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人生--耕云先生讲述自序(一)自序
太阳表面有黑子,这黑子会造成人们的隐忧:白璧往往有微瑕,这微瑕会给予人们以遗憾;爱的人生也藏有‘恨’的污点,这‘恨’的污点,正破坏著人生的完美,威胁著人类的生存。因为‘爱’是生机,是创造,‘恨’是死亡,是毁灭。‘爱’象征著光明和温暖,‘恨’便是黑暗和冷酷。所以离开‘恨’,人类就不会有毁灭的危机;离开‘爱’,也找不出人类进化的原因。只有充满了‘爱’的人生,才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
一个缺乏‘爱’的社会,必然是一个颓废、堕落,道德沦亡而趋向于毁灭的社会;证之古今中外史实,也只有炽燃爱心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够表现出洋溢的热情,呈现出蓬勃的朝气,也才能够奋发向上,不屈不挠。
不是黑暗能够压制光明,是乌云遮蔽了太阳以后,黑暗才会露面;不是‘恨’的污点能够掩盖得住博大的‘爱’,而是因为人们松弛了爱心,才会由情感的冷漠,形成了意志的消沉,才使得自己生命的光辉与热力不能显现。
任何一个时代,人类文化活动的现象,与宗教是结合成一体的,没有宗教的情操、没有宗教的感情,就没有人类文化的发生与成长,当宗教文化衰微的时候,也是人类道德消失的时候。当人类在这个地球上消失之前,一种反伦理、反人文、反价值;恶的打倒善的、假的打倒真的、坏的扬弃好的;反进化、反淘汰的逆流就会出现。
宗教文化很重要,如果没有一个真正的宗教,就没有一个统一安定、团结和谐的社会;没有和谐团结的社会,就没有和谐、幸福的家庭。所以,宗教不但可以建立互助共信,而且可以凝固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如今,时代的进步,人类正面临著人性与兽性的战斗。当此时也,徘徊无异毁灭!犹豫等于死亡!悲愤、浩叹没有用;此刻迫切需要的是坚持爱心及自救救人;一方面要战胜自我,一方面要向魔鬼行道者展开鞑伐,因为只有消灭了兽性的疯狂,才能维护人性的尊严,而且也只有勇敢地与魔鬼搏斗的人,才是上天的好儿女!
是一种不能自抑的情感,迫使我写下了这篇‘爱的人生’。没有成熟的果子,虽然不会香甜,但那雄伟的金字塔,是靠著千万人的血汗,才能够建造成功的。因此我以自己的虔诚,来叩响人们共同的心声,也只希望把这良知的一滴,能够汇进‘爱’的洪流里去。这就是我写作的观点和动机。
爱的人生
壹、生之奥秘
这是个呈现安祥、生生不息的爱的宇宙。从生生不息,繁衍滋生为森罗万象,而且一直在新新不已。
这是万有存在的现象,无人能否认,更无人能阻止。
然而却一切从空里来,又回归到宇宙实相,这种新新不已的机势,生生不息的‘奥秘’是甚么呢?用科学或神学的千言万语去描述,很麻烦,其实,只是很简单的一个字一一‘爱’。
‘爱’便是‘生’的奥秘。
从生命的出生,到生活、生存的维持、延续无不以‘爱’为起点,为肇始,如果没有了‘爱’,根本就不会有生命,连生命都没有,这世界和宇宙还有什么意义?因此可以说:
‘爱’是一切的根;
‘爱’是宇宙万有之源;
‘爱’是天地之间最伟大创造的‘能’;
‘爱’是森罗万象孕、化、生成之‘母’……。
在这时间无限、空间无际的大宇宙里,因‘爱’而有芸芸众生;因‘爱’而美化了人生、美化了世界、美化了宇宙。而人的品质的提升,性灵的超越,都必须以‘爱’为基点,因为把小爱扩展而为大爱时,一个平凡的人,便会成为贤人、圣人;孔子、孟子、佛陀、基督……皆是把‘爱’提升、扩大为‘仁’(仁者爱人)而能行仁的人。昔贤形容得好: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世间若无佛,众生永沉沦!可见生命中最不可缺少的‘爱’,必须从其爱自己、爱父母、爱妻子、爱儿女、爱家庭,扩展延伸而为爱邻里、爱乡亲、爱同胞、爱众生、……把爱心变得无限大时,就会到达生命的圆满满一一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爱’可以充实人生,提升性灵、美化世界和宇宙;离开了‘爱’,就不会有科学的‘真’、哲学的‘善’和艺术的‘美’。在这‘爱的世界’‘爱的宇宙’‘爱的人生’中,只有‘爱’最真实、最普遍、最永恒,放眼看那无际的星海,深邃、和谐;向阳、迎露的草木;舐犊、反哺的深情;鸟语、花香的春意……到处都展示著「爱’的生机,显示出了生命的奥秘,充满著和谐、活泼的生机。
这种自然的真,无私无我的行仁,任何人只要志在圣贤,都可以成为圣贤的。只要革除小我的私心,舍去多余的妄想,与先圣、先贤有何差异?
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的亦是普遍的。生命是宇宙的主宰,宇宙是生命活动的领域;而生命之体,是‘心’与‘物’的融合,融合了的生命,是一个个不可分割的实体。事实上,也只有心与物融合为一的生命实体,才能显现出生命的活力,才能有向前、向上无限的发展和创造,如果离开了‘爱’的初因,生命在那里?没有了生命,什么叫心?什么是物质?
而今的科学,早已证知到金刚经说的‘相即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把物质分析到最后,只有创造的‘能’,并没有任何物质的存在。这说明了心物一元的生命,是不可思议的,任何偏向唯心,或唯物的思想和论调,都导离了‘爱’的航向,而陷人心于偏执、荒谬、沉淤甚至毁灭!
所以,只有‘爱’才最完美、最真实;有了‘爱’才会生生不息、欣欣向荣;如果没有‘爱’,便不会有‘生’,唯有‘爱’及‘生’,才能够显现入眼尽是爱的天地、爱的美好、爱的人生。
因此‘爱’是生命的初因、势能、肇始和绵延不断的奥秘。
爱的人生--耕云先生讲述(二)爱的茁壮贰、爱的茁壮
一、人类藉爱心赢得了物种进化时期的胜利
地质学家说:地球是由气体、液体凝聚成为固体。
生物学家说:人类的袓先是猿猴。
人类从有历史记载,才不过是近几千年的事。人类从猿猴进化成为人,是经过物种进化严酷而苛刻的淘汰的。
上古有难以算计的巨大生物,凶猛、残暴,因为缺乏爱的秉赋,而灭绝于地球,唯独人这种动物,由于爱的秉赋得天独厚,从互爱、互助、合群、团结之中成为‘万物之灵’,而今虽已成为世界的主人,但却不一定能主宰宇宙,因为人类的发展,仍在‘幼年’时期,至于如何努力进展至更灿烂、更光辉的境域,人类舍‘爱’的天性、爱心的扩大及升华爱心之外别无他途。
二、爱的茁长显示了人性的提升与人类的进化
人类借著得天独厚的‘爱’的秉赋而成为‘万物之灵’,很显然地人类进化的动力就是‘爱’,人类的聪明、智慧、意识潜能随著爱心的茁长而增上,人类的演变与进步,就是爱的发挥及创造。因此,人类以‘爱’为基点、为肇始的发展,就是人类进化的过程。
人类的进化,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母爱的天性是人类生机延续的根本
人从猿类中脱颖而出,虽然与人猿已有所不同,但在生存的本能上,也只限于觅食、自卫及求偶,尽管这种本能的表现方式远较其他的动物为高,但究竟还未显现出人的特性,唯一显著而且非常强烈的是‘母爱’的天性,如果没有这‘母爱’的天性,人类的延续早就成了不可能。
由于‘母爱’的天性,定型了小群体的生活方式,既然有小群体的方式,生活用具从石器、木器,开始营巢、衣皮、‘积鸟兽之肉,聚草木之实’,显然这时的人类因‘母爱’的天性,其生活与生存种种,已与猿类的动物大不相同了。
(二)、骨肉之‘爱’造成了家庭
人类由‘母爱’的发挥及发展,有了群体的凝聚力,从不蔽风雨、难防袭击的‘巢栖’进入到较为安适的‘穴居’,由‘茹毛饮血’进步到‘钻木取火’的熟食,用火来防御野兽和改进饮食,健康及安全也有了进步。由于骨肉的爱形成了家庭组织,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从此有了初步伦理的自觉。宗教的萌芽,始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因而有了祭祀。杂居‘族内辈婚’的大家庭雏型,便是这个时期的特点。
(三)、血统之‘爱’出现了氏族
随著「爱’的扩展,血族不断的绵延,形成了血统的氏族,孕育出了‘图腾’的社会。氏族的扩大与分枝,人的智慧和能力也与日俱增,由‘族内辈婚’发展为‘族外辈婚’。祭祀有了简单的音乐。记事有了文字的出现。
随著「爱’心的滋长,大大改进及充实了生活的方式及内容。
人类经过婚姻戚谊的血统交融,由于生存和发展的自然需要,‘图腾’的社会便成功的扩大成为‘图腾联合’的社会;才能、智慧高的人,领导大家互助合作,使人类从‘鱼猎’进步到‘游牧’;由‘族外辈婚’进步为‘族外偶婚’,人,开始了夫妇的人伦关系。母系中心的社会,也转变为以父为中心。随著族群的义务自觉,也开始形成了君(族长或领导者)、臣(子民、属下)、父子、兄弟、朋友的伦理关系。
人类由于天性挚情的‘爱’,不禁已把热情散发为歌、舞,而且在居室、衣服、医药、文字……等的创制上,也开始放出灿烂的光彩。
(四)、爱的茁长以大同社会为目的
人类‘爱’的茁长,是以到达‘大同社会’的目标为取向。
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世界、世界大同,的确是人们心灵净化、升华到一个非常美好的生活及生存的环境,这不只是理想,更不是做不到、达不到的‘乌托邦’。
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中国绥远河套地方,就曾经出现过非常接近大同的社会。
绥远河套,有江南风光之美称,是黄河流域最富庶的地方,所谓‘黄河百害,唯利一套’,即是指此。
有位叫尹河之的老先生,他曾经在那里做过一任县长,有缘而且有幸的曾听他老‘话说当年’:
‘河套真是个好地方,家家富有,而且好客,外乡客来,不论住那一家,主人都非常欢迎,住多久都没有关系。如果要走,主人会送你许多礼物。像这样的地方,合乎‘地方自治’的标准了,于是县以下的乡镇长,乡镇以下的村里长,开始办理选举了。
我曾亲眼目睹一个乡的乡长选举经过(尹老人说):
首先是公布告知:请大家报名,参加竞选!结果是没有一个人愿出来竞选的。不得已,集合乡民用举手表决—推选出两位德高望重的做候选人。
候选人按规定得先发表参选的政见,以及如何击败对方,请大家投票支持……等等。但,不是像我们所见所闻的国内、国外的这种选情。
甲候选人上台发表意见时,他说:乙某人的学问好,德望高,曾做过许多好事:第一件好事……
把对方的善、美事迹述说完了,最后一句:拜托乡亲们都把票投给乙!
轮到乙候选人上台说话了,他说甲候选人如何的好,把对方的好处说完之后,最后他说:请乡亲们把选票都投给甲!
‘选贤与能’嘛!岂是今日的‘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所能比拟?‘富’而不好‘礼’(理),现今人心的污染,需要大大的洗涤、净化与提升!‘心净土净’,理想决定目标,认识指导行为,只要把‘爱’心提升再提升,扩大再扩大,三世诸佛都能做到的事,同样有佛性的人,谁说不能?
爱的人生--耕云先生讲述(三)、人生之路
(一)、爱心的强弱决定人格的高低
‘大学’开头一句‘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觉知、明了的意思。‘明德’是每个人的‘本觉(本具)之性’,如‘中庸’开头一句‘天命之谓性’,‘天’即自然、天然,意即:我人的本心、本性是原本的,是不假外求的,也非修然后才有的,他是天地未生以前就有的。威音王佛(佛经记载最早、最初的一尊佛)尚未出生,‘明德’之‘性’原本的自我,就早已存在,无始、无终,称之谓光明和永恒。
谈‘爱心’,为什么一开始这么讲呢?因为我们每个人原有、本具之‘性’,就是‘爱’的别名,它至大、至刚,也至精、至柔,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时不在,须臾不离;离不开,也甩不掉的,因为它就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生命本体,再夸大点的讲(但也是实在话):天地由它而生、宇宙因它而有,古圣先贤诸佛、上帝……皆从它那里生出来,为‘万有之母’,是‘天地之根’。
这么讲,叫我们一向以‘表层意识’为主,以四大色身血肉之躯为自我的人很难接受,总认为自己很渺小;渺沧海之一粟而妄自菲薄,不敢有大胆的作为,像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天祥的一股正气,视死‘甘如饴,求之不可得’。庄子则说:‘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有历史记载的这些人,可以看出,绝不是‘迷头认影’认同虚幻的人,他们向自己原本‘明德’、本具天然之性发掘、探索、开采、使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他们的成就是巍然超群的,他们的智慧之光,是超越了时间、空间而永恒的存在著。
‘爱’心的强弱,如何决定人格的高低?从心(爱)之源头著眼,便是个分界线;凡是成大事、立大业的人,必定是大心、大量且具有大‘爱’的人。善用其心能够超佛越袓的人,他的作为必定与日月同光,永恒不朽,因为他与存在的一切是一体的,是‘不二’的,是无与伦比的。
人世间的这个‘天地’叫‘瞻部洲’,是个圣凡同居的场所。圣、贤、才、智、平、庸、愚、劣的区别,概以其心量的大小而有所差异;大心者,眼光大、心胸大、度量大、抱负大、决心大、勇气大、爱心大、耐心大……因而成就了大人之‘大’,他们把人生充满了‘光彩与美丽’,洋溢著蓬勃焕发的朝气。他们把‘爱’心扩大到极点,就能够‘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同其德’‘与日月同其光’,而成为充满‘爱’的光辉人生。
相反的,可就等而下之了;‘小人’之所以会形成其‘小’,恶人之所以成为‘恶’,也只因为他们的天性被私欲所蔽,灵明之‘光’被遮,无量无限的‘爱’心被埋没,他们的所做所为、一举一动,完全不能超越自私的‘小’:眼光小(目光如豆)、心胸小(容纳不下比他强的人)、度量小(动不动的就发火、生气)、抱负小(成不了大事)、满脑子的自私、自利,不仅他把自己搞得满身污秽、黯然无光,而且使接近他的人,都会感到一阵寒气,浑身不自在,赶快‘敬而远之’!
孟子说:‘人之与禽兽相去几希?’如果不净化自己,不升华自己的心,不把自己的‘爱’心扩大……那的确与禽兽的差别已无‘几希’。试想:不论圣凡、贤愚,都具有相同的本心,善用则上上升进,不善用则辗转下堕,生为‘万物之灵’的人,总该具有知所取、舍的能力吧!
(二)、爱的秉赋决定了人的品质
俗语说:‘从小看大,三岁到老’,说明人的品质多少是带有先天性的,也即是与生俱来的。
过去有部电影名字叫‘纯纯的爱’,我们不必去想那个故事,只这‘纯纯的爱’四个字,就非常耐人寻味。
‘纯一无杂’,不管是任何事、物若是‘纯一无杂’,一定有其精美独到之处,若是‘白璧微瑕’,再好的东西,有了瑕疵,总会叫人感到遗憾。
爱的秉赋,是有高低、深浅、千差万别的层次的。最高级的‘爱’,可以说那是一种‘纯爱’,又叫‘无偿之爱’;像太阳的光热,是地表上一切万生万物赖以生长、活命的本源,如果没有了太阳,地球岂只沦入黑暗长夜,所有的生命也势必寿终正寝,沦入死寂!所幸,太阳的光热,是无私的,无我的,不求报偿的,其‘爱’是纯一无杂的。
除了太阳以外,地球上也可以看到很多‘纯纯的爱’。
释迦牟尼佛,他原本可以继位做国王,但他舍王位、舍享受、舍生命,最后把心也舍给了众生,他的‘爱’,视众生若子,‘虽复教诏而不信受!’这叫他老人家原本可以入涅槃,但却不住涅槃,不厌生死,为了度生而行其慈悲大爱。
世人为人‘父母’,尤其是身为‘母亲’的人,对其子女的爱,也可以说是‘纯纯的爱’,是不求报偿的‘无偿之爱’。佛经中有一本‘父母恩重难报经’可以读读。在父母的眼睛里,儿女永远是个小孩子。‘百岁老人常忧八十岁的儿子’,只要子女活得健康、活泼、快乐和幸福,做父母的就心满意足了。
做父母的对子女的牵挂、爱心,真是恨不能把子女一个个都系缚到自己的裤腰带上。有父母的人可以细心去观察,去体会;如果自己已是做了父母的人,那你更可验证你对子女的‘爱’,的确是没有任何条件的,是不求报偿的。世人有句俚语:‘癞痢头儿子是自己的好’,在父母心眼中,再丑的儿女也是好的。以前的农村也有一句俗话:‘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些都可以说是纯爱’,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成分。
不只是人,所有有生命的动物,大都有其纯纯的‘母爱’,有些禽鸟走兽,平时非常胆小害怕,但当它有了子女之后,它竟敢向体积大、力气大过它数倍的对手迎战,这若是没有强烈的‘爱’心,是做不到的。
爱的秉赋,是有些先天性的,或说是与生俱来的,试看有些人的聪明才智、智慧发明,在他看来是轻而易举的小事,但在别人穷毕生之精力也学不会,这就像一位已经累积了上千亿的富翁,而一个做小买卖的只赚取一些蝇头小利,要想赶上千亿富翁那么多,不是说不可能,换个方式,出现奇迹,也许做得到,但在一般人来说,就必须按步就班,不可冒进,不能躐等,日积月累,功到渠成。比如修行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劫是无量数,是超天文数字,试想;成佛要那么长的时间,简直是遥遥无期、茫茫无望嘛!但若有人邂逅到明师,得到了方法,别人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成佛,他‘一超直入如来地’,一生就‘大事了毕’的人,有是有,但极为稀有,况‘顿悟’绝非‘顿修’,谁知他过去生生世世已经累积了多少的功力和功德?今人有句话:‘没有白吃的午餐。’成功一定得靠努力,耕耘才会有收获嘛!
用这么多文字,说明一个人的秉赋,说他是‘天生’,但应该知道,他不是守株待兔或凭空而得来的,他是不断地在修、在累积功德,在去恶扬善……所以,每个人从出生就不同,因为每个人的过去世就像马拉松赛跑似的,起跑点虽然相同,但时间越拉长,每个人的间距也越来越加大……。凡是生来就秉赋敦厚的人,他的天性纯、本质好,‘情’多‘欲’少,从他天性中流露出来的‘爱’心,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好像有用不尽的活力,以他本有的优越条件,再加上外缘配合,很容易使他有所成就。但那可不是绝对的,有些人虽然秉赋很厚,如果他不能够在求精、求一上去下功夫,去陶融净化,而让外缘的物欲逐渐渗杂进来,他的天性,他的灵明之心仍是会被物欲蔽塞的;反之,秉赋薄的人,如果肯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工夫,肯‘去人欲、存天理’,他的灵明之心,会‘脱颖而出’,会发出‘爱’的光辉。
宇宙与人生同一真理,天理即是天性,天性即是人性,人性纯净之后便是天理。心物合一、理性一如,万物一体,宇宙与人生同源于‘爱’的生机。一个人只要肯努力上进,绝不旁骛、堕落,到达天性纯一的时候,变化气质是绝对可能,成佛作祖绝对可望。
‘爱’是天性,是生命自然的本质,只要顺其自然的发挥,便是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能够天人合一,便是生命的圆满。
(三)、人生的光明大道
人,从一出生,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无论每个人做了些什么,成就了些什么,好的、坏的、善的、恶的……都是从他起心动念发出行为以后所造成的‘业’;过去造的业,影响著他的现在,现在造的业,决定著他的未来。
业的类别很多,在自己的‘档案室’里经久不失、不坏,缘熟者开花结果受报;报应不一定是好、是坏,但在人生的过程之路上,因、缘、果会不期而遇。上智的修行人,他深信因果,所以他逆来顺受,而且不再种不好的因。不明因果的人,于果上又种下了因,甚至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在六祖法宝坛经上,六祖惠能对大众开示说:‘自性变化甚多,愚人不能省察!’大致归类说:‘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牲。’‘一心十法界’佛、菩萨、辟支、罗汉、诸天、人、修罗、畜牲、饿鬼、地狱,他们所不同的并非是外形,而是他们的心态。从这里就可以了然于自己既然生而为人,在人生的大道上,应该如何走?朝那个方向走?光明大道也不一定要做大官,当大亨,只要走得‘正’、走得‘直’,走得‘心安’,便是应当走的‘光明大道!’否则的话,当心因境造业,随业受报,利上加利,辗转下堕,那才是最愚蠢、最划不来的事。
人生的光明大道,其实就是世人皆知的‘光明磊落’做人,如果能‘光明磊落’做人,那就一切OK!‘仰不愧于天,俯无怍于地’,所做所为,人前人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透明的,是无私心的,是廓然而大公的。
如王阳明的‘致良知、存天理、去人欲’,‘此心光明’,所以死了以后,升天做天王去了!
如关云长,义薄云天,赤胆忠心,死了以后,升天做天帝去了!
佛教中有不少佛弟子、用静虑获得了大智慧,以坚苦卓绝的苦行,净化了心灵,得到了对生命的大彻大悟,从槁木死灰中,爆出了悲天悯人‘爱’的火花,因而发下宏誓大愿;誓要将自己解除痛苦烦恼的心得,告知所有陷在愚昧、无知、烦恼中的众生,使他也能断除烦恼的纠缠,开创出一个快乐的理想人生。所以,许多得道的高人,他们对人生真谛证悟以后,他们不住涅槃,不舍众生,发挥大慈大悲的大爱同情心,生生世世,度生不疲、不厌……。
上述的人生光明大道,不要以为陈义过高,‘彼既丈夫我亦尔’;‘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只要有‘见贤思齐’之心,不甘堕落之志,只要肯努力,就有成功的希望!
如王阳明的‘致良知’,‘良知’人人都有,是最好的一颗爱心,只要保有他,发挥他,人生绝对光明又通畅!
如关云长的‘义’,他那么大的‘义气’我们学不来做不到,但‘义’是‘正正当当的行为’;‘义’是应该,‘不义’就是不应该。在日常生活里,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起心动念,‘正正当当’应该有这个认知,而且也应该即知即行,每天在工作中,对人、对事,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通过自己的‘良知’,‘清清楚楚的辨别’,总该有知所取舍吧?
若能‘致良知’而保有‘良知’,于日常生活中行其所当行,不该做的绝对不做,断然不为,这便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修行(修正错误的想念、行为)人了;他不必入山结茅,不必烧香、打坐,不必磕头,不必吃斋……但是诸佛如来可以保证他会得道因为他所走的便是人人应该走的‘光明大道’!
爱的人生--耕云先生讲述(四)生命之光(一)、流芳百世莫遗臭万年
一般人都很重视‘名气’,‘人死留名’便成了不少人追求和向往的目标。‘名者,造物所忌’,这种高调“曲高和寡’之故,所以‘好名’之人仍然比比皆是。
如果‘名实相符’,‘好名’倒也不算是坏事,偏偏有些人并不怎么好,但却名声大噪!更糟的是坏得出了名,成了世人反面教育的样板人物。
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由幼年而少年,由少年到青年,这是一段求学时代的人生,这段人生,虽然无所作为,但却为他自己即将踏入社会而形成了一个个不同的‘容器’,我们把‘容器’比作是个‘空袋子’吧!这样会容易明白。离开学校就要就业;就业、工作就等于往袋子里开始装东西啊!
‘袋子’究竟应该装些什么东西?学生时代虽然对他有著决定性的影响,但是社会这个‘大染缸’对人的诱惑和影响的力量是很大的,这从事实的历来现象,像一幕幕的‘影、戏’在不断的上演著。但不论如何,操控这袋子主权永远都在自己的手里。
古往今来,有太多的人,他的‘袋子’毫无内容,什么东西都没装进去,交了白卷,使人生成了空白,与草木同朽的白活了一辈子。
有些人的‘袋子’装进去的东西太少,便显得他的人生不够充实。
有些人的‘袋子’装进去的是令人敬仰,叫人羡慕的东西,他所到之处散发著芬芳的馨香,散发著爱的光芒,他那些无比珍贵的内容,不仅是他劳苦血汗所累积,而且也为他灿烂光耀的未来,储存了无量、无限大爱的种籽。
也有些人,他们不知珍惜自己的‘袋子’,在不知不觉中,装进去些乱七八糟,甚至很肮脏、很污秽的东西,给人生产生了‘负面’的价值,他们不但活著很‘臭’,臭得人人掩鼻,而且臭得很远!
晋朝时代周处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他与南山猛虎、桥下孽蛟,并为江苏宜兴地方三大害。后来被宜兴县令化装为一个老人,用言语点化了他,他上山射虎、入水斩蛟,他自己也隐瞒姓名,到浙江去埋首读书。在晋朝曾做到御史中丞的官。后来在晋朝边境有个叫齐万年的,啸聚二十万众作乱,有人建议晋帝;可派周处前去平乱,只给他五千人马,也无后援,周处孤军奋战,最后全军覆没。死后晋朝册封他为平西将军。
从周处的故事,可知孟子的‘主性善’,荀子的‘主性恶’是一偏之见,王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才算说对了,因为善恶是心意动了以后的行为,如果心不动,意不萌,何有善恶之事?
周处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人是应该向善的,人人是可以做好事的;善事、好事都是爱心的表现,爱心的发挥;坏事是做不得的,做了你就会造下恶业,做了就会使接近你的人感到厌恶。人人都有‘良知’,都可以‘为善去恶’发挥自己的‘良能’。所以,人应该有个理想,有个目标,有决心、有抱负,确立正大方向之后,就付出精神、毅力、意志,你的成就、成功,也是对社会、对别人爱心的回馈。生活上,人人为我;责任、义务上,自己不是也该为别人著想吗?
(二)、‘爱’是众善的根源
中华文化,以仁爱为本;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皆以仁爱治天下;尧、舜更以禅让无私之大仁、大爱为历代圣主之表率。孔子、孟子则以忠恕、仁义发挥大爱的教育,为万世师表。从孔、孟大爱的教育,发挥成四维—礼、义、廉、耻及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从这个纲目扩展出去,即是万善之本,一切善美的事迹,皆是从四维、八德之中滋生出来,也即是从仁心、爱心之中流露出来。
自古迄今,勿论中外,不论大、小领导,贩夫走卒,或者一家之主(煮),只要以仁心、爱心对上、对下、对任何人、任何事物者,必定会形成一个中心点,‘譬如北辰,众星拱之’,爱心越强烈、越深厚,环卫的周边便越强大,越是众多,越是持久,可见仁爱的亲和力、同化力,是发之于自然,形成于自然,可大可久;亦是自自然然;反过来说,无仁、无义、没有深厚的、广大的爱心,则必定是离心离德,众叛亲离,甚至不旋踵而灭亡。
中华文化之仁爱,表现在往圣、今圣、昔贤、今贤、仁人、志士的言行上不胜枚举。圣哲们言‘天’、言‘道’、言‘人’、言‘政’莫不以‘仁爱’为其根本。
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告诉他:‘仁者爱人。’这是最明白的答复:凡是内有‘仁’心的人,表现于外的则必然是‘爱’心的行动,‘仁’和‘爱’是一体之两面,分不开的。
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仁在自己,不在外、不在他,只要能战胜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仁’心‘爱’心合乎‘礼’(理),天下归‘仁’、四海归‘心’。这是说大,若果非君王领导阶层,只要能‘克己复礼’,必定会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一‘德不孤,必有邻’。大学上更警惕世人:‘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财,不一定指金钱,功德财、法财、从‘爱’心中发挥出来的救人、救世的言语,比有限量的金钱财高千万亿倍!这说明了不论是什么‘财’,聚则不祥,散则大吉大利!
你有‘仁’心而没有‘爱’的行动,那就等于什么也没有。颜渊是何等聪慧的人,他不须要像我们这样解释这么多,他一闻夫子‘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语,便马上问:‘请问其目?’做的方法是什么?夫子告诉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如果是个大修行人,要再加一句〝非礼勿想〞)礼者理也,做人、做事能合乎礼必不会悖理。‘礼是规规矩矩的态度’,知理而又守礼的人,一举一动皆有分寸。‘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推己及人,推己及物’,如此则‘四海一家,天下一人’,把‘仁爱’发挥至理想的最高境界,除了发扬中华文化,发挥仁心、爱心之外,简直别无他途可循。
孔子对问‘仁’的弟子,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但万善归‘仁’却都是相同的,由此也可见仁爱是众善的根源。
孔子只举出一个‘仁’字,就道尽了宇宙人生圆满的真理,因此,孔子从来不离开‘仁爱’去谈什么生死。‘仁爱’是至高无上而且是独尊的,所以孔子也从不离开对‘仁’的笃信、力行而去谈论什么鬼神。
此外,对人格的鉴定,也以‘仁’作为衡量的尺度和标准(巧言令色,鲜矣仁!)(端毅木讷,近乎仁)。对于居住的选择也以‘仁’为标准(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由此可见孔子的思想、言行全都是从‘仁’心里流露出来的,‘仁’便是孔圣人的全人格。
至于孟子,言必‘仁义’,轻蔑权势、不重财利,对于‘仁爱’的发扬及宣导,可说是毕生‘鞠躬尽瘁’。且看‘公孙丑’章中的一段: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之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由此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四体—人之双臂、双腿,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四体,那就不是个健全的人了。
说点轻松的,这个故事只是‘如是我闻’,在正史上是看不到的。
据说:明朝时代(不知是那位皇帝时期了)有两兄弟,老大名叫陈仲仁,为翰林大学士,老二名叫陈仲义,为兵部尚书,兄弟二人既然是高文化水平,知书达礼,手足之爱,倒也相处不错。但是二人既做了不小的官儿,童仆妻妾相处在一起,就难免不时口舌之诤,日久天长,竟演变到兄弟由白眼而决裂而分家的地步。
分家,按照里俗,须请舅父来仲裁,二人没有舅父,便想请当朝一位姓余的总督同僚朋友来仲裁。下书内写:敬请莅舍一叙。那位总督大官以为他兄弟俩请其过府喝酒的。到了陈府,原来是请他为陈氏兄弟主持公道、仲裁分家的。心里一不高兴,索来纸笔,写了一篇颇富启发而又教训的短文,写毕,掷笔而去。
陈氏兄弟捧起所书,上写的开头是一首诗:
兄弟本是同胞生,祖宗遗产何须争?
一番相见一番老,能得几时称弟兄?
(接著,是一篇骂人不带脏字的训斥:)
鹁鸽护雏,乌鸦反哺—仁也。
鹿得草而鸣其众,蜂见花而聚其群—义也。
羔羊跪乳,马不欺母—礼也。
蜘蛛罗网而为食,蝼蚁塞穴而避水—智也。
雁(燕)非时而不至,鸡非时而不啼—信也。
禽兽尚有‘五常’,况为人耶?(骂这兄弟俩禽兽不如)
兄弟二人被骂得汗颜,被教训得非常惭愧,不禁抱头而哭!……
以前的人,男子须具‘三纲、五常’之德,否则便不是一个健全的男子汉,今人虽不讲这一套,但能具备仁、义、礼、智、信的五德,仍是个顶呱呱的大好人。
唐朝的大文豪韩愈说:‘博爱之谓仁’,把‘仁者爱人’说得更明白些,‘仁’是一种大爱,而非小爱、私爱,如‘天下为公’,只这四个字不就概括了‘自他不二’‘物我一如’‘万物一体’‘四海一家’‘天下一人’了吗?‘天涯若比邻’,彼此何尝是遥远的呢?
耶稣热爱世人,最凸出的一句话:‘爱心能使人得救’这与韩愈说的‘博爱之谓仁’没有什么两样,所不同的是耶稣是个宗教实行者,而韩愈不过是‘坐而言’罢了。
大觉佛陀释迦牟尼,人称‘世尊’,他说‘诸佛以大悲心为本’,大悲心是悲悯众生沉沦之苦,而用种种方便方法予以救度,所谓‘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这种至情、至性的大爱,把众生推送到老子说的‘谷神不死’的至高境界了。如果不是这样,修行历经恒河沙数劫的佛陀,他若不彻悟‘爱’的真谛,如何而能契证‘无上正等正觉’?
佛陀的慈悲之爱,是最高的,是最究竟的。中华文化之‘仁爱’,就是朝向此一目标的起点及过程,‘仁者爱人’,无论对人、对事都以‘仁爱为本’,当今世界上通行的义务、义勇、义侠、义士……等名称,莫不都是从利他之爱心为出发点。所以古往圣贤、哲人遗留下来的宝贵启示,告诉我们:‘仁’是‘爱’的发扬及扩大,‘爱’是行仁的实践。博爱就是仁,行仁即是爱。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都是‘爱’的表现,也都是从‘仁’而滋生。不但‘仁’与‘爱’名殊体同,一切的道德的德目,也都是名殊体同的。因此,只要发挥人人本有的爱心,把爱心发扬更发扬,扩大更扩大,把‘爱’推展、净化至最高点时,就进入仁者圣洁、崇高的境界,那是个解脱的‘实在界’,而非虚幻的、缘生的、八苦交煎的‘现象界’了。
4.力行仁爱、信义、和平的美德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墨子’,他是一个行侠仗义、崇尚和平、舍己救人的‘仁爱’力行者。
墨子的一生倡行‘兼爱’,到处济弱扶倾,帮助弱小,抵抗强权。他既不要名,也不要利,只要是对人、对大众有益,不论远近、不论狂风骤雨,鞋子磨穿了,脚底磨破了,都在所不惜,抱著救人如救火的仁爱心情,跑去为对方排难解纷。当问题解决之后,便扬长而去!
有一次,强大的楚国,请来一名工程师公输般,打造云梯,准备吞灭弱邻宋国。这消息给正在鲁国讲学的墨子知到了,他为了阻止楚国攻打宋国,一连赶路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楚国,他的鞋子磨穿了,便用布包住脚,到楚国时,脚底都磨破了。
他求见楚王,奉劝楚王打消灭宋的计画,楚王不肯,于是他告诉楚王说:‘我已准备好了帮助宋国守城,你一定要攻,那是徒劳无功的。’。
楚王不信,叫他和公输般当面推演攻防战术。
演习结果,‘攻’的方法已用尽,‘防’的手段还没有用完,搞得公输般穷于应付,下不了台。
楚王对墨子说:‘我还有最后一著,准赢不输,只是不告诉你。’墨子说:‘你无非是想杀了我,以断宋国之助力,我告诉你:我的学生三百人,由滑禽等领导,早就在宋国准备好了,你即使杀了我,依然攻不下宋城!’。
凭著墨子的‘爱’心,终于使楚王取消了攻打宋国的计画。
中国人做人,不仅只是从做人做起,而且是遵循天命之道,也即是上天好生之德,仰观俯察,结合天心,而化育万象,得其大慈、至仁、兼爱之本心,去除人欲偏私别异之谬见,浩然正行,显出博厚高明的圣哲人士,所以中国的大人物,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同其光。
墨子发明兼爱之旨以言‘仁义’,其‘爱’的旨趣和儒是相同的。其‘法仪篇’里说:‘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与儒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墨子思想有些地方比儒更是活灵活现,如‘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天,就是自然,自然是合情合理合法的行为,是非常美好的现象。他又说:‘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从这些话就可看出‘仁者爱人’,耶教说:‘神爱世人’。人与人之间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进而‘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这世界到处充满了‘爱’,那是多么美好呀?反之,如果‘相恶、相贼’,原可成为‘天国’的就会变成了‘地狱’!那岂是生为‘万物之灵’的人们所向往的吗?
美国的巨人林肯,从小就有‘仁爱’心肠,他一生最了不起的成就是‘解放黑人’。那时黑人称为‘黑奴’,同样的一个人,情感理智全同,只是皮肤颜色不同,把他们当作奴隶,当作牛马,而不把他们当人看待,这太不仁道了。所以,林肯从小看在眼里,起念在心底:有朝一日,只要他有力量,一定要把黑人同胞‘解放’。
后来,林肯做了联邦的众议员,于是就开始他‘解放黑奴’的奋斗。当时在‘众人诺诺,一人谔谔’的悬殊对比之下,可以想见他所遭受的打击和挫折,但是他的决心和意志却从未动摇过。
一八六一年三月四日,他宣誓就任美国大总统,四月十二日南北战争就爆发了。一八六二年七月他促请国会通过一项法律:‘允许各处逃过来的黑人参加北军,并使他们的家属享有平等、自由’的权利。
对于解放黑人,林肯原先是采取温和渐进的政策,希望黑人能够逐渐获得自由,而由政府来弥补蓄奴者的损失,但是南方的政府对林肯的这项建议不肯接受。于是,林肯便自己拟定了一篇解放黑人的文告以示决心。
一八六二年九月,北军在安坦慕赢了一次决定性的胜利,于是林肯毅然宣布了他那历史性的文告,四百万的黑奴,在巨人林肯伟大的‘仁爱’心肠同情之下,从一八六三年的元旦起,得到了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当林肯在文告上签字的时候,他说:‘如果我的名字可以写上历史的话,就是由于这一行动,我的全部精神,都已贯注在这件事情之中。’
林肯临死前的当天晚上,他处理了最后一件公文,充满著「仁爱’的‘恻隐之心’。最后一件公文是一件特赦令;他赦免了一个逃兵的死刑。他在签署时说:‘我想这孩子活在这个世上,总比埋在地下对我们要有益一些!’。
林肯虽然死了,但是他那伟大的‘爱’心,将永远活在世人的心里。人类只有‘爱’心的交相晖映,才能‘和平’相处,如果一旦没有了‘爱’心,人们将失去自由和光明。没有‘爱’心的世界,一定是黑暗的,是悲惨的!
讲‘仁爱’,其实也包括了‘信义’及‘和平’于其中。‘仁爱’是目的,‘信义’便是个方法及手段,‘和平’则是目的及手段的实现。
不论是任何人,如果他自己没有‘信’心,对别人不能‘信’任,而别人也无法相‘信’他时,那这个人活著还不如死了的好。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必定是六神无主;心无所主,能成就个什么呢?如果再加上失信于人,别人都不和他往来,他自己能做些什么事?由此可见‘信’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了。
‘信’者不疑,对大前提,大目标决定了之后,把信心贯注进去,便会产生决心和毅力,便会恒常不断的直抵于事情的成功,如果没有‘信’心的贯注,便会‘半途而废’‘功亏一篑’,甚至弄得‘乱七八糟’。
因此,不论是大、小领导,贩夫走卒,‘民无信不立’,如果谁缺乏了‘信’的德行,简直无法立足于天地之间、人群之中,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些,失去‘信’这个内涵的人,是活不下去的。
‘义’字也通‘忠、孝、仁、爱、信’的实质和内容,也是‘爱’心的发挥及发扬。义者宜也,宜是应当、应该的意思;不义便是不应该、不应当。如果人人都能辨别清楚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该做的事虽赴汤蹈火、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反之,不该做的事,绝对不做,断然不为;像汉末的关羽,‘财帛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能够移其志’,‘青灯观青史,提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赤心秉赤面,骑赤兔追风,驰驱时不忘赤帝’,这种大义凛然的人,怎么会不成功为人世间的‘超人’呢?
学佛的人都知道,‘一心十法界’—佛、菩萨、辟支、罗汉、诸天、人、修罗、畜牲、地狱、饿鬼。既然人人皆有佛性,生命全同,为什么会造成不同的外形呢?说通了,道明了,也只是一个‘义’字,是‘该做、不该做’的思想、言语和行为造成的;该做的做了,就成佛作菩萨了;不该做的做了,那就辗转下堕去作畜牲、下地狱、当饿鬼去了!
儒家似乎也把人分为‘圣、贤、才、智、平、庸、愚、劣’的等级。同是一个人,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别?‘义’与‘不义’而已!‘人希贤,贤希圣,圣希天’,若是不自知、不自觉,自甘堕落,那人的等级区分,的确像万人‘马拉松’式的赛跑了!
在台北市,有忠孝路、仁爱路、信义路、和平路。其他地方都市也大都有这种名称,真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每天那么多人行走在这些路上,如能稍稍留意一下,名实相符的提醒自己的一言一行,果能知道、说到、做到,那绝对会‘心净土净’。‘社会国家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那就如六祖惠能大师的看法:不必念佛求生极乐了,人间佛土、净土,当下就是。
爱的人生------好帖,学习。
感谢佛心儿。
慢慢看,谢谢佛心儿
耕云先生还有许多演讲都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