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发帖 | 我要发帖 | 我要回复 | 转到电脑版
看 21424 次 | 回 49
#1 楼主 雪落无声 | 只看他(她)
2006-06-28 08:06:00 引用


余华的书很好读,两本《兄弟》一共731页,一天就读完了。


说实话,我有些失望,感觉这不是我一直敬佩与喜爱的那个余华,特别是下半部,自己都有点怀疑是不是余华自己所著的了,因为无论从文笔上还是从思想上都大失水准,于是又仔细上网查了查,知道这确是余华自己的文字无疑了,我只能说余华,你太急着赚钱了,或者有点不拿你的读者当一回事儿了,下部的急功近利和敷衍了事是显而易见的。
余华还是走了他所不希望的那扇窄门,我不相信这是余华江郎才尽的结果。

《兄弟》是余华沉寂几年后的作品,跨越近40年,完成了关于两代人的命运的讲述。而这四十年正如他自己所言是包含了天翻地覆天壤之别的两个时代的四十年,叙述的难度自然是非常大的,而关于人物命运的驾驭就更是不容易的。
客观的说《兄弟》的上半部还是很不错的精品,关于李光头童年和其父辈命运的叙述余华还是非常生动和深刻的。“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是余华所擅长的手法,叙述过程如余华以往作品一样一如既往的现实而冰冷,而贯穿期间的黑色幽默和荒诞更增加了文字的冷峻和沉重。作品很多处都会让读者黯然泪下,对于那个颠倒黑白的年代,那个疯狂惨烈的年代余华带领我们进行了血腥的回顾。
余华的笔很残忍,李光头的笑料百出贯穿了血淋淋的一个年代。一个刘镇,几十个人物,在余华笔下一个个都表现出人性中真实的丑陋,除了宋凡平以外没有哪个人物是健全的高尚的。余华充分的发挥了其所擅长的人性挖掘与描写特长,把在政治风浪和命运转折时各类人物所表现出的人性中最真实最丑陋的一面不加任何掩饰的放大到我们面前。
而余华的冷静一直是我所敬佩的,那种不动任何感情和声色的冷静的叙述,让读者更加真实的感受到了命运的残忍。“他们痛快响亮的哭着,他们的哭声象是在一阵阵的爆炸声,惊的路边树上的麻雀纷纷飞起,象是溅起的水花那样飞走了”于是,我们书中的关于生命的唯一的一抹亮色――宋平凡就这样出局了。

26章256页,上部结束了,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下中国乡镇里普通人们真实的命运故事。相比之下,这个故事无论是背景还是人物都是有别于《活着》那样的作品的,不过在方式和手段上余华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突破与变化,但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余华想努力的把沉重掩饰起来,哪怕用荒谬戏谑的笑声。

下部以更快的速度问世了,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采用这种分次分批的方式出版,其实余华的书何必如此拙劣的炒作呢!
整部作品年代细节上不很清晰,也许有些东西作者还是不想过于明确。下部故事应该起于70年代后期吧,李光头和宋钢开始主宰了整个故事的叙述。
这是余华第一次在长篇文字中来全面展现改革开放后的生活,有人说余华只是擅长描写苦难特别是80年代前的苦难。我一直不相信,也一直希望余华用他的文字来展现他对于我们如今真实所处的生活的感受,不过这次的展示对于我来说是很失望的。
我不知道余华在改革开放后的小城镇是否生活过,但整个下部对于改革后的乡镇的夸张描述是有失公允的。我不太明白余华何以对如今的生活产生这样的认识。下部的描述中从头至尾都很夸张与荒谬,从以陶青到代表的政府机关、到以李光头为代表的大企业家,到以童铁匠苏妈为代表的中小个体经营者,到以周游为代表的流动商贩,以至到赵诗人宋钢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和下岗工人,书中给予更多的都是丑态百出狼狈不堪的描述,在开放后金钱的冲击下,他们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人性中极其丑陋的一面,而关于人性中的温情与亮点书中吝啬的不给予一点关注展现。每一个人在金钱面前都那样阿谀奉承奴颜婢膝,余华笔下我们感受不到一点做人应有的尊严。这种表现手法确实值得商榷,这是我们真实的生活吗?这是我们真实的中国城镇吗?
而书中在情节设置上也过于荒谬。如李光头政府门前堆起垃圾山、远赴日本买来垃圾西服、举办处美人大赛等等,余华想用种种极度荒诞的情节来完成他的描述,借助大力的夸张手段来表达他的人性思索,来表达他对现实社会的一份深入骨髓的失望与郁闷,我个人觉得不是很成功,过于脱离现实的夸张和荒诞会让我们读者以玩笑的心态来看热闹,从而削弱对隐藏在其后作者那痛苦的思索。更会对一些读者特别是远离我们这块土地的读者产生不可避免的误导。
余华在访谈中说荒诞是一种文学上非常惯用的表现方式,我们可以看出余华对于荒诞这种表现手法的偏爱,但是毫无节制铺天盖地的清一色荒诞中自己却感觉到对于作者的一份厌倦与窒息,更明显的觉察到余华对现实生活的疏离以及文字描述上的那份尴尬的束手无策。任何文学手法都是一柄双刃剑,必须有分寸的掌握,荒诞手法亦然。

余华在访谈中也说到完成了此书,他终于会描写爱情了。纵观全书,爱情描写无非这两块:宋凡平和李兰、宋钢和林红。
宋凡平和李兰的爱情写的还算不错,但读者很难明白宋凡平是怎样爱上李兰的,李兰把宋凡平当作恩人,而宋凡平确实也具有优秀男人的成熟与阳刚,在宋凡平妻子死后李兰爱上恩人也算是水到渠成之事,而关于宋如何爱上李兰书中却没有任何描述,那个年代,一个那么优秀的男人,还是老师,应该有很多女人关注吧?所以总感觉这里关于爱情的描述很多地方比较牵强。而宋凡平死后李兰表现出的爱更是疯狂,七年不洗头,这种执著是很吓人的,余华关于爱的描写很另类。其实平淡朴实的爱才是更真实感人的,这里我更喜欢的是书中关于小关剪刀和老婆的那种爱。
宋钢和林红是真正的爱情吗?远去了,谁都读的懂!而作者在林红这个人物的塑造上更是不成功,其性格和命运的发展变化过程更是牵强与生涩。
不管怎样,宋凡平和李兰的爱情都是书中的亮点之一,恭喜余华了!但是我们要明白,苦难中的爱情毕竟是生活中的少数,而患难中的爱情在文字塑造上确是更加容易做到深刻而感人的,这和乱世易出英雄一个道理。而平淡日子中的爱情与婚姻才是作家描述的一个难点与挑战。什么时候余华学会讲述普通人普通日子的婚恋了,他再高兴也不晚。

总的说来,《兄弟》下部中的很多文字过于随意和草率,可以看的出作者的不在意和力不从心,以及急于赶稿的忙乱,而过于拖沓和琐碎的描写对于人物的刻画和思想的表达没有过多的意义,很多地方更削弱了文字内在思想的厚重。人物刻画上除了李光头以外都显得有些流于表面,过于平滑而难以彰显棱角,这应该是作者所过于投入的陶醉在滔滔不绝的讲述中而无暇顾及导致忽略的一点。

如今的年代毕竟不同于鲁迅的年代,鲁迅的阿Q和药那么深刻的描述了我们丑陋的民族劣根性与人性,但是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美丽的花环,让我们感受到一份希望和勇气。
而面对今天我们面前的生活,我觉得余华的这部《兄弟》还是过于黑色了,这是有失公允的!记得当年法国《两个世界》中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时说“余华以极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但在《兄弟》中我们感受到的却是越来越零落的温情,更多的是嘲讽和无望。当然我们可以感受到余华的那份焦急、忧虑和苦闷。但对于人性,对于生活,对于社会这本书确实更多的是让人感到铺天盖地而来的窒息、茫然与绝望。也许这正是余华所希望的,而这也正是让自己觉得最失望的地方。

我不知道余华怎样看待如今这个世界,但是从兄弟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一份落寞与孤独,对于现实与明天的迷惘与苦闷,其实真的不必这么悲观,笔下是多溶进一份温情也许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力量和勇气。而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一个知识分子,在呼喊的同时是否可以进行更多的关于价值、关于道路的切实的探寻与思索?黑暗中沉睡的民众在需要呼喊唤醒的同时,更需要一份实在的光明和出路。也许这对于一个作家而言,确实有点太苛求了。

我不会也不想高深莫测的去评论这本书,象什么解构,什么写实,什么后现代,什么意识流,我觉得余华兄的文字就是简单平实的文字,只是较多的把一些历史与民族命运等有分量的附加放在了人物身上,结果笔下人物就很辛苦的沉重着。但是,无论这种沉重,还是那些过分的荒诞和残忍,其实都源于作者的痛苦思索与不灭良知。于是我们还是宽厚些不做过多的苛求了吧!
不管怎样,批评之余,自己还是偏心的喜欢余华,于是我认为相比而言《兄弟》还是当今为数不多的好作品,自己将一如既往的喜欢与支持余华,在这里只是想提醒一句,余华不应该忘了,他在《活着》中是怎样为我们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的本身而活着的,更不要忘了他又是怎样的给我们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

至此,期待与祝福余华!

#2 云萱 | 只看他(她)
2006-06-28 08:06:00 引用

今晚再细看.忙去了.....

#3 东方九哥 | 只看他(她)
2006-06-28 09:06:00 引用
先看余华,再看雪落....
#4 月华仙子 | 只看他(她)
2006-06-28 09:06:00 引用

楼主写得真好,赞!


余华的冷静叙说也是我十分欣赏的,特别是他的多篇序言,少见的好!他的颠峰之作《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是他所有作品中最有责任感和最具人性光辉的。

#5 楼主 雪落无声 | 只看他(她)
2006-06-28 09:06:00 引用
《活着》简直就是一座里程碑!
#6 上善若水 | 只看他(她)
2006-06-28 09:06:00 引用
以下是引用雪落无声在2006-6-28 17:20:00的发言:
《活着》简直就是一座里程碑!


#7 依窗听雪 | 只看他(她)
2006-06-28 11:06:00 引用

看了这篇评论,想去看看余华的作品了

#8 孤月闲愁 | 只看他(她)
2006-06-28 11:06:00 引用
以下是引用依窗听雪在2006-6-28 19:04:00的发言:

看了这篇评论,想去看看余华的作品了


看了余华的作品,想看这篇评论.

#9 云萱 | 只看他(她)
2006-06-28 12:06:00 引用

真服了雪落君看书的认真与用心.从水浒到余华作品,都能读出一些感慨来.

云萱也曾是购书狂,而今除了传统国学与佛门书籍,以及林清玄,南怀瑾等作品,其他的书己看不来.也就产生不了购买欲---也许心境渐老了.

惭愧!

#10 楼主 雪落无声 | 只看他(她)
2006-06-28 12:06:00 引用

呵呵!


林清玄,南怀瑾也是自己喜欢并常读的!林的书几乎每本都有都喜欢!而南大师的书自己静不下心来,于是只能读些简单的,比较喜欢《金刚经讲什么》和《圆觉经略说》,喜欢金刚经的深刻和圆觉经的华美!


读书买书是自己不多的乐趣之一了!

1 2 3 4 5
1/5 下一页
m.368tea.com
相关主题