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有住否?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关于禅的故事,说:有位禅师在悟道之前做过许多错事,一直都想弥补自己的罪过,于是悟道之后很少居住在寺院,反而回到俗世生活,并且时常出入酒场宴席,结交江湖朋友,不拘礼节,放浪形骸。只是每隔不久都要回到寺院弘法讲道,而且非常精彩,总能吸引许多俗世百姓甚至其他寺庙的弟子来听。后来有人对他在世的行为不满,问他:“禅师,这样还能算是佛门弟子吗?你又何苦糟蹋自己呢?”禅师听了哈哈大笑,然后神情自若的答道:“我自调心,关你何事?”
或许,这位禅师仅仅是在现身说法、救世度人,而这却集结了他过去的多少菩提烦恼、风霜历练,才得于顿悟之后,在这凡尘俗世来去自如、不住于心。想起了shangs先生在她的博文里讲的那句话:“洗尽铅华之后的返真”决不是由于无知的无畏。可现实生活之中又有几人能够在浮华过尽了然人生如萍、世事如梦的道理,从而达到入世自在、出世超脱的超凡境界呢?
尤其身在职场,常常俗念缠心,或身心角逐、浮躁不堪,或意不由己、言不由衷,更有甚者,许多时候不由你选择,不容你退避,弄得疲惫难当,却还说它不起、离它不得,真正俗人一个!就如那梨花,生来伴风雨,出世即坎坷,虽身着玉色却毫无金石之刚韧,虽皎白似月却经不起孤独寂寞,竟也“修炼”得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功夫,好生了得。但即便如此这般,最终也难免落得个使做烹茶之水煎于釜鼎的结果……
其实梨花并无罪过,只是观者不同、赋予她的感情就不同罢了,恰如洛女簪头、汝阳侯荐酒,有爱有恨、有喜有忧,而梨花本身不会为人所改变,花开花谢顾自随缘,恰恰世人自己心有所住,故不得解脱,所以触景生情,因梨花而悲、因梨花而乐……
所以再若有烦恼,便要想一想:此心有住否?禅心能持否?
呵呵,自在兄缘何汗颜啊?
问安
呵呵(合十)
因为此心有住于持禅心。。
有心禅哦
什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