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山分西佘山、东佘山,位于上海松江、青浦地界,为天目山余脉,系“云间九峰”之一。佘山产茶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代,且一度与江南名茶虎丘、松萝等媲美。不独如此,邻近西佘山的辰山也出茶。
上海佘山,兰茶逸芬
☆佛见笑 文/图
明代,松江人论茶的著述甚丰,如陆树声《茶寮记》、陈继儒《茶董补》和《茶话》、冯时可《茶录》等,可见当时茶事之风行。
《茶话》云:“余乡佘山茶,实与虎丘伯仲。深山名品,合献至尊,惜收置不能五十斤也。”《茶录》载:“松郡佘山,亦有茶,与天池无异,顾采造不如。近有比丘来,以虎丘法制之,味与松萝等。”明末,叶梦珠《阅世编》谓:“惟吾郡佘山所产之茶,所谓本山茶者,向不易得。其味清香,大约与徽茶等,而购之甚难,非贵游及与地主有故交密戚者不可得。即得,亦第可以两计,不可以斤计,殆难与他茶价并低昂也。”
清刘源长《茶史》曰:“佘山茶,产松江佘山,松江府城北;有佘姓者,修道于此,产茶。”乾隆元年《江南通志》称:“兰笋山茶,色淡而味清芬,亦绝品也。”此外,陆廷粲《续茶经》也有佘山茶的零星记载。
今年立夏后的一个周末,笔者踏上了寻踪上海佘山茶之旅。
抵达佘山后,探明茶山位置,在“国家森林公园西佘山园”西大门买了门票,和热心的售票员大姐攀谈,初步了解到佘山茶的一些概况:茶园面积约30亩,茶叶不对外零售,只供给特定的客户和单位,但游客可以在里面品茶。茶价颇高,明前佘山茶需4000元/公斤,且供不应求。有趣的是,当地人念“佘山”为“余山”。佘山茶今称佘山绿茶、佘山龙井或上海龙井。从明年起,佘山茶将启用新注册的茶名——兰茶。
听闻笔者茶行天下,大姐特意取出一小袋佘山茶,并关照沏茶时宜先水后茶(上投法),还说佘山的水泡茶有特效,隔夜而不馊。
欣喜若狂,掏出随身携带的白瓷瓯,将茶叶置于盖上,仔细观察。但见茶色如绿玉,闻之茶气馥郁,形如箬叶,类西湖龙井而略粗犷,是手工炒制茶。以本山水瀹开后,轻揭瓯盖,一缕茗香顿时飘扬起来,果如前人所言,有清郁兰香,但笋香则未感觉到。轻啜一小口,滋味醇厚,有茶劲,且平和淳朴。耐泡,连瀹数巡,汁绵不减,水香亦是可人。心满意足,不忍舍弃茶底,遂沥干余汤,以素纸裹之,藏于茶袋。
又询问本地有无佘姓人家,结果和先前在佘山镇上打听到的一样,没听说过有姓佘的。最后,问了佘山及周边山区有无野茶?回答说有,土语呼之为“老刺刺”;尽管存疑,但还是很高兴。大姐称其是附近天马人,上海第一高峰天马山上也有这种野茶。咨询完相关情况,迎着斜射而来的朝阳,拾级而上,进入西佘山。
茶园分布在西南山坡,部分茶树则栽植于类似梯田的垄上,有东西及南北向两排香樟林穿插其间,树高均有数丈,观胸径约莫有三五十年的树龄,树冠亦很大,遮挡了部分阳光,这对茶树无疑有良好作用。樟林中,还置有几台石桌和若干石凳,以方便茶客品茗。茶园北面是漫山的毛竹林,南面有一处面积颇大的水塘。茶园实行自动喷灌,随处可见喷水龙头,数量达250来个。
放眼四周,有不少茶工在除草,有少量茶树还经过了修剪,树冠光光的。在茶园及附近搜寻良久,均未见野茶。另据了解,这里的茶园恢复于上世纪50年代,茶树是从杭州陆续引种过来的,树种以“龙井43”为主,茶叶年产约500公斤,明前茶则产量稀少,仅20公斤,或许这就是佘山茶“物以稀为贵”并且鲜为人知的原因吧。
茶园中心地带有一排平房,走近一看,工场和办公室都在这儿。最东面是茶叶加工制作的地方,有两位阿婆正在里面用餐。房间内,还有好几口炒茶用的铁锅,无意发现其中一口锅里,有几捧翻炒过的枸骨叶,不禁恍然大悟,询问阿婆这些叶子是否“老刺刺”?她们点点头。原来,售票员大姐所谓的“野茶”就是这俗称“八角刺”的植物,尽管也可作为饮品,且具一定的药效,但这是“非茶之茶”。看来,想在佘山找寻野茶的希望比较渺茫。
翻山越岭,行至山麓东面竹林边,又邂逅一处清静所在,只见一座造型古雅的木屋,匾额上题刻着“山人茶居”四字行书,原来是一间颇具规模的茶馆。入内一看,没发现顾客,只有一位大姐在守店。看到柜子上陈列有不少茶样,笔者来了兴趣。一打听,佘山茶不外售,如果在茶馆内品饮,需要30元/杯,比茶单上名列第二的西湖龙井还要贵10元。无意品试,心想,之前既已结缘过佘山龙井,已不枉此行了。
西佘山不高,山顶海拔仅97.2米,方圆0.6平方公里,山地面积约900亩。它和苏州虎丘山相似,几乎是在水乡平原上突兀而起的。所以,远观却也不乏山的气势。站在佘山之巅眺望,古城松江“九峰三泖”胜景尽在眼底。
按:题图为佘山茶,拙文原载《中华合作时报》(2007年12月4日《茶周刊》),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佘山茶园
佘山茶工场
秀道塔
山人茶庄
佘山茶干茶
佘山茶汤色
佘山茶园
樟林品茗
佘山天文台及天主教堂
西佘山东麓“山人茶庄”
感谢楼主分享。
佘山茶今称佘山绿茶、佘山龙井或上海龙井。从明年起,佘山茶将启用新注册的茶名——兰茶。
长见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