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楼主 柔雪 | 只看他(她)
2006-09-17 13:09:00 引用


二姐夫前两天动了个小手术,脖子上的甲状腺取掉了。手术的时候,我在那儿陪着二姐.当二姐夫从手术室出来看见二姐和旋子的时候,我发现他竟然有点呜咽了.那一刻,我并没能体会到他的心情.当第二天二姐告诉我说,姐夫在做手术时,是半麻,听到刀子在脖子上刮的声音,他感到好无助.听着姐姐的话,我的脑海中却想到的是父亲.我的慈祥的父亲.我好悔,父亲在世时,我们从来没有问过他的感受.那年父亲做心脏手术。当他从手术室中出来,没有任何的表述痛苦的表情。而我当时就没有去想想父亲的心情。今天才体会他老人家是不想我们担心,而我们这些孩子却没有能体会到他的心情。父亲走了两年了,这两年让我长大了许多。也让我明白了许多事理。明天是我的生日了,我却又想到了父亲。




父亲在去世几月前,把他写的一些手稿交给我,让我帮他打印,那时的我只是把这事当成一个任务,并没有认真的看这些手稿,这两日静下心来想起此事,打开保存在电脑里的文字,边看着,心中充满了悔恨,父亲这一生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7人,却从来没有说到他自己这一生所经历的苦难,在他手稿中所留给我们子女的是父亲对他父母亲(爷爷奶奶)的一生的回忆,文中最后一段父亲写道“我今天为什么写了父母亲的事迹,每当我想到母亲为了我们孩子所受的苦,便觉得母亲恩情。。。,并且以身作则告诉我们这些后辈们,做人做事的规范,教育后生晚辈,一贯人应秉持什么信念,去面对人生,如何才能为人处世之道。过去历经北伐、抗战、国共战争到政权转移至今,看过太多时代的苦难。一世纪的岁月,大半辈子的辛劳,全心全意付出,无怨无悔的坚持,为了纪念前辈的美德,以感激父母之情,母恩、仁、德、慈、爱、有劫、有难、且忠、且贞,聊表为人子的孝心,因此编写一点传记,希望后代子孙,都能知道这样一个不平凡的前辈,为这个家庭所做的贡献。”看到这些我对自己的不懂事感到难过,自己已经生为人母了,却有时候仍然不能够体谅到父母的心情,“雪儿啊,真的,爱一个人,就给他是他想要的,让他做他喜欢做的事。我想你明白的。”这是一位朋友对我说的,我总以为自己是爱父母的,总是以自己的方式爱着他们,可我连他们的内心想些什么都没有去倾听。我谢谢父亲给我留下了这篇文字,在我以后的路程中,知道了自己应该秉持什么样的信念和如何去为人处世,我会象父亲一样爱着所有的人。


父亲手记:

原籍永泰县,清凉乡,乐山极乐寺里洋村。按照祖宗排辈,即族谱记载,已经有三十四世祖,张氏一脉相承。乐山极乐寺,有程祥、前洋、后步山、芹洋,都是由里洋发展到各个自然村,都是走山路,要走七八华里范围地方,距离县城要走10至15华里左右,往返要走二至三小时,每个村落就是住在山沟沟里,每村都住有二十余户,过去祖先怎么选择这么高的山,这么偏僻的地方,能在那里安居落户,能谋发展生存,但追究历史根源,过去是由闽王王审知来闽,来闽后生下三个儿子,长子住福州仙塔街,二子三子看天下大乱,往永泰嵩口月洲乡安家,后至子孙洪武时候,来极乐寺里洋安家,二子迁往浙江温州一带,在浙江温州子孙后代繁衍很多。这是张先富公生下四子,所以长子在里洋,三子在前洋、四子在黄洋。后步山都是邻近村,以前祖先都是靠自己双手劳动创造出来。起先用茅草塔盖房屋,以后用土墙,木屋,住在那里逐步发展起来的。在那里进行开荒,有田种田,无田开山,由于山高,田地少,水冷田少,有田只能种单季稻,所以往山上开荒种番茄,即地瓜。把地瓜制成地瓜米。作为长年的粮食。每家生产饲养一点鸡,鸭,牛,羊,猪,农闲的时候,砍一点松木破柴片,晒干后挑到县城变卖,买一点油盐,日用品带回家中,做为生活用品,这是我在1940到1941在永泰所经历的,回忆过去祖先生活确实非常艰苦,在历史那么多年代,能在那里安家发展子孙,传至现在,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住在那里生活到1989年,在共产党开放改革发展下,由城关里倒修建一条公路,到极乐寺下步山,并且装上电灯,电话,生活方面没有地瓜米食了,各村老年人都到外地,打工,做生意,往外地谋生发展,农村生活基本得到改善提高。


我生父张仁仁,原在乐山极乐寺,里洋村居住,在水尾厝,即祠堂隔壁,由于生活所迫,迁往清凉丁坑门洪厝居住,在那里谋生做农,丁坑门离县城是十华里路,道路比较平坦,那里土地也平坦,没有山与山距离比够远,那里的田够多,在那里都是种稻田,一年可以种双季稻,有的可以种甘蔗,黄麻,番茄,以反种点蔬菜,但土地都是地主,富农的,我们到那里就是向地主,富农租赁的土地,租来的田地,拿来耕种自己所需要粮食,如稻,麦,黄麻,甘蔗,等等,待收成后,天年好时候,特别粮食丰收,日子就好过,粮食多剩余,我生父在安澜劳动力好,几年后就积累了钱,在那里成立了家庭,娶了我生母,我生母是温泉乡,清山村人,姓卓的,卓厝人,在丁坑门结婚后,生儿育女,我生父结婚后,在我1927年生我后,已经有二三个孩子了,我在1932年五岁时候,送到福州依伯做仔,七岁时候开始去读书,那时侯同依姐月梅一起去读书,在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福州经常被飞机轰炸,时局纷乱,战火连绵,我就没有读书了,在1940年时候,往永泰生父家中,那时侯家中还有一个弟小我二三岁,名依桃。以后伯母同姐月梅,带了弟弟张全水也去永泰,先住丁坑门,生父家中,也去永泰极乐寺玩,住在金炎叔叔家中,在40年以前,金炎也来福州,是做泥水工的,纷乱时才回永泰极乐寺。所以伯母,金水弟也去金炎叔叔那里玩,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到了丁坑门。由于,第一次沦陷,福州历时四个半月,日本退出福州。那时侯福州伯父没有工做,生活比较困难。所以我暂住生父家中。我已经十三四岁了,会知道一些事情。并也会帮助家中砍柴,看牛,做农事种田,甚至有清凉到城关,每天上午六七点去,到十点多返回拈猪粪,做肥料用。一次挑20.30斤重,去县城往返二十多华里。但有一次我去清山外婆家玩,外婆说我做小孩时候,非常多病,就是身体不好,因为过去很迷信,没有医生,特别是农村,每年做迷信花了很多钱,所以把我送给福州依伯做仔。

养父张炳官,字时福,因为在极乐寺里洋做农,生活很苦,得不到解决,所以生父迁往清凉,丁坑门洪厝,在那里做农民,过去就是催农,所以在那里成家。伯父张炳官,跟随前洋人到福州,那时侯姓张的到福州都是住在义洲,帮洲一带,双洲桥过一点,多数租在刘依虫厝,他厝很大,租来做为锯木厂,住那里有的有家属好几家,单身汉住在大厅里,多数前洋人,里洋人少数,在那里主要工作是为木商,木贩服务,即锯木厂每天到木商或木贩,水坞截木,即改锯木材的。伯父在那里做工几年后积累积点钱,经别人介绍,成立了家庭,我伯母翁品妹,是帮洲长寿社人,翁家有外婆,大舅翁品弟,二舅翁品华,三舅翁品富,舅父家庭经济比较好,是做木商,木贩生意的,厝也比较大,我伯父与伯母成立家庭后,过去传统观念,重男轻女,家中只有一个姐姐,大我六岁,所以想一个男孩子。那时侯我在生父家是1927年出生的,所以到我五岁的时候,是1932年把我送往福州依伯依母做仔,我在1934年七岁时候,姐姐带我去读书,去读书时候,每天早上伯母都给我冲一个鸡蛋我吃,经常炖点瘦肉,羊肉我吃,以后身体逐步好起来,都是伯母照料我,来福州主要换水土,饮食得到改善,回忆永泰家乡长期都是食地瓜米,配虾油,虾鲜,确实生活很苦,到福州后1938年伯母才生了弟弟,名张金水,确实是一家人感到很高兴,但是伯母在分娩的时候,确实很危险,过去用土接生方法,没有去医院接生,做成血山崩,侥幸张家祖宗有做好事,遇着都是好人,比如外婆一家人,还有克成依婆,隔壁乡里,送桂圆膏,人参等等补救办法,以后得到安全,转危为安。做一个的月里,都是外婆帮忙,姐姐可以洗洗衣服,煮饭等,我伯父什么也都不懂,但接下由于抗日战争,日本仔飞机经常飞来福州滥炸,一日二三次,搞得福州人民人心不安,人民处于饥寒交迫,无处谋生,有许多人卖儿,卖女,妻离子散,在福州即将沦陷时候,我伯母带了姐姐弟弟我都到永泰避难,到永泰暂住,丁坑门生父家中,但也去极乐寺,住在尖尖叔叔家中,尖尖叔叔在福州做泥水工作,混乱时候,才回去永泰极乐寺,这是第一次福州沦陷时候,福州沦陷时间是941年4月2日,历时四个半月。日本仔撤退出去,福州光复了。福州市台江区,特别是义洲、帮洲,都是做木材生意,所以做木材失业了很多人,包括木商、木贩,木材没有出口,截木工作就失业了,那时侯生活处于饥寒交迫,坐食山空,生活无着落之时,多数向外婆家借钱,甚至家中有好的衣服,经常拿去典当,拿来生活需要,待有钱时候,再向当铺找回。那样吃一天过一天,到第二天再说,由于不知什么时候会好转,在事迫无奈之下,时间一长,工作没有工作,伯父就去闽侯官烈地方,恨事偏尽地方,即蒲口斜对面,山沟里面,那里有永泰极乐寺后步山,六六叔在那里开荒种什粮,即大多数种地瓜,养了一二头鸡,猪,所以伯父也在那里种了一年地瓜,我也去过那里,在哪里那时候,有地瓜吃算是不错,在那时候被环境造成的,但到了年底,地瓜收成后,找了船,把地瓜运回福州变卖,以后福州逐步恢复才开始有了好转时候,福州在1944年10月4日,福州又被日本仔第二次侵略,那时候我在福州,日本仔在义序建机场。义帮木材木贩,做木材的人又全部失业,在义序做飞机场时候,我被派工做了两天,我会记在心中的,但福州沦陷历时七个月,日本彻底退出去。义帮洲人处于失业时候,转入去做纱,把旧棉被翻弹后做纱卖,后改用新棉花做了纱,多数织成毛巾,也有织成布,逐步发展,也生活了很多人,依舅家中做纱时候,我也是在他家帮助做,弹棉、捡纱,所得的工资都交给伯母。以后木材开始恢复,木材有了销路,伯父开始有工做了,我也去帮洲孟福利锯木厝锯板皮。以后由唐长灶叫我学习监距,以后就去上渡协大锯木厂监锯,到1947——1949年转入新太正木行监锯,头尾只做二年,在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我又回家,又跟伯父去锯木,到1951年去参加工作,分配建阳贸公司工作。弟张金水1958年参军到1964年复员回福州,都在父母身边了。总之:回忆过去,生父、生母及伯父、伯母,如养父张炳官,生于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养母翁品妹,生于1900年宣统一年,中国在近代遭逢苦难,当时遭遇,因时代不同,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国抵抗日本,战火连绵,为躲避飞机,逃难往永泰家乡,以后内战转移,人不为环境的痛苦而动摇,即八年抗战,三年内战得到解放。

肩负家庭生活,肩挑卖菜、卖水果,养猪,帮助维持一家生活,养父在无工做时候,被迫往官烈开荒种地瓜。都是节勤,节俭为了家庭,毫无怨言。在数次年末粮食奇缺时候,经常都是对孩子,甚至隔壁亲戚,不论吃地瓜,什粮,经常都是让别人食饱,自己甚至半饥半饿度过,这种爱护子女,及亲戚的胸怀,使我深受感动,永远无法忘怀。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我终于能亲自奉养父母亲,尽到儿子晨昏定省的孝心,把奉养当作我一生最重要的事,虽然参加工作,在每月收入之间,每月都寄回给两位老人,尽到我的力量,无法重于孝养,只能每月节约寄回,并为两位老人购买了二付寿木,作为老人寿终备用。也尽了我做儿子的心声,实现了老人的愿望。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候,建阳武斗紧张,乘此机会,随带了一家男女全部回福州,在福州数个月时候,母亲大病一场,到临终之时,也尽了做儿子的孝心,续天伦之乐,聊表子女微薄之意,送上山安葬为止。

养父张炳官,字时福,生于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于1964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下午四时逝世,享年七十三岁。(现在113岁)

养母翁品妹,生于宣统一年,公元1900年,于1968年二月二十三日上午丑时逝世,终年六十七岁。(现在104岁)

我今天为什么写了父母亲的事迹,每当我想到母亲为了我们孩子所受的苦,便觉得母亲恩情。。。,并且以身作则告诉我们这些后辈们,做人做事的规范,教育后生晚辈,一贯人应秉持什么信念,去面对人生,如何才能为人处世之道。过去历经北伐、抗战、国共战争到政权转移至今,看过太多时代的苦难。一世纪的岁月,大半辈子的辛劳,全心全意付出,无怨无悔的坚持,为了纪念前辈的美德,以感激父母之情,母恩、仁、德、慈、爱、有劫、有难、且忠、且贞,聊表为人子的孝心,因此编写一点传记,希望后代子孙,都能知道这样一个不平凡的前辈,为这个家庭所做的贡献。
#2 朵儿 | 只看他(她)
2006-09-17 15:09:00 引用

每当我想到母亲为了我们孩子所受的苦,便觉得母亲恩情。。。,并且以身作则告诉我们这些后辈们,做人做事的规范,教育后生晚辈,一贯人应秉持什么信念,去面对人生,如何才能为人处世之道。

感谢分享,感悟很多。

#3 秋日私语 | 只看他(她)
2006-09-17 15:09:00 引用
#4 云萱 | 只看他(她)
2006-09-17 15:09:00 引用

一字一字看完,感触很深,一言难尽。

#5 闲云 | 只看他(她)
2006-09-18 05:09:00 引用

秋风起时,十分地想念我的父母亲,我想到的是平日父母是如何关注着儿女的冷暖。开车从江边经过时就抑制不住,这几天甚至想打电话叫父母亲赶快从深圳回来。可是我不能太自私。昨晚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我就不敢进来看。很害怕自己对父母的想念被勾起来。


看了柔雪的文章,更明白要懂得珍惜所有的真情。不错过,不留恨。

#6 棱角 | 只看他(她)
2006-09-18 06:09:00 引用
#7 秋日私语 | 只看他(她)
2006-09-18 08:09:00 引用
又看了一遍。。。
#8 梅烟 | 只看他(她)
2006-09-18 13:09:00 引用
人到中年,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才有体会得深刻,而此时双亲己年迈体弱。
#9 云萱 | 只看他(她)
2006-09-20 12:09:00 引用
以下是引用梅烟在2006-9-18 21:44:00的发言:
人到中年,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才有体会得深刻,而此时双亲己年迈体弱。


等到会懂得孝敬时,又身不由己,一年难得回老家一趟。

#10 盼春归 | 只看他(她)
2006-09-20 13:09:00 引用

[点击上面FLASH,建议您在WIFI条件下播放]
1 2
1/2 下一页
m.368tea.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