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发帖 | 我要发帖 | 我要回复 | 转到电脑版
看 29484 次 | 回 23
#1 楼主 大茶 | 只看他(她)
2008-10-29 11:10:12 引用

品赏《中华茶艺》


品赏《中华茶艺》
大茶


茶为国饮,伴随着茶文化的蓬勃兴起,“茶艺”已成为当今时尚生活的代名词。有关“艺”字,《尚书•金縢》:“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史记•龟策列传》:“博开艺能之路”。茶通“六艺”,一如刚问世的《中华茶艺》专著所概括:“茶艺”是饮茶的艺术,是一门生活艺术,更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钅历。”西晋左思《娇女》描绘纨素、惠芳姐妹的候茶情形,可谓“茶艺”之原始画卷。而杜育《荈赋》“酌之以匏,取式公刘”句表明:“茶艺”早在1600多年前就已初具雏形。此外,出土于嘉峪关魏晋墓的“烧火”、“宴饮”等彩绘砖,也展示了类似的场景。


唐代,陆羽《茶经》的诞生,尚茶之风的普及,标志着“茶艺”趋向成熟。其后,《茶录》、《大观茶论》等诸多茶著,进一步推动着“茶艺”的提升和发展。最为直观者,当数历代画作中的“茶艺”,如: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周昉《调琴啜茗图》《宫乐图》,宋李公麟《山庄图》、赵佶《文会图》、刘松年《博古图》《撵茶图》、“宋女分茶”画像砖,河北宣化辽墓壁画《茶道图》《备茶图》,元钱选《卢仝煮茶图》、赵孟頫《斗茶图》、赵原《陆羽烹茶图》,明唐寅《事茗图》、文征明《品茶图》、丁云鹏《煮茶图》,清金廷标《品泉图》以及近、现代众多名家的“茶画”,无不栩栩如生地诠释着古老而年轻的“茶艺”。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台湾茶人首次提出“茶艺”,南风北渐,“茶艺”风行神州大地。新近,融古今“茶艺”精粹的大学教材《中华茶艺》出版,令人欣慰。通览全书,文图并茂,作为“中华茶艺基础知识”的“茶艺概念”得以明晰;“草木英华”囊括“六大茶类”基本知识;“器择陶简”介绍了茶具的演变和发展,并就不同材质的茶具选配进行建议;“择水候汤”提示水品的重要性;“茶席设计”为新时期茶艺“茶境”营造提供了美的依据;“茶艺礼仪”寓华夏传统礼仪于其中,彰显文明;“茶艺美学”为美的追求导引了方向;“茶艺编创”堪称茶事活动的指南;而“茶艺史略”、“茶艺的传播”和“中华茶艺技能实践”、“习茶技艺”(基本茶艺、调饮茶艺、民俗茶艺)等,紧扣“国家职业标准—茶艺师”的规范要求,理论与操作技能并举,深入浅出,传授给学习者。


从古代偏重种植、加工制作的“艺茶”,到如今研究如何泡茶、品茶、享受茶的“茶艺”;联想到篆、隶中的“荼”字和正、草、行之“茶”,书体、书风的嬗变,亦仿佛“茶艺”的曼妙演绎。“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集美学、文学、音乐、书画、工艺美术、服装服饰等于一体的“茶艺”不仅有了自己的“准则”,更赋予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响亮名字——中华茶艺。


原载《人民政协报》(2008年10月28日)




#2 楼主 大茶 | 只看他(她)
2008-10-29 11:10:24 引用

品赏《中华茶艺》


注:《中华茶艺》一书由丁以寿先生主编,蔡荣章、黄友谊先生副主编,华再欣、陈玉琼、房婉萍、黄阳、董学友、谭新东参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3 楼主 大茶 | 只看他(她)
2008-10-29 11:10:06 引用

《品读〈中华茶道〉》


http://bbs.368tea.com/dispbbs.asp?boardid=161&star=1&replyid=30127&id=30127&skin=0&page=1

#4 小女不才 | 只看他(她)
2008-10-29 12:10:09 引用
买本来读读.
#5 阿呆狗 | 只看他(她)
2008-10-29 12:10:29 引用

感谢大茶兄推荐. 一定好好拜读! 

#6 拾草 | 只看他(她)
2008-10-29 23:10:19 引用
#7 心香一瓣 | 只看他(她)
2008-10-29 23:10:13 引用
品读
#8 君往何处 | 只看他(她)
2008-10-30 01:10:18 引用
以下是引用心香一瓣在2008-10-30 7:06:13的发言:
品读
#9 小玩子 | 只看他(她)
2008-10-30 04:10:27 引用

《中华茶艺》一定要好好拜读哈子!

大茶兄好

#10 夕阳西下 | 只看他(她)
2008-10-30 11:10:31 引用

单看封面,这本书一定要读。

1 2 3
1/3 下一页
m.368tea.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