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的陶土品种繁多,当地一般把陶土分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大类,白泥它是一种灰白色为主颜色单存的粉砂质铝土质粘土;甲泥是一种以紫色为主的杂色粉砂质粘土(通称页岩),未经风化,又叫石骨,材质硬、脆、精;嫩泥则是一种以土黄色、灰白色为主的杂色粘土,材质软、嫩、细。宜兴陶都所产的各种天然陶土,不论是甲泥或嫩泥,都含有多量的氧化铁。因各种甲泥和嫩泥含铁量多寡不同,泥料经过适当比率调配,再用不同性质的火焰烧可以呈现颜色深浅不一黑、褐、赤、紫、黄、绿等多种颜色、这就是紫砂壶呈现各种瑰丽色泽的原因。
宜兴紫砂陶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绿泥及红泥三种,统称紫砂泥。其中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1公尺左右,稳定性差,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 紫泥是生产各种紫砂陶器最主要的泥料,目前仅产于黄龙山一地;绿泥是紫砂泥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绿泥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为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主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多彩。至于红泥则是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的泥料,矿形琐碎,需经手工挑选。
红泥也称石黄泥、朱泥。因其含铁量多寡不等,烧成之后变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朱泥的泥性甚娇,成型工艺难度亦高。朱泥由生坯至烧成,一般成品良率约仅七成。紫泥取之于紫砂岩,舍有较多的铁质,颇类制瓷原料的特点,因此单种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强度高,干燥收缩率小,为多种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
紫泥、练泥和红泥,由于其固有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和工艺性能,即便单独一种泥料,通过粉碎、练泥,便能单独制成产品;紫泥是生产各种紫砂陶器的最主要的原料。绿泥用作化妆土粉饰在紫泥坯体表面。由于绿泥数量不多,同时大件的绿泥产品不易烧好,因而仅少数产品用绿泥制作。
从矿层开挖出来的紫泥,俗称生泥,泥似块状岩石,经堆放在露天经过风化,待其松散,然后用锤式破碎机初碎,轮碾机粉碎,真空练泥机捏练,便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料。红泥、绿泥的制备与紫泥相同。在50年代初期,宜兴制陶作坊或者紫砂厂还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把晒干捣碎的泥围成一圈。用河水冲洗,人站在里面不停地走动,踩踏,直到泥料软硬适中;今人实难想像前人在练制泥料是如此的辛苦、落后。到60年代后期开始采用机械化、有雷蒙粉碎机,搅拌机、真空练泥机等作业机械。
为了丰富紫砂陶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需要,艺人们透过把几种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属氧化物着色剂,使之产生非同寻常的应用效果。大凡名家对泥料的配制皆各有心法,不相私授,进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成为某些名家的代名词,也突显了名家的艺术风格。如作品烧成后呈现天青、栗色、石榴皮、梨皮、朱砂紫、海棠红、青灰、墨绿、黛黑、冷金黄、全葵黄……等多种颜色,吸引了紫砂藏家的目光。紫砂泥若再掺入粗砂、钢砂、产品烧成后珠粒隐现,产生特殊的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