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条法司巡视员(正司级)郭京毅因涉嫌受贿被“双规”,北京思峰律师事务所主任张玉栋与曾在该所担任律师的刘阳也牵涉其中,因为这些人都曾经参与甚至主导过包括2006年的对外资并购发生决定性影响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俗称“10号文”)等多部法律起草,再次成为业内外关注的焦点。作为一名曾经从事经济报道的老记者,我一直对外资并购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威胁十分关注,并且多次呼吁加以重视。如此,终于明白,外资并购之所以在各界的质疑声中逆民众呼声前行,让我们不得不再次审视外资并购过度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威胁,也期望能因此引起更高层的高度重视。
据报道,8月13日,纪检部门通过商务部纪检机构约见郭京毅谈话,并出具相关手续将郭京毅“双规”。在随后的谈话过程中,纪检部门发现郭京毅涉嫌重大犯罪,将其移交北京反贪部门。据了解,郭京毅已被采取强制措施。一位司法界人士透露,郭京毅案并未如之前媒体报道已移送北京市检察机关,而是由中纪委和最高检察院直接负责,目前一切案情皆处于严格保密阶段。
郭京毅在商务部任职22年期间,一直参与以及负责外资法律和投资法律的制定以及修改。一位对郭京毅和张玉栋较为了解的人士回忆,1986年郭京毅和张玉栋从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21岁的郭京毅进入外经贸部条法司外资处,比他略小的张玉栋进入长城律师事务所。而长城律师事务所其实是1985年成立的当时外经贸部下属正局级事业单位,与条法司有广泛合作,因此两人仍然来往密切。1990年代,当郭京毅当上条法司外资处(后演变为投资法律处)负责人时,张玉栋已经是长城律师事务所第三业务部主任。1996年,长城律师事务所改制分离,张玉栋在此基础上,成立思峰律师事务所,出任主任。该案另一位涉案律师刘阳,1995年进入外经贸部条法司投资法律处,直接在郭京毅领导下工作,8年后,从商务部辞职,到张玉栋手下的思峰律师事务所工作,由于只有美国纽约州律师执业资格、而没有参加国内司法考试,他一直以高级顾问的名义为外商企业提供服务。
可以确定的是,郭京毅几乎参与和主管了中国此前20多年来的外资法律法规的起草和修订,而刘阳的公开介绍中更是指出,刘阳参与起草了自1995年以后中国重大的利用外资方面的法律、法规。一位律师透露,近年来按照惯例,有关部门起草法律法规时,会邀请一些律师参加或者提供咨询。张玉栋领导的思峰所曾经参与多部法律起草,包括《关于外商投资的公司审批登记管理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执行意见》和2006年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俗称“10号文”)这样对外资并购发生决定性影响的法律起草。
尤其是“10号文”(《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是中国近年来关于外资并购最重要的法律,于2006年8月8日由商务部、国资委、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证监会和外汇管理局6部委联合公布,2006年9月8日正式实施。当时商务部表示,此法规是在2003年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2003年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后来被认为对“假外资”、红筹上市模式以及热钱进入没有提供有效监管,导致政府一度对外资并购缺乏监管。根据刘阳的公开介绍,他自己正是这部法规的主笔起草者,而从时间推算,郭京毅当时任外经贸部条法司副司长。外资并购审查程序与法规不明朗,为郭京毅之流受贿提供了外部条件。
几年前的南风窗杂志的一篇文章《外资角色再审视:28个主要产业中21个外资控制》中引用了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另据工商总局一份题为《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的调查报告指出,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垄断状况非常突出。跨国公司正在利用其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扩大垄断地位。电脑操作系统、软包装产品、感光材料、子午线轮胎、手机等行业,外资品牌均占有绝对垄断地位。而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外资公司的产品品牌已占据1/3以上的市场份额……
当时的《中华工商时报》的文章《外资“斩首式”并购席卷河南》则刊登了来自河南省商务厅的一组数据:河南2006年上半年引进外资数额为9亿美元,在中部六省居第一位,以股权并购方式引进的外资所占的比重比往年多得多。永煤与巴西淡水河谷的牵手、双汇与高盛的联姻、新飞与丰隆的再次合欢,在看似不动声色的背后,外资完成了各自的布局。而审视这些以股权名义被外资并购的河南企业及品牌,可以发现,它们几乎全是河南的工业名片。在很多外资企业的并购目标中,非行业前三位的品牌,那是根本不予考虑的。
2006年,由于一系列跨国并购案引起关注,维护中国经济安全、防范热钱流入和外资控制关键行业的呼声高涨,商务部制定了“10号文”。在当时,“10号文”的制定出台得到了业界肯定。但是,此前发生的很多跨国并购案已经让很多人担心被外资控制的中国经济安全问题。并且,即使根据“10号文”,可能也有一些外资企业通过特定法律安排进行操作。更让人担心的是,中国的一些外资法律法规在制定中,可能留有法律漏洞,令外资尤其是国外热钱轻松进入,或者变相进入敏感部门,威胁到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部门却没有被追究责任。2006年12月17日,我就高盛成功并购双汇接受经理日报记者采访时就呼吁指出,我们暂不说已经发生的品牌收购案例是否每一个都会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也不细究反对收购的大声疾呼中是否透露出些许过度经济爱国主义的倾向,但人们在2006年所看到的是,一部分显然是可以担当国家利益的重任的龙头品牌、核心品牌很多已经沦陷外资之手,这不可能不引起人们关注和深思。毕竟,对于这种并购的利弊得失,目前绝大部分的言论都不够客观公正,即使一些官员和专家的表态也带有明显的利益倾向,据此而做出的判断可想而知。应该警惕的是,我们一旦做出的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换回损失将是极其艰难的。尤其是面对高盛等这些老谋深算的国际巨头,我们甚至付出数倍的代价也难以作到。因此,我们不应该匆匆对高盛并购双汇等外资并购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的事件作出判断,不管是哪位官员或专家说话,我们都应该冷静面对,而不是被这些言论左右,千万不要做错了再吃后悔药。如今,一切都被我说中了!
试问,当外资通过行贿等手段控制了我国经济政策的参与者甚至制定者,由此制定出来的法律有是怎样的呢?我们的国家利益又是怎样被可耻地出卖的呢?这让人想起来就不寒而栗、忧虑重重!要知道,几乎就在郭京毅因涉嫌受贿被“双规”,消息传出的同时,中国大型果蔬汁生产商汇源果汁3日在香港公布,可口可乐旗下全资附属公司提出以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全部已发行股本。作为全球饮料市场的霸主,果汁饮料市场一直是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努力突破的重视,这次收购完成,可口可乐无疑将控制中国的饮料市场!还有此前不久强生并购大宝、法国赛博(SEB)并购苏泊尔、世界最大的酒业集团之一帝亚吉欧受让全兴集团43%的股份并斥资5亿元间接持有水井坊超过17%股权等等,我们的生活正在被外资全面控制!在国内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时候,中国企业将控制权出让的现象是反常的,我们的某些做法难道不值得反思吗?因此,在强生和大宝3月27日签订了转让协议后,我再次撰文《外资威胁我经济安全当警惕:大宝被强生收购再敲警钟》(http://xinhuashe2007.home.news.cn/blog/a/0101000029400002C31BF593.html)指出,越来越多显然是可以担当国家利益的重任的龙头品牌、核心品牌很多已经沦陷外资之手,这不可能不引起人们关注和深思,这也是大宝被强生收购再次引起我深深忧虑的主要原因。毕竟,任何一个领域的经济一旦被外资控制,外资威胁我经济安全的担心就绝不是杞人忧天。并在文章最后质问:“当我们的经济命脉为外国人控制时,政治上你还能独立吗?”
恰逢《反垄断法》8月1日实施,正处于国家制订外资并购审查细则的关键时期,郭京毅案无疑将成为一个典型案例。因此,我期望,郭京毅因涉嫌受贿被“双规”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和警惕,从而推动我国在外资并购审查方面将建立一套完整的双重审批程序,让新的审查细从根本上切断类似郭京毅行贿案的利益链条,并将审查过程进一步公众化与透明化。
如果郭京毅在法律制定过程中受贿罪行成立,将可能波及中国所有外资并购项目。这也可能成为中国史上第一起在法律制定过程中官员受贿的案件。虽然目前尚不清楚郭京毅案中除了上述三人之外,还有哪些政府部门、法律界人士以及外资企业牵涉其中,但此案已经涉及其他有关外资并购的政府部门和部分律所。因此,我们期待有关部门能顺藤摸瓜,无论牵涉到什么高官、何种部门、哪些企业,都要严查到底!毕竟,对于这种吃里扒外出卖国家利益的蛀虫,我们绝不能姑息养奸!
日化行业的外资并购中,比较常见的方式是利用本土品牌的生产线和营销渠道,为外资的原有品牌打工,至于原有本土品牌的运营可能遭到冷落。1994年初,联合利华取得上海牙膏厂的控股权,并采用品牌租赁的方式经营上海牙膏厂“中华”牙膏和“美加净”牙膏。合资之初,联合利华曾口头承诺自有品牌洁诺和中华两个牙膏品牌的投入是4:6,但后来对洁诺相对投入一度超过90%,而中华牙膏虽没有什么投入,却在销售额上超过了洁诺,且连续四五年持续这种态势。如今,中华牙膏每年为联合利华贡献8亿到9亿的销售额。“美加净”品牌则因经营不善后被上海家化集团以5亿的代价赎回……事实上,从欧莱雅收购羽西、小护士等本土品牌后的运营情况同样可以明白,本土品牌找个“洋靠山”的结果并不一定是最好,甚至可能很悲惨!
杭州娃哈哈集团和达能的风波最近也很引人关注。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全体职工代表的声明称,有关达能强行并购娃哈哈事件,在娃哈哈职工内部引起了很大关注与反响。声明指达能集团“采用非光明正大的手段实施强行并购”,其随后的一系列行为也“不是一家负责任的国际公司的行为”,娃哈哈员工普遍认为达能并没有为合资公司“作出过什么具体贡献”。在声明中,员工们以种种例证表达了对达能的不满。这其中包括:“(我们)没有看到(达能)作为合资方为我们提供过任何核心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支持”,“企业效益好了、员工要求增加工资奖金,却屡屡遭到达能所派董事会成员的反对”等等。声明还指责达能在与娃哈哈10年合资期间,将资本金压得低到不足以建厂房与购设备,“投资15亿元赚走了38亿元的利润”。但是什么原因导致今天的被动局面呢?应该反思的恐怕不止娃哈哈集团!
不仅是企业巨头,还有很多国际投资机构和基金。这几年,跨国金融巨头在中国市场密集穿梭,频繁过招,已经进入中国内地的收购基金,主要有高盛、华平、凯雷、贝恩资本、德州太平洋这几家,这其中美国金融企业高盛的形象似乎出落得格外鲜明。KKR和黑石,已经在香港设了办事处,正随时准备进内地。
在有关外资品牌并购持续广泛的热议中,更全面的数据与更典型的现象被陆续披露出来,来自河南省商务厅的一组数据表明:河南2006年上半年引进外资数额为9亿美元,在中部六省居第一位,以股权并购方式引进的外资所占的比重比往年多得多。永煤与巴西淡水河谷的牵手、双汇与高盛的联姻、新飞与丰隆的再次合欢,在看似不动声色的背后,外资完成了各自的布局。而审视这些以股权名义被外资并购的河南企业及品牌,可以发现,它们几乎全是河南的工业名片。在很多外资企业的并购目标中,非行业前三位的品牌,那是根本不予考虑的。
南风窗杂志的《外资角色再审视:28个主要产业中21个外资控制》中引用了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另据工商总局一份题为《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的调查报告指出,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垄断状况非常突出。跨国公司正在利用其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扩大垄断地位。电脑操作系统、软包装产品、感光材料、子午线轮胎、手机等行业,外资品牌均占有绝对垄断地位。而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外资公司的产品品牌已占据1/3以上的市场份额……
种种迹象表明,强生并购大宝的事情并不会如此轻易画上句号。有关部门的态度无疑将成为左右大宝去向的关键因素之一。据了解,大宝产权属于北京市民政局,这一股权转让需得到北京国资部门审批,以及国家商务部的认可。我们期待北京国资部门和商务部能把好关!
我们暂不说已经发生的品牌收购案例是否每一个都会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也不细究反对收购的大声疾呼中是否透露出些许过度经济爱国主义的倾向,但人们在2006年所看到的是,一部分显然是可以担当国家利益的重任的龙头品牌、核心品牌很多已经沦陷外资之手,这不可能不引起人们关注和深思。毕竟,对于这种并购的利弊得失,目前绝大部分的言论都不够客观公正,即使一些官员和专家的表态也带有明显的利益倾向,据此而做出的判断可想而知。应该警惕的是,我们一旦做出的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换回损失将是极其艰难的。尤其是面对高盛等这些老谋深算的国际巨头,我们甚至付出数倍的代价也难以作到。
因此,我们不应该匆匆对强生收购大宝等外资并购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的事件作出判断,不管是哪位官员或专家说话,我们都应该冷静面对,而不是被这些言论左右,千万不要做错了再吃后悔药!
同时,笔者呼吁呼吁国家尽快出台反对外资恶意并购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尽快启动对于外资明显的恶意并购行为的调查,维护民族品牌的利益。
当我们的经济命脉为外国人控制时,政治上你还能独立吗?警惕啊,国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