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发帖 | 我要发帖 | 我要回复 | 转到电脑版
看 13572 次 | 回 11
#1 楼主 小玩子 | 只看他(她)
2009-05-29 15:05:32 引用

     
      离清明尚近半月,阳羨(今宜兴)的朋友就捎来了名为“阳羡雪芽”的新茶。我知道,今春江南多雨且寒,由于光照不足,茶叶薄而味淡,即便是头批采撷的也不能算上品了。然我自小就是苏东坡的崇拜者,东坡虽为蜀中人,但爱阳羡茶,甚至为了阳羡茶而写了《乞常州居住奉状》(阳羡,宋属常州府),不想再回四川了。他说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从造物游。”作为他的崇拜者,我能不喜欢阳羡茶吗?因此,虽非上品,也很欣喜,何况这茶叶还承载着朋友的情谊呢!



      其实,我喜欢阳羡茶,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是自己对东坡的认同与归属,非我品茗之真趣。再说诸行无常,今之阳羡茶已不是苏东坡那时的阳羡茶了,时空的变换,环境的污染,世风的日下,一切山林已失本相,况寄生于其间的植物乎?而我近年来的心态似乎倒与当时的东坡相通:“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常常浪迹于山林之间,“哀吾生之须臾”;寄情于烟波之中,“羡长江之无穷”。



       既然已厌名利,于是对一切有名的东西都心存疑虑了,对名茶也是如此。不仅对什么“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武夷大红袍”之类的所谓国茶,而且对阳羡茶也不迷恋了,尽管茶圣陆羽认为阳羡茶:“芬芳冠世产,可供上方”;尽管茶中亚圣卢仝有过:“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赞誉;尽管苏东坡说过:“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只是不知道以征文为噱头,大打软性广告的“碧竹青”之味道究竟如何。我总觉得,所谓的名茶是特定时空的产物,是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在某一狭小地域聚集在茶树上的反映,如果大规模地种植,施以农药化肥,肯定是名不符实了,如“武夷大红袍”等。



        过分注重茶的所谓名气,属于“为道日增”,乃未谙品茗之道也。从求道的层面而言,只有除去一切形式的东西和人为的附加成分,才能真正参悟茶道,此即“为道日损”也。从茶的生长来看,同一山上的茶,由于朝向不同,味儿也是有区別的。北坡之茶,由于历经寒冬之风的吹刮,其生命的顽强特征要比南坡来得明显,叶挺而味硬,而南坡之茶则叶软而味柔。一山之茶,岩韵、茶骨、香气尚有区别,为谋利而以一名称囊括一地区之茶,以共性抹杀其个性,能说是茶道的体现吗?以常识之见,名与利是密不可分的,求名是为了逐利,故从资本趋利的性质与特征而言,天下名品,皆无“道”也。



       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从河姆渡文化的田螺山遗址来看,我国先民在6000多年前就种植茶树了,饮茶就成了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可以说,茶树见证了无数政权的兴亡更替,陪伴了数百代人生的沉浮跌宕。我不知道东坡在品茗时是否悟到了“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的佛理,但我深信,他肯定能在泡茶的过程中,从茶叶的沉浮之间联想到自己仕途的起伏,联想到物换星移,沧海桑田;他肯定能从品茶的过程中品味到自己的人生,虽带着苦涩,但有滋有味,且韵味深长。而且我觉得,每一个朝代,每一个人生,都和茶叶一样,当贡献完自己滋味的时候,都会和茶叶渣一样,最终诸法无我,化为尘土,走向涅槃寂静了。世事人生,便是如此周而复始地进行着轮回。



        明代冯可宾说,品茗有十三宜:“无事、佳客、幽坐、吟诗、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鉴、文僮。”有七禁忌:“不如法、恶具、主客不韵、冠裳苛礼、荦肴杂陈、忙冗、壁间案头多恶趣。”这个标准,似乎成为茶道之圭臬,但即使是有闲的文人雅士,有钱的权贵富商,恐也无几人能真正做到。



       很多人崇尚的所谓茶道茶文化,是艺术层面的,仅有文化内涵而已。依统治者看来,属低层次的,不屑一顾。因为在统治者那里,天下的生灵万物都应该服从自己的统治需要,为自己的政治目标服务,茶叶也不例外。茶马之道与茶马互市的发轫之初,是地区之间或民族之间自发产生的商贸行为,茶叶也仅是商品而已。而统治者一旦发现茶叶可成为联系民族之间关系的纽带后,就给它注入了政治内涵,成了控制少数民族的工具。明代嘉靖年间,明廷关闭了长城沿线的茶马互市,蒙古俺答汗多次请求恢复互市,被拒绝。蒙古派石天爵出使明朝,被龙大有冒功而杀。但俺答没有放弃对和平的追求,从嘉靖二十五年至嘉靖二十六年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先后十数次派员出使明朝,未果。嘉靖二十六年夏,俺答再次派使者出使明朝,行至大同,即被杀害。俺答忍无可忍,只能发动战争,从古北口打至北京城下,此即“庚戍之变”。后在张居正主政时,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开放了长城沿线全部的茶马互市,“隆庆和议”,边境始得太平。



       也许从江山一统的角度看,西藏能归入中华大家庭,可以说茶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川、滇两省的茶叶通过茶马之道输入西藏后,当茶叶成为藏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的时候,西藏就开始渐渐迈入了中华版图了。英国策划西藏du li时,首先就是以印度茶取代中国的川、滇茶,且廉价倾销,企图割裂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在把茶叶当作政治工具这一点上,中外统治者殊途同归。西藏依赖茶叶成为进入中华版图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对中华大家庭来说是一大幸事,然而,我们能否从中悟到一些过分依赖国外商品或信赖国外理念的后果呢?



       以我数十年品茶之心得,过分強调品茗的艺术情趣和氛围环境,有故弄玄虚的成分;若在茶叶间加入了政治因素,则显得阴森恐怖。此二者,皆有违我之茶道。我以为,茶不必名,是真就行。所谓真茶,绿色产品。器不必精,贵在洁净。地不必雅,重在气清。若得两三知己,或在竹林深处,或在烟波江上,或在山峦之巅,或在芳草之地,管它世事纷扰,管它功名富贵,品新茗而互吐清言,得佳句而莞尔一笑,回顾历史,指点江山,总结人生,体悟至道,此乃品茗之真趣也.

#2 云淡风清 | 只看他(她)
2009-05-29 15:05:44 引用
茶不必名,是真就行。

器不必精,贵在洁净。

地不必雅,重在气清。

#3 朵儿 | 只看他(她)
2009-05-29 15:05:17 引用

原帖由 云淡风清 于 2009-5-29 23:16 发表 茶不必名,是真就行。 器不必精,贵在洁净。 地不必雅,重在气清。


 


 


 

#4 今夜梦阑 | 只看他(她)
2009-05-29 15:05:37 引用
既然已厌名利,于是对一切有名的东西都心存疑虑了,对名茶也是如此。
#5 水留痕 | 只看他(她)
2009-05-29 15:05:55 引用
所谓的名茶是特定时空的产物,是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在某一狭小地域聚集在茶树上的反映 说的好呀!
#6 秋水伊人 | 只看他(她)
2009-05-30 02:05:32 引用
#7 秋水伊人 | 只看他(她)
2009-05-30 02:05:21 引用
#8 闲人 | 只看他(她)
2009-05-30 07:05:32 引用
学习!
#9 夏寂 | 只看他(她)
2009-05-31 02:05:50 引用
#10 东门失火 | 只看他(她)
2009-06-01 02:06:11 引用
1 2
1/2 下一页
m.368tea.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