个空白,隔着乾隆皇帝的三希堂跟宜子孙的印,这一段空白,其实也是非常重要,因为下面就是开头我给大家讲的跋,他的跋尾是写在最后这个位置,七百公分的最尾端,所以到现场先去看这个,我们再读一次:

  “至正七年 仆归富春山居 无用师偕往 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 兴之所至 不觉亹亹布置如许 逐旋填剳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 故尔 今特取回行李中 早晚得暇当为著笔 无用过虑 有巧取豪夺者 俾先设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 大痴学人书于云间 夏氏知止堂”

  那我想没有人会比黄公望自己的题跋把他所有的心事讲得更好,我只是朗读一次给大家听,谢谢。

  结语:也就一句话——庶使知其成就之难
#4 楼主 admin | 只看他(她)
2013-04-27 22:04:57 引用
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跋尾》



#5 西边 | 只看他(她)
2013-04-29 05:04:28 引用
“黄公望画的不只是个人,而是千年里漫长的历史”
谢谢admin
1/1
m.368tea.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