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发帖 | 我要发帖 | 我要回复 | 转到电脑版
看 12235 次 | 回 12
#1 楼主 小玩子 | 只看他(她)
2009-08-05 02:08:53 引用

 


       大型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通过生动展示汉字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在五千年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讴歌中华文化优秀传统。

  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许嘉璐教授亲自担任本片总顾问。许嘉璐指出,虽然外国现在刚刚开始出现“汉语热”,但真正热的还是英语,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就好比,我们看到地平线上出现桅杆的时候,就应预料到大队帆船将疾驶而来。但是,我们自己并没有完全准备好,当前,迫切需要对中华文化进行系统梳理,《汉字五千年》恰逢其时 。许嘉璐强调,要实现与西方文化的平等对话权,中华文化就必须要加大推广力度。《汉字五千年》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去溯求和展示中华文化连绵不断的精神纽带,做到了深入、系统,雅俗共赏,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做了成功的尝试。

  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介绍说,近年来各国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的需求日益旺盛,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方兴未艾。目前,78个国家已经建立了249所孔子学院和56个孔子课堂,外国有4000万人学汉语。但教师、教材、教学法“三教问题”目前仍是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发展,瓶颈。各国孔子学院对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的需求日益热切而急迫,急需生动而鲜活的中华文化普及性多媒体教材。从根本上说,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一是我们自己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要有大的提高;二是需要在此基础上,在与世界文化交流、交锋、交融过程中,实现转换话语体系,使世界人民了解汉语言文化,喜欢中华文化。我们制作《汉字五千年》,就是试图给各国孔子学院及世界各国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一套基础教材。

  《汉字五千年》呈现了波澜壮阔的语言文化发展史,勾勒出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清晰脉络。该片制作班底由曾制作过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和《晋商》的主创人员组成。摄制组历时两年,先后赴海外四大洲12个国家采访拍摄,采访上百位世界知名学者,试图通过文献资料、考古研究、访谈调研等多种表现形式,探索汉字的起源,展现灿烂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开启一扇深入中华文化本源、触摸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之门,从而激起国人对中华文化追根溯源的激情,掀起对中华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热潮。

  全片包括“人类奇葩、高天长河、霞光万道、内在超越、翰墨情怀、天下至宝、浴火重生、芳华永驻”八集。该片用讲故事的方式,借助32个富有代表性的汉字,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以及历史充分展示出来,生动描绘了一幅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卷,具有很强的史料性、权威性和鉴赏性。

#2 楼主 小玩子 | 只看他(她)
2009-08-05 02:08:06 引用

 


第一集:人类奇葩


  本集是全片的开篇,通过汉字与世界上其它文字的命运对比,凸现出汉字在人类文明史中独树一帜的地位。


  作为世界上生命力最长的文字,汉字保存了人类历史上最为丰富的文明纪录。这些纪录中不仅包括了汉语民族的,同时也包括周边民族的。匈奴、突厥、蒙古、党项等民族,朝鲜、日本、印度等国家的许多文明成果都是因为汉字才得以留存。


  汉字不仅为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提供了交流的工具,而且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为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提供了对比、认知、借鉴、甚至是自我修正的对象。汉字所承载的一些基本理念,例如“民胞物与”、“仁”、“理”等等,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选择的可能。

 


[点击上面FLASH,建议您在WIFI条件下播放]
#3 楼主 小玩子 | 只看他(她)
2009-08-05 02:08:13 引用

第二集:高天长河


本集主要表述汉字3000多年时间的生命史。历史跨度从甲骨文一直到信息时代的汉字。


  作为一种社会生命体,汉字在几千年中,从根本上没有中断过自己的生命。这种现象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本集从养育汉字的小农经济模式讲起,从与神沟通的甲骨文,到皇帝使用的小篆,再到大规模政治统治所需要的隶书等等方面,系统介绍汉字功能的变迁,分析汉字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

 


[点击上面FLASH,建议您在WIFI条件下播放]
#4 楼主 小玩子 | 只看他(她)
2009-08-05 02:08:00 引用



第三集:霞光万道


本集的主要内容是重构汉字在空间上的扩展历史。

  汉字在黄河中游一代形成之后,随着中华文明的延伸,开始在地域上扩张。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汉字在亚洲地区形成了一个面积空前广袤的文化版图。这幅汉字版图包含着中华文明的两个基本特点:第一、中华民族追求文化上的优越感远远大于追求政治上的强势,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远远大于它的侵略性。当中华文明进入自己的黄金时代的时候,在她的带动下,她周边的大多数民族也相继进入了自己文化的黄金时代。

  二、中华文明自身越强大,自己就会越宽容。这种态度,无论是对内在历史还是对外部世界都是一样的。


[点击上面FLASH,建议您在WIFI条件下播放]
#5 楼主 小玩子 | 只看他(她)
2009-08-05 02:08:41 引用

 



第四集:华夏心灵


本集是全片的重点之一,她的主题是挖掘解读汉字的精神价值,说明中华文明追求“内在超越”的核心特质。

  汉字和西方符号文字本质的不同在于,几乎每一个汉字本身都是由精神价值构成的,单个的字块放在那里已经直白地告诉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坏的。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伦理价值的结晶。汉字的字库就是整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库。

  本集把视点集中在形成文字的密集期,再现一些基本的文化理念通过汉字凝固下来的过程。例如“仁”所代表的伦理价值,“理”所象征的宇宙秩序,“法”所涵盖的政治结构等等。


[点击上面FLASH,建议您在WIFI条件下播放]
#6 楼主 小玩子 | 只看他(她)
2009-08-05 02:08:54 引用

 


第五集:翰墨情怀


本集表现由汉字书写而演化出的书法艺术,并通过描述历代书法家不同的身世、命运,探讨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价值取向,以及他们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汉字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象形的特征,一个是有价值固定化的特征。这两个特征导致了杰出、特殊的书法历史,字怎么写的美、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

  从敦煌出土的汉代木简中可以发现,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文官已经开始反复练习汉字书写的技巧。在此后不同的时代中,汉字书写艺术化的过程经过了相当大的变迁,形成了它的规则和价值判断。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字写的好坏不仅直接会对科举成绩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读书人把书法看作是完善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书品直接代表着人品,清代著名书法家傅山在评价南宋赵孟頫的书法作品时,直截了当地说:“鄙其人则恶其书.”

  也许正因为如此,几千年来,无数优秀的读书人将精力倾注于字块的形状,并把这种艺术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点击上面FLASH,建议您在WIFI条件下播放]
#7 楼主 小玩子 | 只看他(她)
2009-08-05 02:08:52 引用

 


第六集:天下至宝


本集通过对毛笔、纸张、印章等汉字书写用具的历史追溯,揭秘汉字与中国传统政治结构的逻辑关系。

  造纸术和印刷术---中华民族自豪于世界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和汉字有关,它们为什么诞生于中国?

  这与汉字在中国传统政治结构中的特殊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的祖先在人类的童年阶段,在空间能力上非常弱的时候,就建立了庞大、复杂的政治统治结构,这样的统治需要在空间上传递文字这种权威符号,那么汉字从诞生起就与政治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此后汉字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的每一次提升和演变,几乎都与社会权力的重新划分有关。


[点击上面FLASH,建议您在WIFI条件下播放]
#8 楼主 小玩子 | 只看他(她)
2009-08-05 02:08:55 引用

 


第七集:浴火重生


 
  用汉字面临的变革危机来展示中华文明在近代的命运。本集的叙述重点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

  当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发生全面碰撞之后,汉字面临与世界交往和现代科学技术不相适应的压力。在压力之下,汉字开始了自诞生以来最为深刻的一次变化。

  这个变化过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感性表达为特征的汉字不得不服从以逻辑表达为特征的西方文字。我们用西方成熟的逻辑理论和手段改造汉语,建立了新的语法,增加了新的词汇。让语言变得更精确,能够逻辑化地阐述事物。

  第二个方面,汉字在过去的历史里,文字语言和日常语言是脱节的。在面对西方之后,大众的知识化成为社会进步一个基础,书面语必然要和口语相合作,于是,白话文诞生了。白话文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又进行了简化改革,目的就是让中国大众识字的成本更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虽然识字的成本没有改变,但是写字的成本已经改变了,文字传播的成本完全改变了。在这种情况下,汉字会出现什么命运,我们将带着这个新问题走完这一集。


[点击上面FLASH,建议您在WIFI条件下播放]

#9 楼主 小玩子 | 只看他(她)
2009-08-05 02:08:55 引用

第八集:芳华永驻


  本集的主题是汉字与世界的关系。

  汉字诞生之后,中华文明的内部,尤其是它的政府从来没有主动推动过汉字的对外推广和普及。

  鸦片战争前后,随着海路的沟通,西方人跟中国人建立了直接贸易关系,商业和传教这两个因素导致了西方世界学习汉字。教士和商人认识汉字这种尝试是单方面的,即便从鸦片战争之后一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政府都没有试图承担外国人学习汉字这样一个体制性的责任。“五四运动”之后,民国政府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西方上,它没有能力和意识将汉字向世界推介。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国际意识形态的划分,国家基本上只接受前来中国学习语言的留学生,汉字并没有真正走出国门。

  另外两个更加深层次的原因也阻碍了汉字走向世界的步伐。首先是我们这个民族有天生拒绝陌生人的本能,她不希望有人打扰;其次是,在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不对等的背景下,中国可能更多的需要向西方学习。

  走到今天,上述两个问题都有了本质改变,中国与世界交往中的文化障碍已经消除,中国的国力已经显著提升,它使得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不再是单向的,而这种双向交流的来临,是中华民族150多年痛苦、革新、改革、挣扎获得的一个果实。

  这个时代来临以后,希望了解中国,希望直接与中国社会交往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国家这些年来创办了孔子学院,试图作为一种常态、作为一种政府行为义务向世界普及汉语、提供服务。这样一种心态和姿态,是我们这个民族150多年来不曾梦想的,它深刻体现了一个文化的自尊,我们的文字作为一种语言走向世界的舞台是指日可待的!


[点击上面FLASH,建议您在WIFI条件下播放]


#10 阿土 | 只看他(她)
2009-08-05 04:08:21 引用
很不错~~分享~

1 2
1/2 下一页
m.368tea.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