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宏一
最近听友人许君说起,有一位前辈,在回忆往事的文章里,提到小时候有一次去买桔子,出门前,母亲教他如何挑选好的桔子,但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母亲最后说的一句话:“要留些好的给别人,不要把好的全挑光了。”那位前辈感叹地说,他母亲虽然不识字,但这句话,便够他受用一辈子。
这句话,也使我怅惘了很久,使我想起童年的一些往事。我的母亲仿佛也说过类似的话。她常教我要谦让,要为别人着想。譬如说,搭公共汽车要让位给老弱妇孺,走路要让别人先过,吃东西不能尽挑自己喜欢吃的,“要留些好的给别人”……那时候年纪小,觉得妈妈所教的,都是天经地义,自然信守不渝,也不曾怀疑。例如在车上遇见老弱妇孺,一定让位,虽然自己年纪也不大。记忆里,那时候同学的母亲,大都好像是如此教导子女的。犹记小学时,一位调皮掏蛋的同学,被老师责骂了,跑回家去,反而被他父母揍了一顿,再领着他回学校向老师赔罪。记得他母亲当时还羞愧地站在一旁,陪着他掉眼泪呢!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中国台湾南部乡下,我的中小学生活,是这样过的。
可是,到了上世纪60年代,我到台北读大学以后,这种风气就渐渐变了。开始听说,有父母告诉孩子说,你们老师这个地方那个地方讲错了。因为为人父母的,很多人学历比老师高,自己认为学识比老师强得多。
也开始听说,有父母因为孩子在学校里被老师责骂,就到学校向老师兴师问罪。更听说有人这样告诉子女,不必让位给谁,别人一张票,你也一张票,为什么要让?诸如此类的事情听多了,感觉逐渐麻木了,觉得社会风气逐渐在变,却没有注意到,在不知不觉间,竟然自己也跟着变了。很多人觉得不能老是让自己吃亏,于是开始争位子,争权利,争享受,有福先享,有事先推。用买桔子做比喻,大家都抢着要好的,而且抢着把好的挑光,凭什么留下好的给别人享受?真的,风气变了,很多人一方面感叹人心不古,一方面却自己在推动这种风气。
上世纪70年代以后,我在中国台湾、香港等地教书、访问,私下也常常听到有人在感叹:人心不古,一代不如一代。然而,据我的观察,事实上也大致如此:父母师长教给儿女子弟的,已经不是谦让,而是争取;已经不是为人着想,而是为自己争取机会。就这方面来说,各地方都是难兄难弟。原来世界早已到了大同的境地了。
这几年在香港教书,对此现象,前后感受又有不同。以前大家搭车购物,当然不会让位,但一切依序排队,没有话说;现在则同样不让位,却渐渐有“临时插花”的现象。最令人担心的是:这个社会本来很有秩序,一切讲求按部就班,就像买桔子,虽然很多人所受的教育是:只要你按规定排在前面,你就有权利挑好的,而且把好的挑光,但现在则渐渐有点转变的迹象了。为了争取挑拣的机会,似乎有点儿争先恐后的浮动。
以前不识字的母亲,懂得教孩子去买桔子的时候,不要把好的挑光,总要留些好的给别人,现在为人父母师长的,不但识字,而且都很会说道理,但不知道为什么吝啬于讲这样的一句话。
沙发先, 再慢慢看!
沙发先, 再慢慢看!
百合早上好!
我觉得这是当今东西方文化冲突的体现。中国人讲究礼让,而且认为礼让是维持整体社会和谐所必须的,只有社会整体和谐了,这个社会才能共同发展。而西方人更多地讲个人权利,只要不违法,就要最大限度地争取利益,如果每一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竞争,整个社会也就越来越好。这两种文化哪个更好些,我不能判断。但在现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里,西方文化可能会越来越占上风。吴教授来自台湾,中国文化传统在他身上的影响很深,他一定是深有感触。能否在争取自身权利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到他人的利益, 把东西方文化中好的东西融合起来, 值得深思。谢谢百合分享!
兄台高见
近期热播的《士兵突击》里许三多的“顿感力”,一定程度上呼唤社会道德回归。
我觉得这是当今东西方文化冲突的体现。中国人讲究礼让,而且认为礼让是维持整体社会和谐所必须的,只有社会整体和谐了,这个社会才能共同发展。而西方人更多地讲个人权利,只要不违法,就要最大限度地争取利益,如果每一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竞争,整个社会也就越来越好。这两种文化哪个更好些,我不能判断。但在现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里,西方文化可能会越来越占上风。吴教授来自台湾,中国文化传统在他身上的影响很深,他一定是深有感触。能否在争取自身权利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到他人的利益, 把东西方文化中好的东西融合起来, 值得深思。谢谢百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