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是梵语“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是置心一处,思维观修之意。
我们面对着不断变化的世界,生活的压力,前途的未知,总让我们内心深处隐隐的不安。我们焦虑,不知明日又会出现什么。这氛围,让我们每个人都像士兵要上前线那样地,暗暗地,无时不刻的做好肉搏的准备。
我们的心,只不过是风雨中的一片浮萍,任何一点的风吹草动都让我们偏离原点。这也许是我们摆脱不了的宿命。
我们唯一能主动做的,就是很好地去控制内心。静虑,便是一个好办法。禅宗六祖曾说“处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为禅。”
其实,所谓的这样地“参禅”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的高深,它实际上就是一种古老的修行方式,任何人都可运用,只不过被不同的文化赋予了不同的解释而已。
参禅是让你在看清现实和自己后,做出理智的选择。人生有所谓的七大苦:生.老.病.死,怒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这其中除了自然规律中不可改变的外,许多的烦恼都因最后一个“求不得”而生。禅能教会你的,就是该放下时就放下。
禅与现实中规则有很多背离之处,现实社会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英雄法则,禅却说,“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人生大道。其实我们无须去关注外界对你的评说,只要努力去做回真正的自己,才是禅的最终本意。
数学中有则永恒的规律,“等于是暂时的,不等才是永恒。”这世上事,本来就有许多是无法解决的,参禅也解决不了许多的实际问题。但它能告诉你有许多事,退后一步方能圆满。
讲禅人所云“无念,无相,无往”,说的是心离好恶,取舍,憎爱,不否定外在的一切事相,但心不为外在的事物所牵制,并且不停留在任何一个地方产生执着。念起即觉,觉之即忘,活泼无染。这些,讲禅的人本身就不一定能真正做到,而我们只能努力地去会其意,尽力而为罢了。
事实上禅是一种“冥想”,是一种由外而内的过程。是一条渐行渐进的思维之路。早在佛教成立之前,这种方法就已存在和盛行。只不过佛教的先辈们将它的定义具体化了,佛陀立教,把“戒,定,慧”立为基本三学,是每个佛教徒必修的根本法门。实际上,这三个步骤正是一个准备认识人生终极问题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我们未必要去修那参透生死,抛弃自我存在的境界,(那样人生还有何意义?!)但立定自我探索的艰苦志向,洞悉事务背后隐藏的潜在规律,倒是我等凡夫俗子参禅的立意。
从思考存在的问题,到思考存在的本身,是一种内在的升华。也许实际上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样玄虚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静思去扩大我们的心,放远我们的目光。从而明白所有发生的一切,好的,坏的,都只是暂时的,一切都只是过程中的小小涟漪。我们可以学会用一种平等心态去看待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也就公平了。
思考会让我们明白善待自己并非吃好穿好,而是明明白白地活着。当然参禅的方式也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亦是针对现实生活而产生的一种抵抗。
我赞成康熙的原则,人生处世“外用儒家,内用佛老”。对人对事,既要积极负责,也要懂得原谅和忘记。如果只用一面,过刚易折,或是太柔易挫。只有两者兼备者才能越挫越强,百折不挠。
参禅,与宗教无关,只和你自己有关。
先顶,有时间认真看看,谢谢花开见佛!
先顶,有时间认真看看,谢谢花开见佛!
“处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为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