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来,网络上一则帖子流传甚广,引起很大争议。帖子内容如下:“我是一个县级市基层官员。贵州瓮安、云南孟连事件后,大家骂我们不为人民服务,只为领导服务,这是实情。国家法律规定,官员是人民的公仆,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予的。但问题在于,现在权力是掌握在领导手中,人民 给不了我们权力。我们的一切,从升迁到工资都掌握在上级领导手中,不由得我们不为上级领导服务。得罪了百姓,他们顶多骂我们几句,得罪了上级领导,我们的前程就没有了。”
这个帖子是真实的“县级市基层官员”的表白,还是杜撰,不得而知,但笔者以为,它是说出了实情的大实话。应该说,绝大多数基层官员是有良心、有抱负的,也很想为人民服务,尤其很不想为大众所骂。然而,现阶段,决定他们“饭碗”的主要是上级,所以又不得不选择主要为领导服务。由此折射出的基层官员的内心矛盾和现实困惑,不啻为当今社会的一只听诊器。
其实,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国体、政体的最初设计上看,基层官员在信仰与谋生上都不应该有什么矛盾。然而透过一些典型事件看,现实矛盾是存在的。而且一旦出现百姓不满意,官员可能成为被诟病的对象。笔者以为,不能一概地认为如今的基层官员都已忘记了信仰,都已失去了比“谋生”更高的价值追求。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他们在基本物质需求满足后也希望被尊重,其中包括人民群众的尊重和好评。
诚然,某种意义上说,对人民负责与对上级负责在当前环境下还不能完全统一,这给了基层官员表达“偏好”、进行个人道德选择的余地。但无论从公平立场还是大众意愿出发,百姓并不希望基层官员为了对人民负责而断送仕途前程。大众的期望是:越是为人民办事的好官,越应得到升迁。
缓解乃至消除基层官员现实困惑的途径并不是没有,那就是通过加快民主政治建设,通过大众实质性的参与,让基层官员的信仰与谋生趋于和谐甚至完全重合。既然党员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既然现代政府对官员的属性定位是人民公仆,那么,人民的感受、人民的意愿、人民的评说就是基层官员信仰与谋生得以和谐的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实际上,公众评议政府、群众推荐优秀公务员、市民直接参与选举等等改革实践,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其积极效果也是不可小觑的。但实质性的改革、根本上的改变尚不够,自上而下的官员政绩考核基本上仍处在囿于政府内部的一种封闭状态。然而,基层官员政绩的评价、官员的任免越开放,公众的参与度越高,百姓意志的作用因素越大,官员的上级与下级以及人民三者之间的价值取向就会越趋于一致,基层官员的信仰与谋生之间,也就不会是矛盾和困惑了。(刘以宾)来自人民网
“那就是通过加快民主政治建设,通过大众实质性的参与,让基层官员的信仰与谋生趋于和谐甚至完全重合。”
“大众的期望是:越是为人民办事的好官,越应得到升迁。 ”
“官员的信仰与谋生之间,也就不会是矛盾和困惑了。”
——作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或者肯定是一个有理想的、有责任感的、有爱国心的、有稳定工作和收入的、风刮不着、雨淋不着的、知道为国家和民众叹息的好心人。
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我想还是听听老人家的教导“必须亲口尝尝”。中国的事情绝不是推行民主那么简单,基层官员的其实也是受害者。古人云“屋漏在上,知之在下”,当室内存水,往往是上面出漏子了,把上面的窟窿堵住了,下面的漏洞其实很好堵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