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楼主 zishaty2013 | 只看他(她)
2013-06-04 05:06:52 引用


  从某种角度说,“求真”、“求善”,是收藏、赏玩宜兴紫砂壶的两条最重要的意识。不论在市场上淘宝、捡漏,还是与人交易,所要掌握的无非就这两条。要做到这两条,不能光靠运气,而是要有丰富的知识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而这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在实践中累积经验。


  上海某机关一退休老职工,花了几万元的积蓄买了几大箱紫砂器,全是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顾景舟、徐汉棠、周桂珍的名作,有壶有茶叶罐,做旧做假,都有几分古样。2001年夏天,拿来请求鉴定,打开包裹不用细看就知全是假货。老职工花了冤枉钱。他的收藏带有盲目性,没有在“求其真”上下功夫,而一味照着书上看到的名字名字收购作品。


  台湾著名艺人凌峰对紫砂工艺实物感兴趣,他碰到认为有口味有兴趣的茶壶及杂件就会买,当时并不知晓名人的作品;我们访问台湾到他家去玩,发现他的藏品百分之八十恰恰是名人如王寅春、王石耕等人的东西。凌峰的经验是“求其善”的结果。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浮躁的世相,助长了人们急功近利的心态。很多人给我们来信说,我家有陈鸣远、时大彬的东西,孩子要出国想出手,忍痛割爱同,转让变卖,甚至还可以公成,等等。这种心理,反映了一种“一夜暴富”的欲望。这种想法,虽没有可指责之处,但与收藏宗旨有违。有没有淘宝骤然发财的例子,不能说没有,但可以肯定地说,多年来紫砂名声在外,在利益驱动下,紫砂觅宝者已在城镇乡村的可藏之处轮番收访,几乎搜寻殆遍,时到今日,靠天上掉陷饼的侥幸来作为收藏的出发点是不可取了。


  收藏是因为爱好,是为了陶冶性情。它可以是对器型的着迷,可以是对工艺感兴趣,可以是对装饰的爱好,也可以是对名人的追星,爱屋及乌,统统这些,都要端正心态,靠眼力、财力、时间去实现自己的追求。
     特别是这几年,有一些人把自己的假货赝品编印成精美的画册,倍加称颂,暗示价值,标出具有几个星的升值空间,以此混淆视听,骗取信任,以达到投放市丑的经济目的。也有人造了一批高档假货在大博物馆巡回展出,上电视造舆论,并印制精美宣传品广为散发,放言每把壶的价值在几十万元以上,以为后拍卖作铺垫。如此等等。



  因此,除读书学习外,若有条件,还要多与紫砂圈内的人接触,尽可能地多观摩作品,多看多比较,“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没有对作品的反复比较,没有深入的研究,是无法对作品作出准确的鉴定的。没有见到过顾景舟的茶壶真品,怎么会识别出假的呢?当然,每个收藏者,都希望自己的藏品能保值、增值,但这些都是以自己的藏品是真品、善品为前提的。


  对于从事紫砂收藏的人来说,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其收藏定位也应不同,一句话:要量力而行。财力和其他条件充允许的,可以专以名家作品为收藏对象,非精品、名家之作不收;也可以分门别类地做专题收藏,如专收圆器、方器或筋囊器,专收民国时期的出品,专收陈呜远的,专收顾景舟的,专收陈曼生的,专收当代名家的……这些都要视财力和自己拥有的收藏途径而定。


  对投资紫砂的人来说,眼光也是一条重要的“生财之道”。与年长的紫砂名家相比,年轻的好手,有发展前途的年轻一代,其造型能力和制壶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其价位相对比较低,作品的升值空间往往更大,一旦吃准,便不妨作为投资对象。这中间,自主的判断能力非常重要不可盲目跟风,轻信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等传媒进行自我包装和吹嘘的泡沫形象,以免被导而上当。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紫砂陶缘】官网 http://www.zishaty.com

1/1
m.368tea.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