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对比
不产一片茶叶的英国:立顿红茶年销售额突破30亿美元 全球茶叶产量最大的中国:最大茶企年销售额仅10亿元人民币 新年罕见的暴雪,使龙井新茶的上市时间较往年至少推迟了10天。2月29日,当记者赶到龙井茶主要产地西湖景区龙井村、梅家坞村等处时,并未看到往年同期问茶者络绎不绝的景象。看到村口的生人,正在井旁洗衣的村妇也不失时机地兜售家中存放的去年陈茶。 就在中国著名茶产地仍然坚持这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经营模式的同时,在不产一片茶叶的英国,立顿红茶的年销售额已突破3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我国农业产值的70%。中国茶业流通协会最新举办的2007年全国茶业百强企业评比中,我国最大一家茶企的年销售额才10亿元人民币。
现状调查
“前后几个老板都亏钱了”
“每个村都有自己的西湖龙井品牌,有的农户一年收益可达几十万元。前后来过几个茶老板,希望做成规模化生产,最后都是亏了钱走的。” 杭州市西湖乡双峰村委会有关负责人日前向记者表示,他们对这种粗放型的茶叶生产流通模式深感焦虑。由于生产、加工等环节的标准不一,及各自家庭对茶叶培植的重视程度不同,即便是同村,不同农户家中茶叶的卖相、口感也会出现很大差别。各家各户也都有自己的销售渠道,“路子”广的茶农总是能早早卖掉,而另有很多茶农更愿意在家中等待采购者。 不同茶农之间收益差异,导致整合龙井茶品牌的愿望迟迟不能完成。双峰村此前运作过一个“春龙”的茶品牌,还到工商部门注册了商标,但该品牌推了不长时间便告夭折。
茶企六七万 品牌不足千个
双峰村村委会负责人表示,没有一个强势的品牌支撑,受损失的还是茶农和西湖龙井。市场上同样叫“西湖龙井”,产地来自周边地区甚至福建、云南的茶叶,其卖相往往要比正宗龙井茶好看得多,但这些冒牌龙井茶根本不耐泡,第一道水后便香味俱失。正宗的西湖龙井卖不出去,购茶者渐渐对“西湖龙井”失去了信任。 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提起西湖龙井、武夷岩茶、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等名茶品种,连外国人都熟悉。但具体到名茶叶的品牌时,却难得有叫得响的牌子。多年来,我国的茶叶市场被形象地比喻为“有姓无名”,有姓,是指有品种,如龙井、毛尖等;无名,是指茶叶没有自己的品牌。 在最近举行的中国茶业营销论坛上,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指出,中国有六万七千多家茶叶企业,多数小而散,但在国内外却缺乏知名度高的品牌。要推进茶叶的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经营,需要培育核心龙头企业、创新营销模式来开创品牌时代,提高国际竞争力。根据相关统计,在我国目前六七万家茶厂中,注册品牌的仅有近千家。
出口一放就乱,一管就死
此前,“天坛”是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创立的一个出口绿茶的品牌。在过去,它是上等绿茶的代名词,备受外商青睐。但随着2006年我国彻底取消茶叶配额管理,全面放开茶叶出口经营权,成千上万的外贸公司加入到茶叶出口战团中,很多外贸公司为争市场份额大打价格战,导致该品牌出口份额及出口绝对数均一落千丈。 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茶叶出口历史有着典型的“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国内产品外贸标签。全球70%至80%的绿茶都出自我国,绿茶完全可称为资源垄断产品,中国完全有资本向消费国叫板。然而茶叶与其他多数农产品一样,属于原料型初级产品,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当茶叶变成一般消费品,在完全竞争市场,其价格只能走向平均水平。 此外,近年来欧盟等海外市场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国茶叶出口大国的地位正受到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的冲击。专业人士称,由于国内茶叶生产标准的不统一,部分出口茶叶的品质不尽如人意。目前,印度和斯里兰卡等产茶大国正采取农庄制,日本则让几户农民成立合作社制。将分散经营集中,是提升茶品质的根本途径。
思索...
做大做强,规模化,品牌化是国内茶业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