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楼主 心香一瓣 | 只看他(她)
2006-10-02 05:10:00 引用


作者:郑石岩



看出希望是精神生活得以提升,情绪得以净化,创意得以展现,困扰得以解脱的一种心理过程。我们透过悟的心理运作,看出丰富的意义,看出生活的价值,从而流泻纯真的情感、思想、认知和创造。它就是希望的本身。希望有线索可寻。现在,我们要阐释发现希望的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障碍和陷阱 。


  你若想拥有和谐的人生,心怀光明的远景,解脱不必要的心理困扰,就必须小心避开一些陷穽和足以导致迷失的因素。


  禅家认为人之所以失去智慧,是因为心中有了种种刻板的意念。也就是说,你被“蕴”这个陷穽,牢牢的牵诱住,它像一片黑云一样蒙蔽了你,也像一个捕兽器一样,把你紧紧地套牢。什么是蕴呢?蕴就是你用五官去搜集回来的一切色相(色),自己心中的一切感受和情感(受),以及处理这些情感和资讯的思想和逻辑(想),反应的方式和行为(行)、知识和意见(识)。如果你被这些蕴紧紧的套牢,就注定只能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头,为小小的成就沾沾自喜,看不到江河般的大智大慧。也为一点小小的不如意,而钻牛角尖,痛苦万分。因为你的心智和情感是狭隘的、有障碍的、肤浅的。


  我们很容易把自己的意识和意见,用一个篱笆围起来,跟别人划分得很清楚:一方面排拒别人的心意,一方面固守自己的愚见,而形成强烈的蕴。它导致我们不能对事物开悟,不能展开心理生活的宽裕,不能看出更丰富、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现在,我们来讨论牵绊现代人心灵智慧最大的识蕴和陷阱。



#2 楼主 心香一瓣 | 只看他(她)
2006-10-02 05:10:00 引用


一、伦理意识的薄弱


  人类的心力动能,就像滚滚的江河洪流,如果缺乏河道,便会四散奔流,造成大的灾难。伦理正是这心灵世界的河渠,有了它,人类才能孕育文明,做到禅家所谓的:


  “我心里国泰民安。”


  伦理不是拿来约束自己,而是导正自己。不是限制自由,而是让自己真正的自由。不是要自己拘束起来,而是引导我们在精神生活上真正的活泼,产生智慧和能力。


  现代人把传统的规范视若敞屣,生活漫无章法,没有规律,以致失去互相信任的豪气,失去互相尊重的和气,失去肯为自己负责的情操。现代人不断的发掘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创造目不暇给的物质享受,陶醉在寻欢的娱乐。但是陶醉之后,却又觉得空虚,没有什么可以依赖的和真正快乐的。这时,蛰伏在心中的弱点,就狰狞可怖的表现出来。佛家说:


  “注意你的心魔。”


  一切魔鬼,都因为心中没有伦理,有了弱点,才乘机侵袭你,令你产生错误的判断,陷入迷失和错误。最后,被那头潜伏在心中的古兽吞蚀。


  这是一个追求自由的时代,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可以不需要伦理,因为没有伦理的人必然迷失。


  我们已将传统伦理遗弃,应该更自由才对,但触目所及,一般的人似乎更孤独,更冷漠,更缺乏坚强的意志去面对挑战。我们失去忍耐的美德,代之以轻浮。失去主持公义的勇气,却以苟且乡愿来纵容恶徒。目前所谓的自由个人主义,却把彼此相连的安全感完全的破坏。这诚如罗素所说:


  “现代的自由人是痛苦的。”


  再说,勤劳和恬淡是中国人传统的伦理规范。它一方面孕育个人的成长和坚强,一方面给我们知足和富裕的快乐。这种伦理是很能符合心智成长和心理卫生的。但是,短短的四十年之中,我们却把西方的消费观念,作了夸大的渲染和吸收,养成了贪婪的邪恶习性。最后,贪婪和自由结合成为一种混淆不清的观念,形成了即贪婪又纵欲的风气。结果,在商业行为中,投资变质为投机。在政治活动上,协调变成欺骗。群策群力的政党活动,却变成狭隘意识的倾轧。我们虽然自由,却看不出什么希望来。


  贪婪与浪费可能是现代人最严重的问题。为了满足一时的欲望,股票市场变成赌场。被套牢的人正在失望的同时,那些赚到暴利的人,却正在挥霍无度,这不是迷失吗?其次,高度的消费,也使得环境变为垃圾山;森林因过度砍伐而荒芜;河川更是污染严重,我们不爱惜生活的环境,就等于不爱惜生活的本身。


  责任感似乎已被一般人淡忘了。责任这种能使弱者强,而壮者弘毅的伦理,一旦从我们的意识行为中消失,即刻会发展成“软脚虾”的懦弱。强者,当然不是蛮横不讲理,而是有责任感,有意愿把工作做好,有勇气坚持崇高的原则和理念。有一位哲人说:


  “真正的勇气,
  不在于胜过他人,
   而在于克己。”


  你能克服别人对你的冷言冷语,才能维持你的责任,专心工作和进德修业。你能宽容别人的攻讦,才能平静的发挥潜能。因此,只有懂得避开旁生枝节的阻挠的人,才是真正有勇气的人。


  伦理是一种自发性的能力,而不是一种外与的信条。它是从学习中得来,透过明白事理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可分为两种:


  •恐惧的道德。
  •希望的道德。


  恐惧的道德建立在惧怕上。人为避免受罚,做出道德行为,本质上只是屈服于权威,害怕报应,而把内心的冲动加以抑制,所抑制的东西,包括个人的智慧在内。所以用恐惧来建立道德规范,是一种反伦理的作法,因为这样的行动,毕竟没有学会判断,反而造成更多心智上的压抑和负担,而伦理的积极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有希望的道德则不然,其作用在于开创较好的自己,用智慧去解决生活中一切事务。怀有此项道德的人表现出来的负责和尊重是为了慈悲、成长和创造。他的毅力和勇气,是为了发现更自由,更能免于优愁和彷徨的侵袭。


  现代人似乎正陷入伦理生活上的难题;其一是失去伦理的能力,而变得彷徨和软弱。其二是迷失在恐惧的道德之中。处于怯弱不安的绝境。这两种现象,已使年轻人的豪气大打折扣,更严重的是表现出游手好闲或苍白的人生观。结果,情绪障碍的心理症患者不断增加。无所事事、缺乏责任感的溃败者,正发出无奈的呻吟。


  缺乏伦理的能力,使人的野性发作,当欲望被触动时,本能便以直接的方式攫取,那就是偷、盗、抢和诈骗。当这些野性受到阻碍时,即刻化为暴力。


  现在该是重建伦理的时候。要在家庭生活中实践它,在学校生活中教育它;要用身教来示范,也要透过生活的体验、认同和讨论来了解它。

#3 楼主 心香一瓣 | 只看他(她)
2006-10-02 05:10:00 引用


二、恐惧与不安


  对精神生活戕害最大的不是匮乏,也不是失败和挫折,而是长期的恐惧和不安。长期的惧怕可以把人贬抑为虚伪,把情绪弄得焦虑不安,把自己的庄严变成卑怯。它不但会破坏个人的肯定性,影响禅定的生活,甚至干扰和扭曲正常的认知判断。


  心理分析学的研究指出,长期的惧怕和担心,对心理健康的破坏是很严重的。许多心理症是由长期的惧怕引起的。一般而言,长期惧怕所造成的焦虑,很容易造成一些幻想。惧怕往往形成一连串内在的心理对话,那就是白日梦了。如果白日梦严重到脱离现实、自言自语,那就是精神病了。


  教育上,一般人经常使用威胁、体罚和疾言厉色对待孩子。相信透过恫吓,可以促成他们用功和听话。老师和家长更利用恐惧来告诫孩子,并透过彼此的强烈竞争,来引发他们用功。结果,读书似乎不是为了救知的乐趣,而是为了打败别人。而经常挫败的人,再也不愿意读书,因为读书给他的经验是惧怕与痛苦。另一方面,成绩比别人高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对读书也觉得索然无味,因为他并没有培养读书的兴趣。这一来,求知的希望就荡然无存了。我想,我们国家读书风气所以偏低,可能正是这个原因。


  恐惧的人,通常对于新奇、刺激和危险的东西,有著逃避的倾向。他们对于新的工作、娱乐方式,甚至文学艺术,都会排斥。他们排斥的理由是惧怕,因为新的东西具有危险性和挑战性。


  事实上,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已经养成了冒险犯难的习性。就正常人而言,如果没有一点新奇和冒险,便会觉得生活平淡乏味,特别是年轻人最为明显。他们总爱参加登山、海滨冲浪,冒一点险来寻求乐趣。如果把这种追求新奇,转移在学术研究、大自然的探究、运动技能的磨练、生活技能的学习等上,无疑地,将会化作强大的主动性和乐趣。反之,如果采取死板的生活和刻板的教条,青年人就会变得压恶学习。在此情况下,即使威胁他、逼迫他,学习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恐惧不但使人失去主动性,失去纯真,同时也使人失去道德勇气。惧怕和胆怯,只会把自己拘束起来,内心却又对别人的成就嫉妒。把话藏起来,自己却因为有话没说,而觉得委屈。惧怕使人不能合理的伸展庄严的个性,压抑自己而偷偷落泪。人类透过恐惧而作出许多愚行。


  过去,人由于惧怕无常变化的环境,所以才对周遭的事物权威化和神化,自己变得更卑顺、更害怕,以致不能张开自己的眼睛去看个清楚,这就是迷信的起源。我认为迷信的行为是一种经由惧怕所引起的精神症状。恐惧所造成的罪恶和痛苦是明显的。禅家说:


  “愚迷造罪。”


  陷在恐惧中的人,是很烦恼的。有人惧怕世局的动荡,而心怀极大的不安,所以要脱产移民,到了国外却又人生地不熟,再生一层恐惧。终其一生都在逃亡,全家都在流浪,这就看不出生活中悦乐的希望了。


  人也会对人产生恐惧。一个不能爱人和不能信任人的人,心里必然存著一种莫名的惧怕。他害怕别人侵害他,占他的便宜,更严重的是害怕别人看不起他。我相信越是无能的人,越怕别人看不起他。如果别人不慎对他有了侵犯,便会做出各种无情凶恶的反击。这种因惧怕而发生的猜忌攻防,足以破坏人际间的温暖和和谐,佛家的基本态度是:


  “只有雄浑的自在,
  才能孕育慈悲。”


  人若活在惧怕之中,就会失去智慧和慈悲;若活在恐惧的阴影下,就永远看不出自在的希望。所以,惧怕的心情只会使人的尊严萎缩,而不能伸张真理。


  伸张真理不是用恐惧的怒吼,而是用人与人之间相互共鸣的慈悲力量;尊严的生活不是建立在统治和使唤上,而是相互宽容的扶持。因此,人只有在不惧怕的情况之下,才有尊严。人因为惧怕与不安,所以要囤积财物,张扬名声,嫉妒别人,中伤别人。所以说:


 “惧怕产生自私。”


  人越是惧怕就越显得非理性,越是自私就越偏离人道的立场。人世间无穷无尽的斗争和人祸不是天命使然,而是惧怕与自私造成的。


  惧怕的人不敢跟别人真正的会心,他没有亲密安稳的自在感,缺乏纯真的相处态度,只想操纵人际关系,而不愿创造人际关系。在需要别人的时候,他走了过来,看似有人情味,不需要的时候,他会悄然离去。他们看不出人与人之间,存在著友爱的希望。


  惧怕有时也会反过来朝向自己。孤独的时候,人们怕跟自己相处,而产生不安和无奈。于是,要设法陶醉,要用种种麻醉的手段来逃避。惧怕跟别人来往的人,会造成孤独冷癖。惧怕自己的人却会埋怨自己,卑视自己。


  惧怕,障碍了人类清醒的心智,是人类幸福生活的陷穽,是导致心智迷失的重要原因。人类提高精神生活的首要工作就是消除惧怕或恐惧。


  学佛是提升精神生活的妙法,佛教徒透过对佛的感通,而涤除心中的惧怕和弱点。在念佛拜佛中得到佛的护佑和启迪。在自己脆弱的时候,虔心的念佛。特别是绵绵密密照著念佛的音韶,虔诚的听著、念著、和著、唱著、会得到一种特有的宁静,渐渐安定起来,自在起来,坚强起来。透过念佛可以洗净自私和惧怕,培养清净雄浑的定力,自然从自性中流露出智慧,从中看出希望。《六祖坛经》解释念佛时说:


  “心净,
   佛土净。”


  虔心的念佛,不但得到佛的护持,更重要的是净化了惧怕,产生清醒的自在感。


  此外,人类天生有许多弱点,他需要饮食、保暖和安全,如果中断这些给与,就面对死亡。同时,他必须面对天灾、人祸、外来的侵袭和疾病,如果不能克服这些难题,也会面对死亡。无情的挑战,养成了人类戒慎恐惧的心理,这种“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心理情结,正是人类不断进步、保持醒觉和福慧增长的原因。因此,适当的惧怕或恐惧有利于生存与成长。反之,若恐惧变成了长期的焦虑,而成为一种病态行为,那么恐惧就失去它的建设性,成为有害的情绪力量。它干扰情感与思想的正常运作,破坏幸福悦乐的生活。

#4 楼主 心香一瓣 | 只看他(她)
2006-10-02 05:10:00 引用


三、盲目的自大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我,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好,自己比别人高明,需要别人的尊重和礼遇。如果受到批评,便会起来捍卫,受到褒奖就会得意快乐。


  自我是非常脆弱的,稍稍一点打击就像淌血一般痛苦。因此,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自尊,甚至要刻意争取别人的赞赏和羡慕。我敢说,人类的精神生活,绝大部分是围绕在维护自我这个主题上,但是为了自我,却扯出无穷的纠纷、痛苦和无奈。《俱舍论》上说:


  “为我执故,
   有烦恼。”


  人为了设法抵制外来对自我的贬损,必须反击别人的批评,文饰自己的过错,以虚伪和撒谎来袒护自己免于受伤。自我意识越强,执著的现象就越严重,抗拒外来的批评也越激烈,虚心接纳别人意见的可能性就越低。


  自我是很主观的,有时一句无关痛痒的话,在主观的情绪怂恿下,可能产生严重的反应。家庭成员的纠纷,因为鸡毛蒜皮小事而引起,夫妻在闲聊在起了冲突,朋友在玩笑中老羞成怒,反目成仇。人世间的许多仇恨,都因为自我的敏感和神经质反应,相互推波助澜所形成。


  人类最大的悲哀是背负著既沉重又脆弱的自尊。


  人为了维护这个脆弱的自我,通常采取自我膨胀的方式。在言语中夸张自己的本事和能力,给自己戴上美丽的面具,编造一个美丽的谎言,透过这些谎言,可以满足自己的缺陷,提高自己被羡慕的可能性,结果,每天都在为维护自尊和面子疲于奔命,烦恼苦思。生活渐渐从真实面走向虚伪,时间一长,连自己本来的面目也遗忘了,那就是迷失。佛经上说:


  “做慢,
  起谄曲心。”


  人若活在虚妄的心理世界里,把自我膨胀到连自己都认不得时,便背叛了自己。而自己也就成为谄曲别人的工具,那又何其空虚,何其茫然呢?


  人若不能自我肯定,自我接纳,去过实现的生活;而一味想追求别人来肯定自己,是一件痛苦的事。因此,采取向外追求肯定和虚伪的自我膨胀,想要获得自心的安稳,是注定要失败的。


  其实,每一个人都很平凡,也都有他卓越的一面。人最重要的是老实的生活,而不是要虚张声势的作给别人看。只有懂得以平淡之心去过踏实生活的人,才能看出生命的实现是什么。


  生命的实现不一定是完美的。我们必须认清,生活之中有苦也有乐,有顺也有逆,有得也有失。我们之所以欣然接受,正因为生命的本身就是如此,这就是希望。


  你不可能比别人好,别人也绝对不会比你高明。因为在你的生活之中,你是你的主人,是不应该拿来跟别人比较的。禅家说:


  “智者无为,
   愚人自缚。”


  不要有盲目的优越感,想要跟别人比较,甚至想要贬抑别人,打败别人,这样的“作伪”,往往只是作茧自缚罢了。


  人一旦自我膨胀到优越感很强时,便开始想要凌驾或支配别人,可是却又因为自我的过度膨胀而遮蔽了了解别人的可能性,这个矛盾将产生生活适应上的严重困扰。他希望别人绝对服从他,但是别人都在抗拒他。


  当然,一位盲目优越感的企业家,可能为了坚持己见,反而把有创意的部属开除,把唯唯诺诺的庸才,当做贴心的伙伴。最后,把一个企业弄砸的正是那位惟命是从的伙计。


  依我的观察,还是有许多主管喜欢唯唯诺诺的庸才。因为只有逢迎他的人,他才能尝到当老板的滋味,享受那分优越感。他只想当老板,享受那分威风神气,但不久他的企业就会出现危机。因为他弄不清楚到底自己是在经营企业,还是在虚妄的享受老板的滋味。


  政府机关也是一样,那些气势凌人的主管,在开会时,遇到某些棘手的问题,经常以君临天下的严厉口吻和眼神,一连串责问部属的缺失,显露著那分强者的威风。最后,一个个干部都像老鼠遇到猫一样,锐气尽失,创造力也被压抑了。


  盲目的优越感,表现在晓著二郎腿,手里叨著香烟,一副翩翩伟人的塑像,口里正喷著烟雾。他一语不发已经令部属产生惧怕和厌恶。那是不可能产生好的议事或交谈效果的。又怎么能在工作中看出希望来呢?
  民意代表在议事殿堂里的议事态度,若有了盲目的优越感,心中即使怀有卓见,也要大打折扣,无法充分发挥他们的问政功能。经上说:


  “若有我相,
   则非菩萨。”


  人若染上强烈的自我中心和盲目的优越感,就不可能实践菩萨的慈悲精神。
  人只有避免自我膨胀,才保留了鼓励别人伸展智慧的空间;唯有停止盲目的优越感,才享有宁静的高贵情操。

#5 楼主 心香一瓣 | 只看他(她)
2006-10-02 05:10:00 引用


四、错误的爱


  错误的爱往往使人陷于哀苦的绝境。这个娑婆世界里,没有一个地方不揭橥博爱、正义和互助。但到处都是为了爱而战争,为了正义而冲突,透过道德而掠夺,我相信许多人对于爱这个心理需要和人性本质,有著错误的认知和体验。而错误之点就是佛家所谓的“执爱”。


  错误的爱导致无可弥补的悲剧;它阻断了心智成长和幸福之路,因为它已把关怀扭曲为占有。


  错误的爱,表现得最频繁的是教育,最普遍的问题是父母将自己未完成的心愿,投射到子女身上,以致把子女视为自己的一部分,期望子女为自己出一口气。这样的爱,极易忽略子女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人必须根据自己的潜能去生活,接纳自己的人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样才会乐于学习,乐于在自己的工作上投注心力。因此,如果父母把爱扩大到替子女决定其生涯,就等于抹煞了他的个性。父母必须明白,子女的人生,毕竟要由他们自己承担,如果处处为他作抉择,替他准备生活,子女可能成为一位事事作不得主的懦夫。


  溺爱子女可能是现代父母的共同现象。大家所注意的都是学业成绩和考取明星学校。为了达到升学的目的,子女可能不做家事,不闻问人情世故,不关心亲朋好友的交谊,甚至连上下学,也由父母来接送。这样的青少年,他们脑子里除了课本的知识外,生活经验极为贫乏,对事物的认知将大受影响,他们的人情味很淡薄。


  我们的教育所标榜的是五育并重。事实上,除了智育之外,其他方面的教育几乎非常贫乏。在国民中学的德、体、群、美各方面虽然安排了课程,也有正式的教科书,但是那些教材,显然与生活脱节。青少年学校的任务是“读书”,而不是学习生活的能力。


  在教学上,我们重视死记教材,却忽视思考和判断。生活教育强调的是说教,而不是讨论与活用。学完了美育却唱不了几首自己喜欢的歌曲。至于体育,除了几位选手之外,大部分青少年的体能也令人优虑。智育的结果,除了几位智育的学生之外,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学习的失败者,这是非常严重的事实。


  我们缺乏爱心吗?不,我们的爱心是丰富的。我们的问题出在错误的爱。错误的爱使下一代得不到好的教育;他们的人生希望,会因为错误而变得迷罔。《楞严经》上说:


  “因诸爱染,
   发起妄情。”


  该是清醒的时候了。倘若此时,我们不在教育上加以反省改进,我们将会陷入一个严重的难题——社会性格的扭曲与堕落。


  另一种错误的爱是占有或独裁。在意识上,他们认为对其所爱的对象负有责任,所以对方必须听从自己的发号施令。在夫妻关系中,如果有一方表现著占有或控制的爱,那么双方必然会有争执。请注意!控制了对方,就同时否定了对方。这是冲突的根本原因。


  占有的爱往往表现出粗暴的行为。当所爱的人不听从自己的命令时,便会由爱生恨。怨偶是在占有的爱中造成的。亲子的冲突,也是占有的爱所引起。在社交或政治活动中,也不难看到占有欲很强的热衷者,他们认为自己的意见是出于至诚的爱。所以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都是阻碍他拥抱高贵理念的人。因此,他由爱生恨,想尽办法要毁掉对方。他不知道爱的真正本质是接纳与宽容。因此,狂热的爱国分子必然诉诸武力,激进的社会运动或爱心运动的群众,容易造成偏激的言行。《华严经》上说:


  “爱欲海,
   我慢山。”


  强烈的执爱,带著傲慢的自负;它不是博爱,而是强索偏狭的爱;不是大慈大悲的襟怀,而是自我中心的欲望。


  真正的爱是给予对方成长、幸福和快乐;宽容对方的过错,尊重对方的个性;更重要的是伸出善意的手,彼此了解互助。这样的爱,佛家称做:


  “爱见大悲。”


  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不是固执而强烈的爱,而是明白事理的爱。如果我们坚持己见,认为自己的构想是好的,而不愿意去了解和关心别人的想法。那么两种爱国的理念会对立起来,变成敌意,带来战争。两个不同的家计意见,会相互矛盾,造成家里的不合,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看法,会互相攻讦,酿成摩擦冲突。禅家说:


  “主人公!
   醒醒著。”


  我们该是拿出“爱见大悲”的时候。只有这样,我们才乐意在政治上作清醒的沟通,在文化上建立制衡的价值观念,在生活上看到博爱的希望。



#6 楼主 心香一瓣 | 只看他(她)
2006-10-02 05:10:00 引用



五、丧失心灵自由


  现代人都热爱自由,但却误解自由。就心理生活而言,自由表示不被蒙蔽,能独立思考,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自由在心理上最大的意义是创造和喜悦;它带给我们幸福和自在感。然而,自由在开放的社会中渐渐被错用了!许多人把它误解为纵欲。他们把自由的权利和价值观念,用在追求欲望的满足上,结果自己却一头栽入物欲的洪流之中,无从自拔。禅家说:


  “从缘而起,
   苦哉!苦哉!”


  有人想一蹴发财,把房屋财产拿去抵押,贷款买股票。结果股市大跌,损失惨重,夫妻互相责怪,吵闹呕气,这不是从贪婪之缘引来痛苦的生活吗?


  欲望是无穷光的,如果一味的向外追求,就很容易被财利所惑,心灵便失去自由。人很可能贪图眼前的一点近利,而失去正确的判断。更可能因盲目追求欲望,而失去生活的品质。


  自由对于现代人而言,与私利是分不开的。大家把自由当做伸张自己权利和欲望的工具。因此,在自由社会里,大家唯利是图。只谈权利,不顾义务;只说利害,彼此没有什么道义。特别是堕落的自由行业,像色情行业,淫荡的电影,恐怖残酷有害于青少年身心的影集,乃至满街盈巷的电动玩具。这是自由吗?我认为那将是一种迷失和陷穽。我们的年轻一代将因此而失去心灵的成长与自由,文化的黑暗期将会出现,为我们带来精神生活的堕落。


  新闻和舆论的自由是现代人值得自豪的事。但是每天的新闻,都充斥著报导者一己之见。新闻自由了,读者认知事实的自由却被剥夺。最严重的事,是报纸热衷报导丑陋的事件。好像这个社会压根儿就没有几件好事可以报导一样。新闻对于残酷的犯罪和丑陋的无耻,必然详尽报导,而对于美好的事物,往往轻描淡写带过,好像羞于见人一样,也许广大的读者群本身,喜欢闻问离经叛道的消息,报纸只不过迎合大家的口味而已。但无论原因何在,一种心灵上的污染,将使未来的社会更加浊恶。更看不出希望。


  陈腐的观念可能是戕害心灵自由的另一个来源。当社会上普遍流行著怪力乱神和阴阳五行的迷思时,个人的思考能力和清醒程度,便严重的受到考验。许多人不肯去创造互爱的美满婚姻,却消极的等著风水师为他带来好家道。身体虚弱,应该好好疗养运动,改变作息习惯,却成天想著求神问卜,唐朝百丈禅师说:


  “被有无诸法转,
   不得自由。”


  迷信在陈腐的怪力乱神之中,不能福慧增长;执著在自己过去的经验之中,同样令人愚昧不堪。科技的进步,思想的演变,社会的变迁,是无常迅速的。如果不是用智慧去观察发现,怎么可能处世中肯呢?
  心灵一旦失去自由,创造的心灯就熄灭,烦恼的情结和紧张不安的厄运就会出现。如果你想在困局中看出光明,一定要从消极念头、强烈欲望和刻板的成见解脱出来。这样你的思想就纯净了,智慧才展现出来,待人处世才会融洽顺逐,这就是所谓“理事无碍”了。


  为了保持心灵的自由,你要学习纯真的生活态度,养成宽容的襟怀和慈悲的感受性。但最重要的还是单纯,只有单纯才有智慧,唯有单纯才有自由。

#7 楼主 心香一瓣 | 只看他(她)
2006-10-02 05:10:00 引用


六、嫉妒的悲歌


  在精神生活上,危害心理健康最大的莫过于嫉妒。嫉妒可以酝酿各种心机,萌生敌意,破坏情感。它不但不能使自己面对问题,提出正确的回应之道,而且还陷自己于消极情绪之中。心怀嫉妒恶习的人,一旦看到别人的成就,总爱在鸡蛋里挑骨头,批评人家一番。他的眼睛像有了毛病一样,张目闭看的都是缺点。禅家说:


  “心中有佛,看人如佛;
   心中有粪,看人如粪。”


  心中有了嫉妒,有如满脑子粪一样,看周遭的事尽是恶嗅,自己也就痛苦难耐。


  人若有能看出别人的优点,不能欣赏和赞美他人,相处也就不亲切,不投缘。自己也就失去学习别人长处的眼光和意愿。我们的社会嫉妒心很重,所以选举的时候,总是互挖疮疤,彼此攻讦诬蔑。在国际经贸市场上,我们的商人也各行其道,自相践踏,不能合舟共济。在学术上,文人相轻的习性,影响大型研究的推动。嫉妒之心阻隔一群人看出共同的希望。


  我们的社会因为嫉妒心重,许多人对于贤达名流或政要,抱著恨不得他们出丑,揭发其隐私,揶揄他们,破坏他们的声誉。这些人的潜意识中存在著嫉妒,因此习惯性的看到别人的丑陋,而自己也相对变得丑陋了。《六祖坛经》上说:


  “念念不被嫉妒染。”


  唯有放下嫉妒,肯用冷静清醒之心去面对别人,才能培养明白事理的态度,有著通达开明的思想和谦冲的襟怀。


  人必须随时能看出希望,否则就会无精打采,失去真知卓见和活泼的朝气。但是在坎坷的生活之中,处处是五蕴所形成的陷穽,其中危害最大的有:伦理意识的薄弱使人挺不起豪气,恐惧与不安令人失去坚定的意志,盲目的自大导致迷失,错误的爱扭曲了人性,失去心灵的自由招来愚蠢的行为,而嫉妒更是堕落与罪恶的渊薮。


  每一个人都应该察觉这些人性的弱点,克服它,改变它。在尝试错误中寻找正确的答案,在努力改变自己中培养智慧。这样才能看出希望,看出光明的人生。

#8 梅烟 | 只看他(她)
2006-10-02 06:10:00 引用

心净,佛土净。

每一个人都应该察觉这些人性的弱点,克服它,改变它。在尝试错误中寻找正确的答案,在努力改变自己中培养智慧。这样才能看出希望,看出光明的人生。



#9 老班长 | 只看他(她)
2006-10-06 02:10:00 引用
好帖,学习了

#10 淡然若水 | 只看他(她)
2006-10-06 07:10:00 引用

好贴,拜读了!



1 2
1/2 下一页
m.368tea.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