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东到大海,西涉流沙。南及北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莫不臣服。秦德昭昭,秦威烈烈。恩德所至,泽及牛马。
---琅琊石刻 (秦相李斯题)
秦国自商殃变法之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奖励耕战“赏不遗匹夫,刑不避大夫,使天下之利系处于一孔”的基本国策。秦内修明政理以储军国之资,外开疆辟壤与列国争衡。秦国统治者运用严酷无情的法家思想以赏罚为二柄,彻底的动员了倾国之力,投入到战国时代规模宏大而惨烈的兼并战争中。自秦孝公起至秦统一天下的一百五十余年的时间里,被称为“虎狼之师”秦军与东方列国大小百余战,共计歼灭六国军队一百五十余万。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大战场上,冷血的秦人踏着六国之人的尸骨与鲜血走上了统一之路。
前237年秦王赢政亲政的这一年,被强秦连续折腾了一百余年的东方六国以无还手之力,各国弱势以成,天下合纵无望,而强秦独步天下随时便有泰山压顶之势。六
三经济层面 战国末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各国在几百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已出现了南北交融、相互依存的趋势,这种文化经济上的一体化,为秦国统一天下创造了有利的社会基础。大乱之后必有大治,但秦王朝建立后,不顾广大的民众需要休养生息的根本意愿,穷兵黩武、滥用民力,罔顾民生,野蛮开发。修灵渠、治驰道、筑长城、造皇陵、建宫殿、征夫戍边、一系列劳役把老百姓压得喘不过气来,当时全国不过两千万人口,而从事劳役的青壮年男子多达五六百万之众,甚至于妇女都被摊派各种徭役,而大规模的工程与开疆拓土造成了大量的壮丁死亡,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处处是累累白骨。以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帻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民众“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四战略战役层面 1、众所周知,秦王朝是对内高度镇压的政权。秦始皇在世之时为防止民众造反,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患于未然,除奸于未萌”的政治举措,尽收天下兵器,迁六国豪族于咸阳。秦始皇认为经过这番周密的防范,老百姓以被弱化,势分形散,自命难保,且手无寸铁对秦王朝已经构不成威胁了。
秦统治集团恐于“亡秦者,胡也。”的政治谶语,错误的判断形势,认为威胁秦朝安全的隐患在外不在内。为此,秦王朝组织了庞大的军力,对北方的匈奴与南方的百越,发动了强大的攻势。之后,秦始皇令长子扶苏与大将蒙恬共同备边,将全国最精锐的军队编为两大重兵集团,分布与长城一线与南岭之地,而广大的日渐不稳的中原腹地却防备空虚,兵力上捉襟见肘。可见,秦最高统治者一方面对内疯狂镇压,一方面又轻视民众的力量,从而对国内危机视而不见,在军事部署上造成了外重内轻之势。且南北两大重兵集团,隔绝数千里,中间又无军事重镇可以凭借固守,战略上难以遥相呼应,极易被分割。另外,南岭驻军由于军粮供应时断时续,有时不得不就地取粮,故士卒多有不满,离心情绪越发浓重。且南部三郡(桂林、象郡、南海)远离秦统治中心,一旦军心有变,山高水远,难以控制。(按:关东叛乱后,秦王朝在南越地区的驻军,阻断道路,拒不奉调。秦朝两大重兵集团少了一个,就象是一只鳌的螃蟹使不上劲。)从此可见,军事上外重内轻之势、广大腹地兵力空虚,应是秦王朝在战略上极大的失误,以至于陈胜吴广率九百戍卒斩木为兵,揭竿而起,攻城夺地如入无人之地。各地民众刑杀秦吏,以响应陈胜吴广,内地的郡守县尉手中没有多少机动兵力,对地方上豪俊起事不能实施有效地镇压,自己反倒成了待宰的羔羊。秦王朝对内镇压不利,外强中干一旦暴露于天下,就会造成星火燎原之势,老百姓“人人与秦为怨,家家与秦为仇。”墙倒众人推,痛打落水狗,不到半年的时间,关东地区全面叛乱,形势以非秦王朝所能控制了得了。
2、陈胜吴广起义之初,秦统治集团内部倾轧,宦官赵高封锁消息,秦二世不相信这些愚民氓隶之徒,居然敢犯上作乱。秦最高统治者以劝谏为诽谤,掩耳盗铃、自欺欺人,错过了镇压起义的最佳时机,以至于周文的农民军攻至咸阳近郊的戏,秦廷上下惊慌失措,这时调长城一线的秦军主力回援,时间上也来不及了。要不是章邯献策,将骊山刑徒编发为军,以应燃眉之急,秦王朝恐怕提前三年寿终正寝。
法家害人啊 呵呵!
儒家败国啊 嘿嘿!
汲取历史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