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楼主 云萱 | 只看他(她)
2008-09-11 22:09:59 引用

以下引用 wkrcn 的发言:  原材料控制:优良产区鉴别技术,适制性茶种鉴别技术,茶园生态鉴别技术,茶园管理技术,鲜叶采摘技术,鲜叶保鲜技术。

  手工初制工艺:制前发酵抑制技术,锅内发酵抑制技术,杀青后发酵抑制技术,焦片抑制技术。滋味香气类协调控制技术,揉捻控制技术,干燥管理技术。




以下引用 wkrcn 的发言: 呵呵,这个帖子才是罪魁祸首,里面的具体内容却几乎无人拍砖。

拍砖的都新开帖去了,可砖都拍到别处去了。

如同车在路上无人观,若是在路上有两车相撞,却总是很热闹一样。

阿弥陀佛~!


wkrcn兄好!

看了您这个帖,不拍块砖,会显得我很不地道,只好回复一下。

我很敬重您与君莫问君对茶认真研究的态度,如若相逢,一席交谈后,我相信我们会成为好朋友的。您欠下的三碗米线,一定会有机会吃到。

您与君莫问兄两人对普洱茶制程的研究己达到相当不错的境界,只可惜,两个人都没抓到重点。

一片平凡的茶树鲜叶,怎么做得好喝,六大茶类己各具完整的制做流程可供参悟。怎么做,可使茶久存不劣质并可转化得越陈越香,六大茶类传统手工制作的工艺里,先人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可供您参悟。而如何用现代设备,结合传统工艺,做出又卫生,又好喝,又可愈久弥香的好茶,则是每一个有良心的茶人应尽的责任。-----在这一点上,我由衷敬重你们!也衷心希望有心人担起复兴普洱茶的重任,使云南茶惠泽天下。

目前,应用现代设备与所谓标准化生产的云南普洱茶企蛮多----其产品虽然很QS,但其质量却不敢恭维。很多不仅现在不好喝,将来未必可越陈越香。(其实,他们何尝不想做好?)
网上著名的几位大师或云南茶界风云人物名下出品的茶,有缘喝过,也不尽合理。

在六大茶类的制艺工艺中,制程最繁杂、最讲究、最严谨、也最难掌握的是乌龙茶;制程最简约而不简单的则是白茶;而制程最简陋,意境却最深远,后期变数最大的唯有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

若以书画论茶,乌龙茶是用笔墨甚多的山水画;白茶虽一横两点亦令人回味无穷。
然而,晒青毛茶,却深奥,近乎无字天书!初看不懂或不屑一顾,深入了解后才发现其留下更多的空间供人无限想象!-----如借武侠小说的剑术论之,晒青毛茶的制程看似无招,却变幻万千!

六大茶类中,能做得现在既好喝,将来又可越陈越香的茶不少,至少我就喝到很多。有的是近几年做的,有的是十几二三十年前做的。

我虽生为福建人,常年深入茶乡,十年如一日地究习茶叶。但是,当我前几年喝到真正优质的普洱茶时,却依然感动不己!不禁为先人的智慧而折服!------那真正是人类善于应用自然、顺应自然的智慧结晶!于是,为了深入研究茶叶,除了每天淫浸茶中,究习各种茶叶的初制原理与用火外,又反复重读黄帝内经,重温中医理论。

终于理解:普洱茶真是非常难得的,惠泽众生的好茶!了解越深,越珍爱!!

然而,在现代科学眼里,云南老茶园的茶园管理简直太落后了,既不密植、也不矮化修剪,东一棵西一棵地生长着,不仅产量低且采制不便。-----他们却忘了云南大叶乔木种是中国最原始的茶树品种!不仅药茶同源由此而来,只要气候条件具备,大中叶乔木种可以适制红、白、黄、绿、黑、青六大茶类!!

在现代科学眼里,云南晒青毛茶的工艺更是太粗糙太落后了,仅杀青、揉捻、晒干而己。-----却不知:六大茶类的制程,皆可由此演变而出!只要悟透其中的要点,不论红、白、黄、绿、黑、青六大茶类,都可以做到:不仅现在好喝,并且可以长期存放不劣质,并愈久弥香!!

只可惜,七十年代后,渥堆发酵的熟茶却几乎成了云南普洱茶的代名词,几乎没人去研究、挖掘、整理晒青毛茶初制工艺的奥妙。反倒是茶马古道淋雨的传说,与所谓生化、物理、细菌、酶促作用、湿热作用。。。等成为普洱茶后发酵的所谓科学依据。

我并不排斥优质的陈年熟茶-----试问:有几个云南茶农爱喝渥堆的熟茶?

简单打个比方:这正如山区农民(我)很不懂”科学”,一句生化理论也讲不清楚,但却会应用看似很简单的方法,腌制出一缸美味的酸茶。然后,很”科学”的生化物理砖家们见了酸茶,用显示镜、分析仪开始研究,最终从酸茶中找出了微生物、厌氧发酵、酶促作用。。。如此等等的数据来论证:原来是因为酸茶中含某某、某某物质的比例为多少所以很好吃。最后,总结出制作酸菜的科学原理是:"因为某某微生物、发酵菌。。。在厌氧发酵、酶促作用、在某某温度、某某水份、某某含盐量下产生某某作用!"

于是,就产生了一门酸菜科学,开始很科学地制作添加防腐剂的酸菜。
那么,结果会如何呢?
四个字:难吃死掉!

如果有人问农民:腌制酸茶最重要的技术是什么?他们一定很难讲清楚,他们只知道要在什么季节收割芥茶,要在太阳下要晒多久,并晾多久,芥菜软到什么程度后,再加盐搓揉。最后装坛加水、加盖,放在阴凉的屋角里。N天过后,一坛美味酸菜就大功告成了!

腌酸茶的关健技术是到底是什么?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在特定的季节里收割芥茶,然后:晾晒!揉搓!

----酸茶能不能腌得好吃,在加水、加盐入坛前就决定了!!而不是凭入坛后发生的所谓发酵的生化物理数据来分析!!

同理,传统手工制作的馒头能否蒸得好吃,在添水烧火下蒸笼前就决定了!!而不是由所谓产生发酵的生化物理数据来决定。

现在靠发酵粉、泡打粉、增白剂做的馒头,确实很科学很先进很QS,却再也吃不出馒头原本的美味!

这就是人类几千年来顺应自然,不断总结经验得出的宝贵的饮食文化遗产!

同样的,现代科学名词一大堆,对茶却仍然一知半解!仍然解释不清茶的许多为什么!
其实,晒青毛茶制茶原理与腌制酸菜,晾晒罗卜干原理简直大同小异!(看到这里,很多人要骂我神经病了)

-----抛掉您的制前发酵抑制技术,锅内发酵抑制技术,杀青后发酵抑制技术, 滋味香气类协调控制技术吧!


杀青最重要的作用是:消除鲜叶的青味!杀青时产生的所谓科学的生化物理作用,在杀除青味之时也随之完成了!----正如厨师炒青茶要炒断生一样,有经验的茶农杀青根本不需费心考虑什么:制前发酵抑制技术,锅内发酵抑制技术,杀青后发酵抑制技术!

因为:茶叶从树上摘下来之后,其内含物每分钟都在转化!而茶叶能不能做得好喝、做得香、做得甘醇,在下锅杀青前就己决定了一半!

茶叶能不能长期存放不劣质,并愈久弥香-----由干燥前、压饼后,顺应自然法则来决定!

。。。。。。这里省略三千字。。。。。

(因为:茶---很难用文字表述得您一看就明白,尽信文字不如无字。同时,我也不想再论述几千字让您太轻易地以为自己看懂了。)

最后,衷心地、恳切地、真诚地希望您先淘空原来对茶的片面理解,慢慢去体悟。。。

然后,才能深刻地懂得:如何应用现代设备正确地弘扬传统工艺,做出又卫生,又好喝,又可愈久弥香的好茶来。

否则,只会蒸出一锅看似很科学的白馒头。-----那仅是垃圾食品,决不是传统美食!!己经太多人在盲目地生产!

如果可以,请留个电话给我吧。您共欠六碗过桥米线,我去云南时一定要讨回滴。

-----写这么多废话,我容易吗?我!

#2 寂寞春秋 | 只看他(她)
2008-09-12 03:09:23 引用


1/1
m.368tea.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