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当生命陷落时》、《转逆境为喜悦》、《与无常共处》之后,佩玛·丘卓再度以珍珠般的晶莹语句,带给你清新的勇气,及超越一切困境的智慧。
一九八九年春天,佩玛.丘卓带领一群人进行长达一个月的闭关。甘波修道院位于小岛一座悬崖上,俯瞰湛蓝的海湾,举目尽是荒芜的美景、嬉戏的动物及狂野多变的气候。人们在禅堂里打坐,感官中充盈了天空和大海的浩瀚,周遭的静谧,交织着波涛、风吼、鸟儿和动物的声籁。每天清晨,佩玛会进行一些谈话;与世隔绝、大自然、静坐与守戒,组合成一种“无可逃脱”的情境。既然没地方可躲,大家也就更容易敞开心胸,来聆听这些坦直的教诲。
《不逃避的智慧》就是这些谈话的精华内容,文字简单易懂,目的是帮助人们减轻痛苦,学会面对自己,学会如何爱自己以及周遭的世界。佩玛一再强调,修行并非要变成完美的人,而是要学会与自己相处,不再逃避生活中的挫折与挑战。她说了一个故事作为譬喻。
有一群人相约去登山。他们发现山非常陡,当抵达某个高度时,有人往山下一瞧,几乎吓呆了;他们克服不了自己的恐惧,只好决定不再往上攀登。其它的人有说有笑继续上路。然而山势越来越陡,于是又有几个人被吓得动弹不得。这座山的每一路段都有人过不了自己的关,而无法走下去,但那些坚持爬到山顶的人,却看见了最壮丽的美景。
在生命旅途中,我们会一次又一次面对各种不同的关卡。在充满压力的时刻,我们必须扪心自问:“我为什么会害怕?我不想面对的是什么?我为何无法再走下去?”那些爬到生命顶峰的人并不是什么英雄,他们只是不畏惧高度而已;而被卡在底层的人也不是失败者,他们只是先停顿下来。不论如何,每个人迟早都要面临自己的关卡,我们需要更多的友爱、勇气及信心,去软化心中的抗拒,并鼓舞自己,继续迎接下一个关卡的挑战。
佩玛.丘卓是很特别的修行者,她的作品《当生命陷落时》经由胡因梦的译介,在台湾引起一股阅读热潮,许多企业家、宗教人士、知识分子…都因她平实、温暖的话语而触动心灵。《不逃避的智慧》则以更生活化的言语,更深刻的洞见,鼓励读者接纳自己的脆弱,探索内心恐惧和逃避的根源,坦然面对生命的难题和考验。
仁慈
选自《不逃避的智慧》(佩玛·丘卓著,胡因梦译)
仁慈可能意味着即使修行多年,我们仍然荒唐而颠倒。过了这么多年我们仍然愤怒。我们还是害羞、善妒或充满着无价值感。因比重点并不在于改变自己。禅修的目的不是要把自己扔掉、变成一个更好的东西,而是要学会跟自己的真相和谐共处。
地球上的人普遍怀着一种误解,总以为逃避痛苦、让自己舒服一点,就是最佳的生活方式。即使在昆虫、动物和鸟儿的身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点。众生都活在相同的模式里。
另外还有一种更友善、更有趣、更富冒险精神的生活之道,那就是开始发展我们的好奇心,而不去在乎我们所追究的对象是甘是苦。若想超越琐碎偏狭的生活方式,不再一味地想让事情顺我们的意,并能真的活出更热情、更充实、更快乐的生活,就必须弄清楚我们到底是谁、世界的真相是什么、我们是怎么运作的、世界是怎么运作的,以及什么是“如如”。若是不计一切地想获得慰藉,那么只要面临一丁点的痛苦,我们就会想逃跑;这样我们将永远无法认清那堵墙或我们所惧怕的事物背后到底是什么。
修行并不是要除去自我,而是要开始对自己感兴趣
人们一开始学静坐或进行任何一种精神修持,通常都以为自己将会有所进展了,然而这只是一种对自己真相的侵犯,就好像在说:“假如我去慢跑,就会变成一个更好的人。”“如果能找到好的房子,我就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有时剧情的内容也可能变成找别人的碴,譬如:“若不是因为我先生,我一定会有完美的婚姻。”“若不是因为我的老板,我的工作一定很有趣。”“如果我的念头没那么多,我的静坐一定会很殊胜。”
然而对自己仁慈并不是要去除什么东西,仁慈可能意味着即使修行多年,我们仍然荒唐而颠倒。过了这么多年我们仍然愤怒。我们还是害羞、善妒或充满着无价值感。因此重点并不在于改变自己。禅修的目的不是要把自己扔掉、变成一个更好的东西,而是要学会跟自己的真相和谐共处。修行的基础就是你、我或我们当下的真相。这便是我们的基础,我们要研究的对象。我们必须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及兴趣来认识它。
“自我”这个词在佛教徒的眼中总是带着贬损的意味,但是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里却有不同的意涵。身为佛教徒的我们可能会说:“我的自我为我带来了许多烦恼。”这么一来我们可能会认为:“我是不是应该去掉这个自我?去掉了它,就没有烦恼了。”但事实刚好相反,修行并不是要除去自我,而是要开始对自己感兴趣,开始去研究和探索自己。
认识自己,才会变得开心
生活之道与修持之道都跟好奇心及追根究底的精神有关,而其基础正是我们自己;我们来到这里就是为了研究自己,并且要在当下进行这件事。人们经常对我说:“我很想跟你面谈,也很想写信给你,和你通电话,不过我想还是等我把自己整理得好一点再来见你吧!”那时我心里想的却是:“如果你像我这副模样的话,可能会等一辈子。”所以就本持着现在的样子来找我吧!禅修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敞开心胸,清醒地面对自己的真相。静坐最主要的发现之一,便是看见自己如何不断在逃避当下的真相,避免如实存在着。但这并不意味应该把这个现象当成一个问题来看待;重点仅在于去认清这整件事。
追根究底的精神或好奇心涉及的是温柔、明确与开放的态度。“温柔”是一种善待自己的态度,“明确”指的是清明无惧地看着眼前的真相,如同科学家毫不畏惧地看着显微镜底端的东西一样。“开放”指的则是敞开心胸、放下一切挂碍。
以仁慈之心对待他人并不是难事
这一个月的禅修活动会带来一种感觉,好像每天结束时都有人放录影带给我们看似的;我们将会看见自己所有的真相。你可能会不时地发出畏惧惊叹声“哇”!你会发现你的行为竟然跟被你批判过的人一样。基本上,与自己做朋友就等于跟那些人做朋友,因为当你拥有了诚实、温柔、善良以及对自己的清明认知时,以仁慈之心对待别人就不再是困难的事了。
因此,仁慈的基础正是我们自己。我们来到这里为的就是认识和研究自己,而静坐和维持某种程度的醒觉,便是主要的修行方式。“追根究底”并不限于静坐;当我们在大厅里走动、上盥洗室、到户外散步、进厨房准备食物或是跟朋友谈天——不论我们做什么,都要试着维持住开放、好奇和敏锐的状态。或许我们最终会体认到传统所描述的那种慈悲观的成果——游戏三昧。
但愿我们在这一个月之中能开始认识自己,同时能变得更开心而不是更忧郁。
知足
选自《不逃避的智慧》(佩玛·丘卓著,胡因梦译)
静坐只是在透过自己来探索人性和各种创造的活动,我们会因此而变成研究愤怒、忌妒和自我抗拒的一流专家,同时也会发展出喜悦、澄明心和洞见。人类所能感觉到的一切,我们都能感受得到。只要能认识自己和自己的真相,我们就会变成有智慧及体恤别人的专家。
其实静坐、到屋外散步、与人谈天、洗澡、上厕所、吃饭等等的日常琐事,已经足以使我们充分觉醒,活得有声有色,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此外,我们所拥有的这付人身,这个正在禅堂打坐的身体,这付在闭关第二天感觉腰酸背痛的色身以及当下这一刻的心念活动,也足以使我们充分觉醒、活得有声有色、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更进一步地来看,我们当下所生起的情绪,不论是正向或是负向,正是我们需要去研究的对象,就像我们突然发现这便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大财富似的,凭着它们即能活出高雅、优质、满足、活力充沛及兴味十足的生活,而且在每一个当下。
让你的知觉更敏锐一些
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到满足,乃是活得圆满、无拘无束及兴致勃勃的那把神奇的黄金之钥。传统所谓的解脱最主要的障碍之一,就是嫌恶别人、感觉自己受到欺骗,以及对自己是谁、身处何种情境、自己的真相是什么,抱持着怨怼的心态。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要跟自己做朋友的原因。基于某种理由,我们总是无法感到彻底满足,而禅修就是一种逐渐放松的过程。我们要学会信任自己的本善,发现我们早已具备的智慧。我们的智慧已经跟我们的精神官能症混成了一团。我们的才华及盎然的生命力已经跟我们的颠倒和困惑混淆了,因此排除所谓的负面人格并不能带来任何益处,因为在过程中我们也会把自己美好的一面排除掉。我们可以活出一种更能清楚觉察自己的真相和作为的生活,而不需要改善、改变或去除我们的真相及作为。关键就在于觉醒,让知觉变得更敏锐,对自己更加好奇及追根究底。
静坐只是在透过自己来探索人性和各种创造的活动,我们会因此而变成研究愤怒、忌妒和自我抗拒的一流专家,同时也会发展出喜悦、澄明心和洞见。人类所能感觉到的一切,我们全都能感受得到。只要能认识自己和自己的真相,我们就会变成有智慧及体恤别人的专家。
质疑的精神就是道途本身
我们目前是在以不同的方式探讨仁慈。仁慈的基础就是对自己以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到满足。解脱之道犹如回复到两三岁的童年,对所有的事物都感觉好奇,对每一件事都充满着质疑。我们心知肚明事情永远无法得到真正的解答,因此,这份质疑的精神乃是源自于对生命的热爱及渴望——不是想解决任何事或想把事情总结成一个四四方方的答案。这份质疑的精神即是道途本身。一旦开始领悟到众生一体,修行便有了成果。我们会发现我们跟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我们和自己做朋友并不是一种自私的行为,也不仅仅是在为自己谋福利。这整个过程就是在发展仁慈之心以及对别人的了解。
发现我们真实的自性
选自《不逃避的智慧》(佩玛·丘卓著,胡因梦译)
我透过实修而领悟到,修行这件事根本与你是好马或坏马无关,却跟发现自己的真实自性,以及如何从自性中产生身口意的活动有关。不论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品质,它就是我们的财富以及我们的美;这也是人们会与我们相应的部分。
佛陀曾经在他的教诲中谈到四种类型的马:最上等的马、上等马、下等马以及最下等的马。根据佛经的描述,最上等的马在鞭子还未碰到它的时候,就已经行动了;只要听到马夫挥鞭的声音以及看到马鞭的影子,它就开始行动了。上等马则是在鞭子打到它的后背时,才开始起跑。下等马则必须等到有痛感时才起跑,而最下等的马即使感到痛彻心腑,也还是站在原地不动。
最糟的马往往是最佳的修行者
铃木俊隆禅师在他的《禅者的初心》这本书里提过这个典故,他说当人们听到这个故事时,通常都会想变成最上等的良驹,但是当我们真正在静坐时,是不是最上等的良驹就不重要了。其实最糟的马往往是最佳的修行者。
我透过实修而领悟到,修行这件事根本与你是好马或坏马无关,却跟发现自己的真实自性,以及如何从自性中产生身口意的活动有关。不论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品质,它就是我们的财富以及我们的美;这也是人们会与我们相应的部分。
有一次我找到机会跟创巴仁波切谈话,我向他表明我无法正确地进行修持。那时我才刚开始练习金刚乘的观想,我发现自己什么东西也观想不出来。我试了又试,但什么也看不到;我觉得自己好像一个骗子,这种方法对我来说太不自然了。我觉得很沮丧,因为其他人似乎都做得很好。仁波切的回答却是:“我一向有点怀疑那些只报喜不报忧的人。如果你认为事情进行得非常顺利,那么你通常都有自大倾向。修行对你来说如果是轻而易举的事,你就会松懈下来,你不会真的下工夫,这么一来你永远也无法发现成为完整的人是什么滋味了。”因此他鼓励我:只要你心中抱持着这些怀疑,你的修行必定有很好的成果,可是一旦开始认为一切都很完美,并且洋洋得意地自以为已经超越了别人,那时就要小心了!
片桐禅师有一回说了一则故事,他说他自己就是那种最糟的马。当初他从日本来美国时不过是个三十不到的年轻和尚。过去在日本当和尚的时候,生活里的一切事物都是那么干净、整洁而又精确。可是到了美国,他的学生全都是一些蓄长发、穿破衣、打赤脚的嬉皮,他实在不怎么喜欢他们。他无论如何都无法忍受这些嬉皮,他们的风格触犯了他所有的原则。他说:“白天一整天我都在谈慈悲,晚上回家之后我却哭了起来,因为我发现自己一点慈悲心也没有。我根本不喜欢我的学生,因此我必须很努力地敞开我的心胸。”铃木禅师提到的正是同样的观点:因为我们发现自己是最糟的马,所以才会更加努力。
对自己要怀着同情之心
甘波修道院里有一位西藏和尚,名叫薛拉天达喇嘛。他教我们弹奏西藏乐器。他给了我们四十九天的时间来学这些乐器;我们以为在这段期间将会学到很多东西。然而每隔两天我们所学到的,只有如何拍击手中的钹以及如何配合着鼓点。我们每一天都要自行演练几遍,然后让薛拉喇嘛听一遍,而他的脸上总是隐约地露出痛苦的表情。接着他会抓住我们的手,教我们如何玩这些乐器,然后我们自己跟着再做一遍,而他的反应仍旧是禁不住地长叹。四十九天里都是这种情况。他从不说我们做得好不好,但态度始终和蔼可亲。最后一天学习终于结束了,我们做了最后一次表演,大家互相举杯庆贺,这时薛拉喇嘛才开口说道;“其实你们从一开始就表现得很好,但是我知道我如果告诉你们这一点的话,你们一定会停止努力。”他的想法是正确的。他鼓励我们的方式是那么和蔼,我们既没有因此而气馁,也没有失去兴趣。他只是让我们感觉他确实知道怎么演奏钹这个乐器;他从很小就开始玩这种乐器了,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下工夫。
我们在自己心地上下功夫也是同样一回事。当妄念生起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苛责自己,也不要认为自己在世上的表现就像最下等的马一样。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情况怀着同情之心,并借着它来激励我们继续成长,发现我们真实的自性。除了发现真实的自性之外,我们还会认清别人的真相,因为所有人在心底深处都认为自己是最糟的马。你也许认为自己是个自大的人或者认为某人很骄傲,但任何一个曾经有过傲慢感的人都很清楚,我们只是在利用骄傲来掩饰自卑,证明自己并不是最糟的马。
状况频出的“不幸”传承
铃木禅师说,在禅修和发现自性的过程里,我们总是会认为自己不断在犯错,但这不该造成我们的沮丧或挫败感,因为这正是我们修行的动机所在。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心情低落时,便有了打坐的动机,但不要抹黑自己,而是要对自己生命里发生的事抱持尊重的态度。不论你发现自己的真相是什么——善良、公正或最恶劣的表现——都要尊重自己,并借其来鼓舞自己。创巴仁波切所承继的藏密噶举派传承,有时也被称为“不幸的传承”,因为其中的那些充满智慧而又倍受尊崇的老师,不时地会出点“差错”。譬如这个传承的创始者帝洛巴简直就是个疯子。他的大弟子是那洛巴。那洛巴的智力过高,以致于花了十二年的时间,不断地被他的老师折磨,甚至被卡车辗过,才真的开始觉醒。他概念化的心智甚至会让他在听到别人的话语之后立刻说出:“是的,没错,不过我确信你说的那句话其实是这个意思。”他的大弟子则是以坏脾气著称的马尔巴,他脾气大到会打人,时常对着别人咆哮,同时还是个酒鬼。他的顽固更是令他声名狼藉,而他的学生密勒日巴竟然是个杀人凶手。创巴仁波切告诉我们说,马尔巴之所以会变成佛弟子,是因为他以为从印度取经回来翻译成藏文,可以赚很多钱。他的学生密勒日巴会变成佛弟子,则是因为他害怕杀人会下地狱。
密勒日巴的弟子是甘波巴(甘波修道院的名字就是源自于他)。对甘波巴而言,每样事情都很简单,所以他很傲慢。在密勒日巴和甘波巴见面的前一天晚上,密勒日巴告诉他的弟子说:“明天会有一个注定成为我大弟子的人来找我。带他来见我的那个人将会得到很大的福报。”于是当甘波巴进城之后,便有个老太太跑出屋外对他说:“喔,密勒日巴已经告诉我们你会进城来,并且注定要成为他的大弟子,我很希望我的女儿能带你去见他。”这时甘波巴心里想着:“我一定是个炙手可热的要人。”于是便得意洋洋地去见密勒日巴,而且心里很笃定自己一定会受到礼遇。没想到密勒日巴居然叫人把他关进笼子里,三个星期不准见人。
至于甘波巴的大弟子,第一世大宝法王,我只知道他是个相貌极丑的人。据说他的样子简直像只猴子。有一则传言说他跟甘波巴的另外三个大弟子曾经被逐出寺庙过,因为他们酗酒、歌舞作乐,并触犯了许多庙里的规矩。
当我们顶礼时,我们要记得这些行为怪异的智者都坐在我们面前。我们可以把他们当成开悟的榜样,但也可以视其为和我们一样有许多官能症的困惑众生。他们从未放弃过自己,也不害怕做自己,所以才发现了自己真正的本质和自性。
不逃避的智慧
好书!谢谢!
修行的基础就是你、我或我们当下的真相。这便是我们的基础,我们要研究的对象。我们必须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及兴趣来认识它。
静坐最主要的发现之一,便是看见自己如何不断在逃避当下的真相,避免如实存在着。但这并不意味应该把这个现象当成一个问题来看待;重点仅在于去认清这整件事。
传统所谓的解脱最主要的障碍之一,就是嫌恶别人、感觉自己受到欺骗,以及对自己是谁、身处何种情境、自己的真相是什么,抱持着怨怼的心态。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要跟自己做朋友的原因。
仁慈的基础就是对自己以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到满足。解脱之道犹如回复到两三岁的童年,对所有的事物都感觉好奇,对每一件事都充满着质疑。我们心知肚明事情永远无法得到真正的解答,因此,这份质疑的精神乃是源自于对生命的热爱及渴望——不是想解决任何事或想把事情总结成一个四四方方的答案。
修行这件事根本与你是好马或坏马无关,却跟发现自己的真实自性,以及如何从自性中产生身口意的活动有关。不论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品质,它就是我们的财富以及我们的美;这也是人们会与我们相应的部分。
当我说“觉醒你的心”的时候,我指的是你终于愿意坦露心中最柔软的那个部分。创巴仁波切经常谈到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都有一个柔软地带,而负面情绪和怨恨之心所以会产生,就是因为我们想遮住这个柔软的部分。这是一种相当正向的逻辑:就因为你的心是柔软而善感的,所以才需要庇护它。因为你的心充满着情感,一种开放的品质,所以你才想要保护它。
当妄念生起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苛责自己,也不要认为自己在世上的表现就像最下等的马一样。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情况怀着同情之心,并借着它来激励我们继续成长,发现我们真实的自性。除了发现真实的自性之外,我们还会认清别人的真相,因为所有人在心底深处都认为自己是最糟的马。
每个人都有菩提心,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胆量让它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